undefined

 

書名:白噪音

作者:唐‧德里羅

ISBN:978-986-6745-91-1

出版:寶瓶文化

 

---

 

內容簡介:

 

  《白噪音》是唐.德里羅奠定文壇地位的重要之作,從1985年出版至今,始終被視為呼應現代人處境最經典的文學作品。它描繪出這個世代的人受到媒體、污染等各種有形無形的壓迫,甚至死亡恐懼的威脅,以至於做出荒腔走調的行為。然而,它的故事卻相當平易近人,獨特喜感的對話與極富意涵的文字更是擄獲了數個世代的讀者。研究者鑽研它,青年學子閱讀它,創作者受其影響、啟發,廣大讀者更藉由它的字字句句來抒解心靈的困頓。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評譽此書:「攻擊了我們這個一板一眼年代的扭曲和混亂的聲音。」《白噪音》更是在這個迷亂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憑藉走下去的一部不朽巨著。

 

南方朔導讀:

 

p.11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被背叛的遺囑》(Les Testaments trahis)裡也指出:人的生命情境「有如被包裹在濃霧裡」,濃霧不是完全的黑暗,因此人仍能掌握咫尺的安全距離,但對安全距離外奔馳而來的文明力量則是純粹無能為力、無法預測,也完全束手無策的恐懼感。而恐懼已成了眼前世界,人類存在狀態的背景音樂!

 

  其實,自從一九八○年代起,由於物質生產力量的加大,全球連鎖效應的擴大,文明的破壞力量已愈來愈接近新的臨界點。這也就是說,如果把整體的文明視為一隻駱駝,那麼人類所加諸駱駝的稻草重量,已開始大到這隻駱駝已露出疲態甚至病徵的時候。這也是一九八○年代後,人類的思想裡,對文明基礎的「現代性」的反思日增。到了一九九○年代,比較集大成的「全球風險理論」開始由德國思想家烏尚利希.貝克(Wlrich Beck)首創下成為新顯學之一的原因。所謂的「風險」,指的是在人為條件下,無論各種活動的過程、對自然的破壞,以及各種連動及反饋,已將人類無論個人、群體或全球,置於一種不可預測、凶險增高,易蒙傷害性等皆快速累積並擴大的新情勢之下;也正因為風險擴大,而且涉及的多半是人類社會的許多根本前提。「全球風險理論」在它的最基點上,遂以「反身現代性」(Reflexive Modernity)為核心,試圖為人類走向找到另類起點。

 

  而上述反省,乃是體制性與系統性的思維;若將風險、危機,以及因此而造成的習慣,落實到個人感性認知的層面,它所涉及的可能就是恐懼現象學,包括恐懼這個課題裡的死亡的恐懼這個最終極的退縮點了。

 

p.15

 

  本書取名《白噪音》,開宗明義即已指出了作者的關切對象。所謂「白噪音」,它的辭典意義是指一個空間裡,所有的動作所發表的各種音頻噪音之總合,包括了意圖壓制這些噪音的另外聲音在內。在本書裡,「白噪音」就等於是一切足以產生死亡恐懼以及人們意圖克服死亡恐懼的所有動作在內的聲音。易言之,本書就是在談論一個有關死亡恐懼的全程問題的議論式作品。

 

  《白噪音》儘管情節單純,但它情節與議論緊密配合,還能帶動出有關死亡恐懼的全方位課題:

 

  ──它以美國中部小鎮「鐵匠鎮」和坐落於該鎮的「山上學院」為故事的發生地點。主角傑克.葛雷德尼乃是該學院「希特勒研究係」的系主任。他先後五次結婚,偕同現任妻子芭蓓和多次結婚所生的四個子女一起生活。小說開始時,乃是學校的開學之日,這些富裕之家的父母和子女返回學校小說以背景敘述的方式,將這些學生和他們的父母,以及葛雷德尼的家庭做了細密的敘述,將美國社會那種消費發達、瘋狂購物、媒體無聊當有趣、學術研究雞零狗碎、垃圾費物氾濫的景象暴露無遺。小說這樣的描寫,其實是以一種反諷的方式,將那種「提前消費,延遲付款」,現在消費著未來,一切都成了債務的後現代拜物文化做了最坦率的揭露。當一個社會的家庭團結儀式只是每週一次全家圍在一起看電視,包括消費著災難的畫面。這些景象其實正是在預告著災難的發生。本書的第一部,就像是鐵達尼號的起航,表面的光鮮亮麗、珠光寶氣的幸福燦爛下,其實流漾著對死亡的恐懼之背景哀歌。本書第一部裡,那些將記號視為真實,將幸福窄化為消費及製造讓人類心安的垃圾,將瑣碎的耽溺變成了學術的成功,將影像變成比真實更真實的「過現實」(Hyger-reality)的部分。其討論的廣度與深度,較諸一九八○年代後思想界對「後現代景像」的反思更不多讓。作家必須同時也是思想家的這個本質條件,在德里羅身上已得到了充分的論證,它那種有如蘭根式橫向應用的後現代敘述方式,每個重要的細節,在「恐懼死亡」的前題下,都可做出延伸的討論。

 

 

這本書從較廣的角度,我自己還看得不夠深,談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我挺喜歡南方朔在書最前面的導讀,所以雖然落落長但還是放在上面,一起當成這本書的簡介。

我自己對這本書特別有感的部分是,作者真得很擅長描寫當代的、物質化的焦慮。我向來對這種作品又愛又恨,愛的是這類主題是我一直以來想探究的東西,很高興能看到一個作者用他的方式去呈現這些;恨的則是在閱讀時,這種焦慮感也會像支配書中角色一樣地支配著我,讓我看書得當下甚至看完之後都得提心吊膽的扭曲著,噗哈。

 

 

D*

 

---

 

p.32

 

  我們誰會先死呢?

  就像「車鑰匙在哪」一樣,這個問題不時就會跑出來。它讓談話結束,顏長了我們彼此對望的時間。我不知道這個想法是否屬於肉體之愛本質的一部分,是否是一種相反的達爾文主義,因位生存者的獎勵竟然是悲傷和恐懼。或者,它是否是存在於我們呼吸空氣中的某種惰性元素,像氖依樣得稀有物質,具有特定的熔點和原子量?我站在煤渣跑道上用雙臂緊摟著她。青年學子從我們旁邊跑過,三十個穿著鮮豔短褲的女生,一大群難以想像的跳動團體。她們的呼吸聲急促,重疊的腳步聲形成了一種節奏。有時,我覺得我們的愛情是不成熟的,而關於死亡的問題就成為一種聰明的提醒,治癒我們對未來的無知。那是簡單被注定的事?或者只是一種迷信?我們看著女孩們繞了一圈又回來,她們的隊伍現在拉長了,從她們臉上的表情和特殊的步伐,看得出她們對跑步幾乎不抱任何目的,因此才能如此輕盈。

 

p.59

 

  「像這樣寬大、乾淨又現代的超級市場,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啟示。過去得我可說活在一間又一間烏煙瘴氣的小餐館裡,那裡有傾斜的展示櫃,擺滿一盤盤裝了濕濕軟軟凹凹凸凸顏色淺淡的東西。那地方的櫃檯高得可以,你得踮起腳尖才有辦法點餐。那兒充滿吼叫聲,充滿各式奇怪口音。在城市裡,沒有人會特別注意死亡。死亡具有和空氣一樣的特質,它無處不在,卻又感覺不到。瀕死的人們會高聲喊叫,希望引起注意,哪怕只被記住一、兩秒也好。我能想像,如果死在一間公寓房間裡而不是死在一棟像樣的房子,會讓靈魂沮喪好幾輩子。在這樣的小鎮,有獨門獨棟的房子,窗台上有各式花草。這裡的人們比較注意死亡。死者有臉孔,有汽車。就算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會知道他家那條街的名字,他那條狗的名字,你會說:『他開的是橘色的馬自達汽車。』你可能知道和某人相關的兩、三件瑣事,不具任何價值意義。但是,當這個人在某個下著雨的星期三下午,躺在床上,身上蓋著舒服的被子墊著合適的枕頭,他剛生病不久,發著高燒,竇洞和胸腔都有一點充血,心中還掛念著乾洗的衣服,結果突然就這麼死去了。在這時候,你知道的那些瑣事就變成足以辨識他的重要事件,成為他在這個宇宙中的定位。」

 

p.110

 

  家庭生活中必然有什麼東西會讓「事實」產生誤差,例如過度親密、生存的噪音與熱量,甚至可能是層次更深的東西,例如對生存的渴求。莫瑞說我們是脆弱的生物,被一整個世界充滿敵意的「事實」圍繞。事實威脅到我們的幸福與安全。我們越是深入鑽研事物的本質,我們的組織可能就會變得越鬆散。家庭的演進是朝向封閉的世界進行的,微小錯誤在此生長,虛構想像在此繁殖。我對莫瑞說,無知和迷惑不可能是促進家庭團結的驅動力。這想法多麼荒謬!多麼與實情相反!他問我,為什麼最穩固的家庭組織,往往存在於最不發達的社會。他說,不求理解,是生存得一種武器。魔法和迷信根深柢固成為宗族最強大的傳統。越是在客觀現實被曲解的地方,家庭組織就越是堅強牢固。多麼殘酷的理論啊,我說。但莫瑞堅持這就是事實。

 

p.129

 

  這裡遠離了交通的噪音,也聽不見河岸那些工廠時斷時續的隆隆聲響。所以就這點來看,他們把墓園設在此處是正確的,至少這裡的靜謐仍不動如山。寒風冷冽砭骨,我深深吸了一口氣,靜靜佇立,想要感覺那種應該降臨在死者身上的平和安詳,想等著看高懸在那些田園畫家哀悼的大地之上的那道光芒。

  我站在那兒,細細聆聽。風吹落了樹枝上的積雪,雪花被突然颳起的強風氣旋吹出樹林之外。我拉起衣領,戴回手套。等風停了之後,我再度走在墓碑間,試著讀出幾個碑上的姓名與日期,又調整了那幾面國旗的角度好讓它們迎風飄揚。然後我靜靜佇立,默默聆聽。

  死者的力量,在於我們認為他們無時無刻都在注視著我們。他們無所不在。是否有某種能量完全由死者所構成呢?當然,他們一直都在地下長眠與朽滅。也許,我們就是他們所夢見的東西。

  但願歲月毫無目標,四季隨意飄盪,不要因為某個計畫而加速動作。

 

p.320

 

  掛斷電話後,我到外面去散步。那些女人待在她們明亮的屋裡講電話。那個大師是否擁有睿智的雙眼?他是否有能力為我兒子回答我無法解答的問題?是否有把握處理那些每天都讓我們爭執辯論的事?黑暗時代會如何結束?它是否意味著一切都將被摧毀?世間萬物會不會一夜之間就完全被吞噬,讓我再也不必孤獨地為自己的死亡發愁?我聽著那些女人講電話。四周全是聲音,全是靈魂的傾訴。

 

p.378-380

 

  天空具有內容、情緒,呈現一種崇高的敘事活力。彩色的光芒渲染在極高的空中,有時看似就要離析分散,還原成它們最原始的組成成分。天空有呈塔狀的雲朵,有一點點暴風雲,還有輕柔飄降的光幕。很難知道我們該對此抱持什麼樣的看法。有人被日落的景象嚇到了,有人則看得興高采烈,其他人雖決定採用這兩種態度中的一個,但他們大都不知該如何感受。下雨也無所謂。雨會帶來多層次的展現,帶來美妙無比的流動色彩。更多更多汽車開來了,人們辛苦跋涉走上斜坡。很難描述這些暖洋洋黃昏之中的精神。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期待感,但這種期待感不同於有固定慣例、有相當歷史、有大量觀眾參與的球類競賽。這種等待是內向、不平靜的,幾乎可說是退縮和羞怯的,還有傾向沉默的趨勢。除此之外,我們還感覺到什麼?這景象當然是值得敬畏的,而且是完全的敬畏,超越其他各種類型的敬畏。但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是帶著讚嘆還是畏懼的心情觀看,也不知道我們所觀看的東西是什麼,不明白它的意義。我們不知道它是否為永恆不變的。它是否只是一種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的氣候異常現象?還是已成為一種固定的經驗,而我們必須自我調整,慢慢消融化解所有懷疑?折疊椅一張張攤開,老人們一個個坐下。這裡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述說?夕陽徘徊逗留,而我們這些人也一樣。天空擁有一股魔力,強大且有故事性。不時有非為夕陽而只是從天橋上經過的車輛,但這些車子都開得很慢,開得非常謙恭。不斷有人走上斜坡,其中有些人被病魔纏身坐在輪椅上,那些看護他們的人必須弓起身來才得以把輪椅推上坡頂。溫暖的黃昏帶領人群來到天橋,而我直到這時才知道城裡有這麼多殘障人士與孤苦無依者。車輛快速從我們底下穿過,它們從西方駛來,從那高高在上的光亮處駛來。我們看著這些車子,彷彿在尋找一種符號,彷彿在它們車身的烤漆上帶有夕陽的餘暉,帶有一絲難以辨認的光澤和薄薄一層洩漏天機的塵埃。沒人打開收音機,也沒人高聲說話。某種金色的東西飄降而下,而升上空中的則是一種輕軟柔弱的情意。有人帶了狗來,有孩子騎了腳踏車來,一個拿著相機和長鏡頭的男人在等待屬於他的時機。直到黑暗降臨後的某個時刻,昆蟲在熱氣中奏鳴,而我們慢慢開始解散,害羞地、客氣地,一輛車接著一輛車,恢復我們既疏離又充滿防衛心的自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