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屈服

作者:米榭‧韋勒貝克

Isbn:978-986-344-488-6

出版:麥田

 

---

 

內容簡介:

 

政治與藝術的巧妙同步──

是小說家的虛構,也是成像於文字的現實倒影。

是有待印證的預言,也是朝未來無盡延伸的現在進行式。

 

 

他沒有牽絆,沒有家累,只有幾張帳單和一份教職標記他在城市裡的位置。

父母死了,女孩們在他的床邊來去,即便如此,生命也好像沒有什麼值得挽留。

他似乎離自殺不遠了,但又還未墜落至孤獨的深淵,

只不過是活著的慾望開始漸漸衰退,漸漸抵抗不了這個世界──

這個為選戰全力以赴、為立場喋喋不休的世界。

二○二二年,回教政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

教育體制變了、經濟走向變了、婚姻制度變了,

世界開始改變,他的生命也隨之震盪……

 

法國文壇最惹人議論的韋勒貝克再度出擊,藉著描寫二○二二年大選之後法國徹頭徹尾的「伊斯蘭化」,再度占據媒體版面。書中預想歐盟版圖重劃、伊斯蘭新帝國悄悄崛起、伊斯蘭教義全面滲透教育體系的可能未來,隱含其中的「何不和解」訊息,以及看似讓讀者參與選擇的結局,彷彿戳破了沒有人願意承認的憂慮。透過主角心靈流浪之路上的所見所聞,我們將看到時局的波動底下,文明根系之虛無,生命意義之輕微,所有為生存而做的掙扎,彷彿只是茫茫荒漠中了無方向的打轉。在韋勒貝克的未來視角裡,我們終將得以客觀洞察自身荒謬而混亂的處境。

 

 

我在看這本書的介紹和書前序文時,原本以為這本書要不非常叛逆要不就頹廢到底(雖然我法國文學看得不多,但那種撲面而來的虛無氣息倒是很熟悉),但看完後卻發現都沒有給我上述這兩種感覺。當然這本書的劇情,用了非常多真實的人名/地名/社會情境,小說中描述的未來(法國首位穆斯林總統當選,將社會走向伊斯蘭化)確實也有可能發生。歐洲讀者讀來應該驚訝感和恐懼感會遠高於我。

再來這本書以第一人稱視角所寫,主角弗朗索的口吻直白,很好的型塑出一個沉迷於消費、酒精、性慾的人的虛無。我很喜歡作者用那麼多瑣碎的細節堆疊出的存在焦慮,那種感覺和二戰後的那種焦慮不同,是這個時代特有的樣貌。

 

 

D*

 

---

 

p.26

 

  眾所皆知,在大學研讀文學幾乎沒什麼出路,只有最優秀者能繼續留在大學教文學──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滑稽可笑的情境,一個以自我複製為唯一目的的系統,淘汰剩餘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五。被淘汰的倒也不會造成什麼干擾,甚至有時候還能起一些邊際效益。一個去Céline或愛馬仕應徵售貨員的年輕女子,首要的當然是注重儀容外表,但若有份現代文學學士或碩士文憑,在雇主眼裡也多少能起加分的作用。如果缺乏真正能派上用場的能力,會念書也或許能增加一點事業發展上的可能性──更何況,在奢侈品工業中,文學一向具有高輔助性的良好聲譽。

 

p.27

 

  我從來沒喜歡過年輕人,就算我自己也被視為年輕人的時候也是。我覺得,年輕的意思是對生命抱著某種熱情,或某種反叛,而且至少對將被自己取代的一代帶著依稀的優越感;至於我自己,從未有過以上的感受。

 

 

p.229

 

  國家只是一個荒謬的殺人機器,這一點,任何稍有意識的人或許早在一八七一年就察覺了。

 

 

p.236

 

  我在鋼梁長廊間信步了一刻鐘,很驚訝自己的懷念之情,但也充分意識到這環境實在非常醜陋,這些難看的建築是在現代化最糟糕的時期興建的,但是懷念和美感毫不相干,甚至不見得和某個美好回憶有關聯,我們懷念一個地方,只是單純地因為曾在這裡活過,活得幸福與否並不重要,過去總是美好的,其實未來也是,只有當下讓人不堪,在過去與未來這無窮幸福安詳的兩端,人們駝著像腫瘤一般的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