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與抵抗
作者:愛德華‧薩依德
出版社:立緒文化
Isbn:986-7416-04-x
---
本書收錄愛德華‧薩依德在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三年間接受美國媒體人巴薩米安的系列訪談。內容包括:反恐戰爭、美伊戰爭、以巴衝突、巴勒斯坦詩歌等等。
我很喜歡這本書,我猜這本書很多內容頗具爭議性,會有一大部分人同意,另一大部分人不同意。不過作者談論的方式很清晰、理性,會提出該事件的背後成因、他為什麼贊成或不贊成、他認為可以解決問題的方式。你就算不認同他的觀點,也可以從他留下的資料去尋找更多資料,並得到更多事物的觀點。
會喜歡的第二的原因,是他談的很多內容,雖然是在講阿拉伯世界或者巴勒斯坦問題或美國,但那些都可以運用在台灣,可以拿來解釋台灣目前遭遇的問題,並提供一般民眾可以做些什麼。(可參考我下面抄錄的p.12、p.29、p.117-119、p.185等內容)
這本書我抄了好幾個小時(喘b),但礙於篇幅,我只會放上部分書摘。推薦大家直接看整本書。
D*
---
p.12
我們剛才提到審查制度,而美國這裡也有一種變相的審查制度,那就是把你邊緣化。你上不了主流媒體。
p.13
那是一個不動如山的系統,完全不受事實或真實的觸動。這是很讓人錯愕的。主流媒體完全知覺不到有什麼正在發生著。我還記得有一次應邀上公共電視網的《查理‧羅斯秀》。羅斯反覆要向我灌輸老掉牙的觀點,不讓我把任何一句話說完。我要說的話太惹人生氣了,他不允許我說出來。
p.28
阿拉伯人的心態與其說是一種目光偏狹,不如說是一種懶惰,一種袖手旁觀,指望別人會代勞。缺乏積極性──我想這正是我們的大敵。
p.29
阿拉伯世界的這種消極性和鄉愿不只表現在對以色列的態度,也表現在對美國之外任何國家的態度。阿拉伯世界著迷的是西方,是美國,是哈佛,是杭亭頓,是柯林頓和莫妮卡‧柳文斯基和諸如此類。這樣的東西在最頭腦簡單、最庸俗的媒體上滿坑滿谷,但卻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印度、日本、中國這些重要的文明。我保證你在安曼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會找到有人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或日本。這是一個象徵,反映出在歷史的現階段──我們對世界的其他地方不感興趣。
我一直非常不妥協並相當公開地鼓吹的一點就是,我們必須打破這種態度。我們必須掙脫這種自造的手銬,放眼世界的其他地方,並把他們視為與我們平起平坐的國家,與之打交道。我們的防衛心太強了,只會整天感到委屈而一事無成。這部分解釋了民主的闕如。阿拉伯人沒有民主,不只是因為統治者的專制,不只是因為帝國主義者的陰謀,不只是因為政權的腐敗,不只是因為秘密警察。說到底,是因為我們的知識份子缺乏公民觀念,而那是非常需要強調和堅持地爭取的。由於住在那麼遙遠的距離之外,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透過講述和寫文章反覆強調這一點。一個人想要改變現況,唯一的方法是起而行,多讀,多問,多接觸,掙脫囚籠的枷鎖。
p.61
以色列當然應該擁有政治自決權。但這種權利不應該以軍事手段為後盾。那不是長遠之道。唯一的選項是和平──平起平坐的和平而不是強者強加給弱者的和平。
p.64-66
所以,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政策是有連貫性的,那就是不把巴勒斯坦人當一個民族對待。在這種政策背後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懼,恐懼過去會被揭發出來,讓以色列的原罪無所遁形。以色列的原罪就是在一九四八年摧毀巴勒斯坦。這種源最後來不只沒有洗去,反而一再以各種方式重演,讓敵視他的巴勒斯坦人愈來愈多:先是約旦河西岸和迦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繼而是散居各地的巴勒斯坦人(巴解組織的創立者不是約旦河西岸和迦薩地帶的居民,而是住在科威特和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然後是做為以色列公民的巴勒斯坦人。他們最後一起行動。他們重新肯定巴勒斯坦人尋求民族自決的願景(這個願景一直是以色列否定的)
,強烈要求以色列做出補償。
這個大問題不是以色列或美國政府一貫以來的思維方式可以解決的。他們想用一些小恩小惠來打發巴勒斯坦人,例如容許巴勒斯坦人跟以色列人同乘一輛轎車或巴士之類的。這是行不通的。巴勒斯坦人要求的是權利的實質改善,是建立國家。這種要求愈來愈強烈,這種需要也愈來愈強烈。而以色列的拒絕則愈來愈高分貝和刺耳,愈來愈不切實際。對任何以色列人來說,首要之務都是要正視這個他們邊界之內的問題,正視那些只因為宗教理由就被以二等公民方式對待的人。
以色列很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個沒有憲法的國家,只以一組基本法進行管治。他對猶太人與非猶太人有很嚴格的區分。任何事情都由一個人是或不是猶太人所決定。這是行不通的。那實際上是由一個宗教權威運作的國家。很多以色列公民現在都開始擔心,要是有朝一日世俗猶太人不願意接受正統派和保守派的教士統治,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以色列政府卻不思正面回應這些需求,反而退回到傳統的回應態度:要嘛否認問題的存在,要嘛再次肯定一些與事實脫節的事情。在這方面,巴勒斯坦人的責任重大──不只巴勒斯坦的知識份子有責任,一般巴勒斯坦人以至其他阿拉伯人也有這個責任。我們必須用和平的方式把一個訊息帶給以色列人:「我們住在這裡,你們也住在這裡。這是無法否認的。你們必須找出你們過去的真相,找出我們過去的真相。辦法也許是透過建立一個像南非那樣的『真相與和解委員會』」
p.108-109
(問)恐怖主義一向以來都是美國媒體的焦點。國務院剛發表了一份年度報告。被點名恐怖主義國家包括了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利比亞、蘇丹和敘利亞,而它們全都是以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鮑爾在發表這份報告的時候說:「恐怖主義是一種頑疾。」老是強調恐怖主義有甚麼地理政治上的功能?
依我看,這種開口閉口恐怖主義的做法形同一種罪行。它讓美國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為所欲為。一九九八年轟炸蘇丹就是一個例子。美國政府幹這件事,是因為柯林頓當時正為莫妮卡、柳文斯基的緋聞所困。轟炸的口實是為了摧毀一家恐怖份子的兵工廠,但後來才發現,被炸的是一家藥廠,而蘇丹有半數藥物都靠它供應。幾星期後,蘇丹暴發了一場瘟疫。幾百人因為得不到藥物治療而死亡,而他們之所以得不到藥物,則是因為美國的任性轟炸。
恐怖主義是冷戰結束後華府的政策制定者所創造的煙幕,為之搖旗吶喊的則有杭亭頓和艾默生這批靠此事維生的人。那是一個用來讓人民感到恐懼兮兮和不安全的虛構。有了它,美國就有理由可以在全世界為所欲為。任何對其利益的威脅(不管是涉及中東的、石油的,還是美國在其它地方的地緣戰略利益的),全都會被貼上恐怖主義的標籤。以色列自從一九七零年代中葉開始做一樣的事:把巴勒斯坦人的抵抗說成是恐怖主義。非常有趣的是,「恐怖主義」一詞乃是帝國主義的產物,法國用這個詞來指任何阿爾及利亞人反抗法國占領的行為(這佔領始自一八三零年,終於一九六二年)。英國則把它用在緬甸、馬來西亞。總之,在帝國主義者眼中,恐怖主義代表的是一切對「我們」想要做的事的妨礙。
p.117-119
(問)你教書已經超過三十年。你努力灌輸些什麼給學生?你怎樣培養他們的批判意識?
那是難事。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包裝化和商品化的時代,其楷模是媒體──包括網路在內。在我看來,任何帶有權威口吻或話說得斬釘截鐵的印刷品,批判性的心靈都有責任去質疑。我認為,老師的首要之務是提供資訊與知識,讓學生可以接觸到一些他們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教的主要是文學與哲學。有大量的書本和作者是值得認識的,而我敦促學生去讀他們。我也試圖訓練學生讀的方法。
其次,我教導學生怎樣批判性閱讀,也就是不只把一本書當成一本書來讀,而是把它放入脈絡,以理解它是怎樣產生的。沒有任何書是憑空迸出來的。寫作是一個邏輯行為,其中牽涉一系列的選擇,由作者與社會互動而形成。第三,我嘗試向學生顯示,這些書是一個由理解、資訊與知識構成的網絡的一部分。比方說,某一部英國小說說不定跟某一部法國小說有關係,或跟某個非洲、加勒比海做家用英語寫的小說有關係。我想讓學生明白的是,知識與閱讀都永無止盡。他們需要無休止地探問、發現與挑戰。就算我沒做成過任何事,我至少已經把不滿意和無盡探問的種子值在學生心中,與此同時又沒有減損他們學習的樂趣。這是我的教學所致力的核心。
(問)是不是知識份子都只能是站在對立面?
在這個國家恐怕只能是如此。我對個體意識的價值相當看重。它是人類成就的根部。理解如果無法先發生在個體的層次,就不可能發生在集體的層次。在我們的時代,個體意識被大量組織和包裝過的資訊轟炸──甚至於窒息。這種轟炸的主要目的,乃在於形成一種不加質疑的接受態度、一種集體的被動性。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受到影像的轟炸,他們要求我們順服,最後掏錢去購買它們宣傳的東西──不管那是新聞還是商品還是旅遊。
一切都被包裝過,用來銷售。這就是新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而全球化則把這種經濟體系硬塞給全世界,留給個人的挑戰和質疑空間少之又少。在很多情況下,大型組織──不管是政府或企業──的政策都是近乎盲目,只求利潤而不顧責任,導致了大規模的生態破壞、大規模的基因破壞。在這樣的脈絡下,知識份子的責任只能是反對,我認為那是一個絕對必要的角色。我不是說他們應該為反對而反對,那不是我贊成的。我所謂站在對立面是指透過篩選、判斷、批判、揀別,讓選擇權可以回到個人手中。一個共同體是不能以商品利益和商業利益掛帥的。這是非常難達成的目標,但我認為不是不可達成的。
p.147
這是媒體認知不協調的一個顯著例子。媒體喜歡找專家,卻不問他的能力和資望,不管他的作品或知識是不是夠得上被尊為專家。
p.173
以色列目前所做的事乃是追求一種神話性的種族純淨。以色列之所以打壓和殺害巴勒斯坦人,目的是維持其國家的猶太性格。依我之見,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承認那是一片住著兩個民族的土地,唯一的希望就是願意以平等的方式並存,而不是以一方凌駕於另一方的方式並存。但正如我說過的,西方人對猶太人的苦難是那麼的問心有愧,以致於巴勒斯坦人要取得同情仍然困難重重。
p.185
(問)文化在抵抗運動中能扮演什麼角色?
巴勒斯坦人的處境是一個現成的例子。有一整系列的文化論述現已成了鞏固和維繫巴勒斯坦人認同的部分憑依。有巴勒斯坦人的電影,有巴勒斯坦人的戲劇,有巴勒斯坦人的詩歌,有巴勒斯坦人的文學。還有巴勒斯坦人的批判和政治論述。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被抹拭的方法。文化是「記憶」抵抗「遺忘」的一種方式。就此而言,我認為文化極端重要。
但文化論述還有另一個面向:它具有分析的力量,可以超越陳腔濫調,可以戳破官方赤裸裸的謊言,可以質疑權威,可以尋找替代方案。這些全都是文化抵抗軍火庫的一部分。
p.196
(問)看來,民意與在位者看法的落差不只見於歐洲,也見於美國。
絕對是如此。到處都是如此。我想除少數例外,在大部分國家,民眾的意願和人民的所謂「代表」之間都有著巨大落差。我想我們已經走到了所謂的代議制民主破產的邊緣。他在任何地方看來都沒有行得通。英國和義大利的情形顯然就是如此。在很多阿拉伯國家,聲稱代表人民的政府也不真的是代表人民。
p.207
(問)苦難要怎樣量度或比較?
比較苦難是無聊和令人反感的。「發生在今天巴勒斯坦人身上的事就是昔日發生在猶太人身上的事」這話全不是真的。猶太人經歷的苦難極為可怕,是史無前例的。但另一方面,這並不是一個可以用來合理化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殘暴壓迫的理由。比較是無關宏旨的。重要的是指出兩者都是不能接受的暴行。
p.220
(問)今天帝國主義者膽子會那麼大的原因何在?
其中一個理由是缺乏有力和有組織性和持續動員的反致力量。我不會說那是因為蘇聯的解體。我認為是知識份子階層的失敗有以致之。知識份子之間都太愛搞小圈圈了,為定義和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不休,而忽略罔顧了最重要的目標:賽沙爾所說的「勝利的集合點」,也就是一個追求自由、起蒙與解放的人匯聚之所在。導致這失敗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其中,美國的實用主義和語言分析,以致於法國的解構主義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知識份子階層都對啟蒙和解放的大論述背過身去。布希亞告訴我們,啟蒙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一個關鍵理由是代議民主的失敗。在美國或英國這一類兩黨制國家,在野黨只是遊戲的一個玩家,而不是扮演對立面的角色。對立面的觀念已經從正規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現在它寄寓在別的地方:大學、教會、工運等等。我想那是一個集體的奮鬥。我不認為那可以透過一些明星級的知識份子或在上位的人可以達致,該是剛好相反。
p.221
(問)看看我能不能在音樂裡找出若干類比,因為音樂之於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認為商業媒體乃至教育系統是不是已經讓很多美國人變成音盲,無法分辨不同的音符?
對,人們的分析力被麻痺和遲鈍化了。其結果就是,你會馬上就接受容易懂的東西。你忘了一切的複雜性和困難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