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Isbn:978-986-6841-63-7

出版:網路與書

 

---

 

本書簡介:

 

  為什麼(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好像是偽君子?

  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得自以為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造成二元對立的分裂局面。政治與宗教就是兩大角力場,人們相互打鬥,彷彿世界的命運有賴於我們這方贏得每一場戰役。

  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我們的心智一分為二,理性的騎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緒的大象,騎象人為大象直覺噁心或神聖的事物編造出各種論據理由,從而做出道德判斷。什麼才是合乎正義?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德的基本原則如同舌頭有六種味覺受體: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與自由,組合成世上林林總總的道德母體。道德母體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團體,我們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時也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蜜蜂,為保蜂巢擊退入侵者,犧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義、英雄主義,也帶來了戰爭、種族屠殺⋯⋯。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見事實。本書以神經科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結果,闡釋人類難以和睦相處的原因。想要瞭解自身、自身的侷限與潛力,那麼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義,運用心理學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這場遊戲。

 

 

本書原版是在2012年出版,由於政治是本書重要的主題之一,因此除了討論保守派和自由派的種種,歐巴馬參選的相關事件也有被提及。我在看的時候就在想,不知最近川普的崛起這件事,是否會吸引作者來寫篇文章或寫本書(並以道德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如果有,到時候我一定要拜讀一番,感覺會提供很多人性和心理學的觀點,超有意思(笑)

 

 

D*

 

---

 

p.96-97

 

  一八九○年代,實驗心理學創始者威廉‧馮特闡明了「情感優先」的原理。情感是指心中浮現的微小的正面或負面感覺,讓我們準備好去接近或避開某樣東西。每種情緒(如快樂或厭惡)都含有情感反應,可是情感反應多半一閃而逝,稱不上是情緒。比方說,讀到快樂與厭惡這兩組名詞時所產生的微妙感覺,就屬於情感反應。

  馮特說,我們注意到某樣東西的那一瞬間就產生了好惡,有時都還沒認清那東西是什麼,就已經產生了好惡,而這樣的好惡與情感反應密切結合。我們在看著那樣東西時,好惡突然浮現,早於其他的思緒。下次你碰見多年沒見的人,就能感覺到情感優先的機制在作用。你往往會在一兩秒鐘內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對方,但可能要花上好一段時間,才能想起對方是誰,或是你跟對方是怎麼認識的。

  一九八○年,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柴恩斯使得長期遭受遺忘的馮特主張再度興起。當時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人類式冷靜又理性的資訊處理者,先察覺到物體,進行分類,再做出反應。然而,柴恩斯受夠了這種觀點,便進行了幾個巧妙的實驗,請受試者對不公平的事物進行評比,例如日本的象形圖、虛構的語言文字、幾何形狀等等。受試者要評定自己有多喜歡外國字以及無意義的曲線,或許看似奇怪,但是受試者之所以辦得到,是因為我們看到的每樣東西幾乎都會觸發微小的情感。還有一點更為重要,柴恩思只要隨一選一個文字或影像,讓受試者多看個幾次,受試者就會變得更喜歡那文字或影像。大腦會把熟悉的東西標示為好的東西,柴恩斯把這種現象稱為「重複曝光效應」,這也是廣告的基本原理。

 

p.127

 

  如果人們認為某件事很重要,或許就能更審慎思考?可是實情並不盡然如此。泰洛克發現了兩種大不相同的審慎推理法:第一種是探索型思維,即「公平考量另一種觀點」;第二種是驗證型思維,即「單方嘗試證明某觀點是正當的」。課責會增進探索型思維,但需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一)決策者在構成看法之前,就已經知道自己必須負責向聽者解釋理由;(二)決策者不曉得聽者的觀點;(三)決策者認為聽者以獲得充分的資訊並在意準確度。

  若情況符合以上三項條件,決策者會盡力釐清真相,因為聽者想要聽到的就是真相。然而,其餘時候(亦即幾乎無時無刻),課責的壓力只會增強驗證型思維,人會更努力去呈現出表面上的正當,而不是實質上的正當。

 

 

p.148

 

  道德心理學的第一個原理是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為了呈現道德推理的策略作用,我探討了五個研究領域,證明道德思考有如政客尋求選票,而非科學家尋求真理。

 

  ◎我們過於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但這份在意多半是無意識的,為我們所不察。

  ◎有意識的推理如同新聞秘書,無論總統採取何種立場,新聞秘書都會替其自動找出正當的理由。

  ◎有了新聞秘書的協助,我們就能經常說謊欺騙,然後有效地掩飾過去,連我們自己都信以為真。

  ◎推理可以引領我們做出我們想要達到的任何結論,因為我們想相信某件事時,就會自問:「我可以相信嗎?」可是不想相信時,就會自問:「我一定要相信嗎?」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幾乎一律是肯定的,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幾乎全是否定的。

  ◎在道德與政治方面的事宜,我們往往傾向於有利群體,而非有利自己。我們運用推理技巧,為的事支持己方團體,為的是證明自己對團隊盡心盡力。

 

p.174

 

  道德心理學的第二個原理就是道德不光是傷害和公平而已。為了支持這個主張,我已經說明,就許多的心理測量(包括道德心理學測量)而言,在西方(Western)、受過教育(educated)、工業化(industrialized)、富有(rich)、民主制(democratic)(簡稱為WEIRD,怪異)的社會裡長大的人,經研究證實均屬統計異常值。另外,還闡述了以下幾點:

 

  ◎你越怪,就越能看見世界充滿單獨的個體,而非人際關係。

  ◎道德觀的多樣性是真正的描繪全貌。每個文化的道德版圖各有不同,這在人類學上是個單純的事實。

  ◎怪異文化的道德版圖異常狹窄,而且多半限於自主倫理觀(亦即關注的道德重點是個人的傷害、壓迫、欺騙其他個體等)。在其他的多數社會裡,還有在怪異社會裡的宗教道德母體與保守派道德母體中,道德版圖比較寬闊(涵蓋社會倫理觀與神聖倫理觀)。

  ◎道德母體可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使人看不見其他母體的邏輯,或者連其他母體的存在都礙難察覺。這樣的話,人們很難去考慮到世上的道德真理其實不只一種,也很難考慮到用於評斷人們或讓社會運轉的正當架構,其實不只一種。

 

p.264

 

  自由派和保守派雖都處於政治光譜的兩端,卻都憎恨壓迫,只是兩方對壓迫的憎恨仍有所差異。自由派比較偏向普世主義,比較仰賴「關懷/傷害」基本原則,在自由派的眼裡,「自由/壓迫」基本原則用於服務各地的弱者、受害者、沒有權力的團體,而這使得自由派(而非別派)把平等給神聖化了,接著是爭取公民權利與人權。有時,自由派會從原本追求權力的平等,進而追求結果的平等,而這在資本主義制度中是無法達成的。或許正因如此,左派往往主張要對富人徵收較高的稅金,對窮人提供水準更高的服務,有時還會主張要保證人人都有最低所得。

  反之,保守派比較狹隘,他們關注自己的群體,而非所有的人類。在保守派的眼裡,「自由/壓迫」基本原則以及對暴政的憎恨,支持了許多的經濟保守主義教義──別(用你那自由派的保母心態和高昂的稅金)踩在我的身上,別(用你那壓迫的法規)踩在我的經濟上,別(用你那聯合國和你那有損主權的國際條約)踩在我的國家上。

 

p.431

 

  道德社群很脆弱,建立起來很困難,卻很容易摧毀。想想國家這種大規模的社群吧,挑戰會很艱巨,極有可能道德脫序。犯錯的空間不大,許多國家做為道德社群而言是失敗的,尤其是腐敗的國家,獨裁者和精英是基於私利去經營國家。如果不重視道德資本,就無法培養那些可增加道德資本的價值觀、德行、規範、常規、認同、體制、技術。

  在此我要明確說明,道德資本不一定純粹只有益處。道德資本會自然造成揩油者受到抑制,卻不會自然造成其他的公平形式(例如平等的機會)興起。雖然道德資本高可讓社群有效運作,但是社群卻能運用這樣的效率,把傷害加諸於其他社群。邪教或法西斯國家的道德資本可能很高,只要多數人真正接受主要的道德母體即可。

  儘管如此,若試圖改變組織或社會,卻沒考量這類改變對道德資本造成的影響,那就是自找麻煩了。我認為這是左派的主要盲點。正是因為如此,自由派的改革往往造成反效果,共產主義者發起的革命往往落到專制暴政的結果。正是因為如此,在我眼哩,自由主義雖做了不少事,帶來自由和平等機會,但作為統治的哲學,卻是不足的。自由主義往往做得過頭,在太短的時間內改變太多東西,還不慎減少了道德資本的庫存。相反的,保守派在保守道德資本上做得比較好,只是沒有注意某些種類的受害者,沒有限制某些強勢利益團體的掠奪行徑,沒有看見體制在一段時間後需要改變或現代化。

 

p.455

 

  道德凝聚人心,卻也令人目盲。這不只是另一方恰巧發生的事,我們全都被吸入部落化的道德社群裡,我們圍繞著自己視為神聖的價值觀打轉,並在其後提出相同的論點,說明我們的看法為何正確,他們的看法為何錯誤。我們認為另一方看不見真相、理性、科學、常識,其實每個人在談到心中視為神聖的目標時,都是目盲的無法視物。

  如果你想要瞭解別的團體,循著對方視為神聖的價值觀吧。第一步就是要思考六項道德基本原則,並試圖釐清那一兩項基本原則在特定爭議中具有最大的影響力。如果你真的想要讓腦袋開放,先讓心開放吧。如果你跟「對方」團體的某位成員,可以起碼有一次友善的互動,那麼你就比較容易傾聽對方的說法,或許甚至能以全心的目光去看待頗具爭議的議題。你可能不會同意對方的看法,但二元對立的爭論或許會變成比較尊重人又有助益的陰陽爭論。

 

p.468

 

  本書闡述人們為何被政治和宗教劃分。答案並不是因為有些人善良而有些人邪惡--此為二元對立論者的看法。其實,理由就在於人類的心智專用於依循團體感。我們是深切倚賴直覺的動物,直覺促進策略推理,因而導致我們很難──卻不是不可能──跟其他道德母體的人交流,畢竟其他道德母體往往奠基於不同組合的道德基本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