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正念情緒療法:放下你的情緒執念,重新啟動你的人生,實現你的內在價值
作者:唐納德‧艾特曼(Donald Altman)
譯者:陳正芬
ISBN:9789869557573
出版:如果
___
內容簡介:
國際正念專家唐納德‧艾特曼,整合正念和最先進的神經科學,
告訴大家只要每天花幾分鐘,就能修正自己根深柢固的習性和模式。
正念可以幫助你放下過度思維、分析與批判的心,幫助你觀照造成困擾的情緒、接納自己,理解人生本質,找到自身價值,讓你從被困住的慣性思維中轉移開來。
用正念重新啟動你的生活,清理舊的情緒垃圾,幫助你尋得領悟、寧靜和滿足。
【為什麼正念的方法對處理情緒最有用?】
正念可以:
․幫助我們專注當下:一份哈佛的研究發現,人在參與當下時最快樂,正念可以讓我們把注意力從過去的創傷或未來的焦慮中轉移,活在當下。
․放下執念,培養接納的狀態:生命不可預測,又不停改變,接納能讓我們安然度過生命中的風暴,並打從心底坦然接受周遭發生的事和內心的感受。
․確立我們人生的目標:留意做合乎目標的選擇,可以讓我們更用心生活,更重視利他和慈悲,讓每天產生的情緒垃圾減到最低,不會有情緒爛攤子要收拾。
․幫助我們向內觀照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省思可以不讓自己的想法和情緒亂竄,也能看清自己的欲望和貪求,不讓自己陷入衝動反應。讓人生往全新的方向前進。
․理解苦的本質:可以讓我們理解情緒從何而來,拔除讓我們不快樂的原因,也能對他人更慈悲。
․培養讓最深層價值成為重心的夥伴關係:生命的目的,是讓最深層的價值成為重心,把這個價值帶入與他人共建的夥伴關係中,成長將超乎你的想像。
老樣子,我每隔一段時間就看正念/心理的書來穩定心神的習慣。
這本和其他本相比沒什麼特別,說的內容差不多教學方法也差不多。(不過我得坦承,這本和其他本書教的正念練習,因為很花時間OR要坐下來好好處理,我都沒有做,所以我的評價不能參考)
後面有一段慈悲心的內容,說要用慈悲心對待所有人事物,包含自己不喜歡的部分。這個說法我也在其他書上看過,但到現在還是好困惑啊。這對我太難了簡直無法理解。(如果我的心寬闊到能對我憎恨的人慈悲,我還做正念練習嗎?我應該立地成佛了吧)我一直不懂為什麼書裡可以把這件事說得那麼容易,是文化差異還是我錯過了什麼段落???
D*
___
p.22
我記得曾聽嘉年華負責招攬顧客的人對群眾說:「往前一步,身體自然會跟上來!」這對於展開任何旅程來說,都是再好不過的建議。你只需要踏出第一步,而你在讀完這幾頁時,已經完成了。嘉年華的奇幻之旅會讓你腎上腺素飆升,這趟旅程卻是溫和且充滿寬恕的療癒之路,帶領你遠離雜物。
p.36
念頭的多寡並不重要。不必等到你辦完雜事、工作或完成任務,其實在你想著一大堆事要做的時候,暫停一下反而比較好。你會注意到內心抗拒安坐和專注。當你坐著時,看著心在做什麼,它如何反應,評論、宣告、游移、充滿慾望、渴求、逃避、想把身體帶到別的地方、在侵入性想法中爆發等。真是精采的一場秀!不要對抗。你甚至可以說:「又見面囉!心。謝謝你給我這些念頭。」接著再回到自然環境。如果你感受到情緒,留意一下是什麼情緒,以及你在身體的哪裡感受到這些情緒。最後,心會知道你不是要跟它對抗,而且這並不好玩。
p.44
我要佛瑞德在這個禮拜當中,每天從負10到正10替自己的心情打分數。我也叫他練習注意自己的情緒,替情緒命名。
p.68
我們可以把主臥室出租給悲傷,還可以幫它裝一個大澡缸。我們可以提供它們永不失效的優惠條件,也可以給它們按日計算的租約。
--佛瑞德‧魯斯金
p79
我或許不太滿意自己回應觀眾的速度和內容,但我可以接受,因為事實就是如此。人就是這樣。我透過做個更真實的人,盡最大努力不被「自我」這個雜物給迷惑,因為它會阻止我體驗生命中所有的事物。我們的智慧從這些體驗中生根,也使我們和現實和平共處,即使我們努力想改變。也就是透過自我接納,放下那使我們陷入心靈雜物的固執傾向。
p.94
梭羅:「你一定要活在當下,時時刻刻用心,在每個當下找到你的永恆。」
p.268
簡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少一點憂慮、少一點煩心、少一點選擇。
(中略)
區分「超過所需」和「足夠」之間的差別。分清兩者可以指引我們簡化和縮減,並以此作為擴充或升級的指導方針。
p.273-274
身體是此刻的容器,你只需要把心態調整到現在,傾聽活力、感受和生命力交織的樂章。當你注意到自己用頭腦而不用身體的時候,在那個時刻,注意踏在地上的雙腳,像你喜歡的植物或樹木般,把雙腳穩穩踩在地板或土地上,與地面連結,把意識從腳趾尖,經過全身帶到頭頂。
每當你感受到負面的情緒雜物、緊繃或任何壓力時,把氣吸進身體的那個部分。想像吸進來的氣充滿緊繃的地方,接著吐氣,讓呼吸帶走所有負面的情緒和身體的緊繃,到你的大腿而後來到雙腳,最後進入大地回收。根據你的需要,多做幾次淨化的呼吸。
如果身體感到難過、悲傷、失落、焦慮、憂慮、沮喪、孤單,認真對待這些感覺,因為身體的智慧會告訴你,在你人生中的某件事需要改變,尊敬這些感覺,同時知道它們不代表你這個人。試著說出身體傳送給你的生理感受屬於哪一種情緒,可以幫助你更加了解你的情緒。最後,為了尋得內在更多和諧,採取行動--例如取得支持或協助。
p.311
記住,沒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你很難原諒自己,首先要接受生而為人,獲得人的身和心並通過種種困境和考驗,是件多麼困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