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  

 

書名: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

作者:阿德勒(Alfred Adler)

Isbn:978-957-470-632-7

出版:人本自然文化

 

---

 

其實這本書有些地方我不太喜歡,他會太強調女性或男性"應該"分配哪些工作,讓我看了有點皺眉XD

但考慮到作者Alfred Adler所生活的年代(1870-1937),還有作者有多次提到兩性應該彼此合作、兩性平等的概念(如以下我所抄的p.151,p.314),我覺得是時代帶給他視野上的限制,假如生活在現代,他很可能會提出更為超前的觀點也說不定。

 

 

D*

 

---

 

p.21

 

  如果我們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或許他根本就答不出來。通常人不會拿這個問題自找麻煩,或嘗試去架構任何答案。但這個問題就和人類一樣古老,在我們的一生裡,年輕人還有年齡較長的人,有時會追問:「生命為的是什麼?生命是什麼?」然而,可以這麼公平地說,他們只有在為某些挫折所苦時,才會提問這些問題。只要他們凡事平順,沒有磨難,這個問題就絕不會被提及。反而是在行為上,每個人都不能避免地提出這些問題,並予以回答。如果我們不去聆聽,而專心觀察行為本身,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已架構出他個人的「生命意義」,而他所有的意見、態度、舉動、格調、野心、習慣和個性特色,都根據這個意義。每個人的行為就好像他能依靠一個確實的生命詮釋一樣。他所有的行為,隱含著一個他對世界和他個人的結論;就像判決一樣:我就是這樣,宇宙就是那樣;一個他給自己,及他所認為的生命意義。

  人有多少,生命的意義就有多少,或許就如我們先前提過的,每個意義都有某些程度上的錯誤。沒人知道什麼才是生命絕對正確的意義,所以我們也不能說任何有用的詮釋絕對是錯的。所有的意義在這兩個限制間都有差異。不過,在這些差異裡,我們能夠辨識出來,有的極為有效,有的成效較低;有些錯誤小,有些錯誤大。我們能找出較佳的詮釋有哪些共同點,還有較不令人滿意的詮釋缺少了什麼。從中我們能找出一個真理的共同標準,一個共同的意義,促使我們把人類關切至今的現實解讀出來。

 

p.46

 

  從生命的第一天開始,到結束的最後一日為止,這種成長和發展的夥伴關係持續不斷。身與心做為一體兩個不可分的部分合作著。心靈像個馬達,探尋身體所有能夠發現的潛能,幫忙為它帶來安全性和堅固性。我們可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表情和表徵裡看出心靈目標的印記。一個人移動:那個動作一定有其意義。他移動他的眼睛、舌頭、臉部肌肉:他的臉有了一個表情,一個意義。是心靈把意義寫在臉上。現在我們能夠開始了解心理學,或心靈科學真正處理些什麼問題。心理學的目的在探索一個個體所有行為表現的意義,找出他的目的,再與其他人的目的做比較。

 

p.70

 

  某些程度上,我們都有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有自己希望改善的狀況。如果我們保持勇氣,我們就能以直接、實際和滿意的方式去除這些自卑感。沒有一個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他會進入一種壓力狀態,進而付諸行動。但假設喪失勇氣、無法想像他能以實際行動來改善狀況,那麼他依然不能承受自卑感。所以他仍然會努力去把它們給去除掉,但它所嘗試的方式一點也幫不了他。他的目標依然是「凌駕困難」,但與其克服障礙,他反而會試著說服自己,甚至強迫自己進入一種優越的感覺。這時,他的自卑感會變得更加強烈,因為讓他產生自卑感的狀況依然維持不變。由於問題根源依然存在,他所採取的每一個步驟只會變得自欺欺人,而且所有的問題施予壓力會愈來愈大,愈來愈急迫。

 

p.71

 

  自卑情結表示一個個體,無法妥善適應或面對一個問題,並且全心全意的相信自己無法將它解決。由這個定義裡,我們能夠了解憤怒就像眼淚或藉口一樣,是一種自卑情結的表達方式。由於自卑感總製造出壓力,所以能產生一種優越感,但卻不朝解決問題的方向發展的補救行動。因此,這個行動便朝往生命無用的一面,真正的問題會遭擱置在一邊。他會限制自己行動的範圍,與其鞭策自己面對成功的壓力,他寧可盡力讓自己避免遭受挫敗。面對問題時,他會給人一種猶豫不決、原地不動,甚至臨陣脫逃的印象。

 

p.151

 

  婚姻是一種合夥關係,不應該有一方享較高地位。這一點我們需要多深入思考。整個家庭生活並不需要有人扮演權威,有一方地位特別顯著或價值較高,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如果父親脾氣不好,試圖支配家中其餘成員,兒子會受他影響,對身為男性產生錯誤的看法。他的女兒受害更深,稍長後她們會把男性想像成專制的暴君。對她們而言,婚姻似乎不過是征服和奴役的關係。有時候她們長大後為尋求和男性抗爭,她們會刻意培養對女性有興趣的性取向。

 

p.184

 

  在當前體制下,我們發現小孩從第一天上學開始,競爭的能力便勝過合作,而且他們在學校裡持續受到比賽的訓練。對小孩而言是一場災難,無論他打敗別的小孩獲勝,或被別的小孩打敗,都是災難。不管勝負,他都只會先對自己有興趣。他最原始的目標將不是貢獻和協助,而是先保障他能夠獲得。家庭是一個合作的單位,每個成員平等,在學校課堂也應該如此。若小孩以此方式受訓練,他們會真正對其他小孩有興趣,並且樂於合作。

 

p.223

 

  了解罪犯有一個議題特別重要,雖然我們會發現他們在這方面和我們雷同:我們都希望克服困難;努力追求使我們感覺更堅強、更優越、更完整的未來目標。正確來說,這是所有人類一生追求的目標──努力由較次等地為,跳往較優越地位,由挫敗爭取勝利,由下往上爬。由童年開始,直至生命完結為止。生命涉及我們在地球的繼續存在,努力克服障礙和戰勝困難。因此,我們不該驚訝罪犯也抱持著如此的生命哲學。

  罪犯在所有的行動和態度裡,顯示出他也在努力追求優越、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他之所以與人不同,不是目標不同,而是他使用的方式和選擇的方向不同。如果我們了解它之所以選擇的方式,是因為誤解了社會生活對他的要求,和他不關心其它人類夥伴,我們就能明白,他有如此行徑是相當可以理解的。

 

p.260

 

  我們的活動必須根據以下想法進行。我將對它們做簡短說明。所有我們在文化裡享受到的好處,都是前人努力貢獻的結果。如果個體未合作,對他人沒興趣,未對人類全體做出任何貢獻,他們的生命便毫無價值、毫無用處,他們由地球表面消失,未留下任何痕跡。只有那些有貢獻的作品留存下來。他們的精神長存,永恆不朽。如果我們用這個作為教育小孩的基礎,他們在成長的過程裡會出自自然地喜歡合作,遭遇困難時不會脆弱,連最艱難的問題都能堅強面對,並以一種能夠裨益社會的方式,把問題加以解決和克服。

 

p.314

 

  我相信我們不該低估或輕視愛的問題,反而要更重視它。在我聽過所有解救方法裡,實際受害的總是女性。在我們的文化裡,男性的生活是比女性要輕鬆自在。這是社會錯誤看待婚姻的結果。尤其是婚姻本身,一個人反抗會同時影響伴侶關係和幸福。唯有認識我們文化的一般態度並努力改變,問題才能夠克服。我的一個學生,底特律的羅塞教授進行過一項調查,他發現受訪的女孩裡有四二%想當男生,這表示她們不滿意自己的性別。在半數人類失望、沮喪,排斥自己的社會地位,並羨慕另外一半的人,有較多自由的情況下,我們如何解決愛和婚姻的問題呢?如果女性總遭低估,相信她們只不過是男性的性對象,或相信男性用情不專和不忠天經地義,這個問題能夠容易解決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