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作者:托瑪‧皮凱提

Isbn:9789869109321

出版:衛城

---


本書簡介:


  貧富不均漸趨惡化已是當前極受熱議的問題。它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儘管眾說紛紜,但各種議論的資料根據似乎略嫌不足。

  皮凱提從稅收與遺產紀錄著手,蒐集整理橫跨二十幾個國家、長達二百多年的數據資料,藉此分析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財富分配動態,從中提出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解釋。

  這個源自龐大實證資料的見解,其核心概念相當簡單:從歷史證據來看,資本報酬率通常大於整體的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有錢人財富增生累積的速度快過一般人工作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富者將愈來愈富,占掉社會大部分的所得與財富份額。

  過去的主流意見認為,貧富差距拉大只是經濟發展的初期現象,到了成熟階段,分配不均的情況會逐漸減低。然而皮凱提指出,上述說法只是剛好看到二十世紀初期到中期的發展所導致的誤會。資本主義經濟在那一段時間出現貧富差距縮小的情況,主因在於兩次世界大戰與大蕭條摧毀了許多原本的財富積累,以及當時的高累進稅政策。

  皮凱提認為,各國政府應積極改革稅制,減低財富過度集中的趨勢,否則將危害民主社會依照個人才能與努力決定報酬的基本價值,我們也很可能回到十九世紀那種貧富極度不均的景況。


就連簡介都有點長,大概可以顯示這本的厚度(含註釋和附錄共683頁),由於這本後面有人預約因此我只能借一個月,這一個月說我抽出了絕大部分閒暇時間來讀,這絕不誇張。

我除了大學修過一學期經濟學,就和經濟學形同陌路(經濟學教授知道我居然自發性看完這本書,應該會很欣慰吧)。因此對於專業細節和模型的部分我就不多作評論,但我相當相當欣賞這本書,一來是因為他的陳述相當清晰,讓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也能一窺其文章軌跡;二來則是作者的為學精神,在很多使用他掌握不夠充分的數據、或對未來提出預測時,他都會提前告知讀者那部分的不足,也會明確指出哪裡還有可以多討論的空間。如此風範令人敬佩。

強力推薦這本書,我如果把我想抄的都抄上大概會先爆三倍字數然後我的手指也會斷掉(!),所以大家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雖然很花時間但看完就是你的囉,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買包包呀買包包


D*


---


p.32


  我們將以r>g來表示此一根本性的不均等,其中r代表資本報酬率(也就是投入資本一年平均可以回收的利潤、股利、利息、租金與其他資本所得,以資本總額的百分率表示),g代表經濟成長率(亦即每年所得或產出增加的幅度)。這個不均等關係在本書占有核心地位,就某方面來說,它概括了本項研究的整體邏輯。

  當資本報酬率明顯高於經濟成長率──這在歷史上幾為常態,至少一直到十九世紀末皆是,而二十一世紀也極可能如此──就代表傳承自身過去的財富,成長的速度要比產出和所得更快。繼承財富的人只要將一部分資本所得撥做儲蓄,其資本的成長速度就會比整體經濟更快。在此條件下,繼承得來的財富幾乎注定遠遠大於一輩子工作儲蓄形成的財富,而資本也將極度集中,甚至達到與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以及依照才能決定報酬等現代民主社會基本價值衝突的地步。


p.74


  觀察所有曾經追趕已開發國家的亞洲國家,如過去的日本、南韓和臺灣,或者現今的中國,沒有一個是因為得到大量外來投資而經濟起飛的。這些國家絕大多數靠著自己進行必要的投資,特別是在人力資本上,亦即教育與人才訓練的整體提升。而所有近代的研究都顯示,這才是解釋長期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反觀本國資本大量由國外資本持有的國家,不管是殖民時期或者現今的非洲,都未能如前述國家那樣成功,主要原因是其所處的專業分工有時不具前景,以及長期的政治動盪。


p.75


  簡而言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能縮小差距以趨同的主要因素,不論是在國與國之間或單一國家內,都是知識的傳播。換句話說,貧窮者之所以能夠追趕上富裕者,原因無他,只有倚賴得到相同的科技知識、技術能力、教育訓練,而不是因為被富有國家買去。知識的傳播當然不會白白從天而降,往往會因為國際的開放與貿易而加速(自給自足無利於科技轉移),更重要的是該國必須有能力動員資金與制度,大量投入人民的教育,並且同時對不同參與者提供穩定可期的法治架構。也因此這與建構正當且有效能的公權力密切相關。以上就是檢視全球經濟成長與國際間財富不均歷史,我們所得出的主要教訓。


p.99


  經濟快速成長一方面可能創造新形態的不平等,例如新興產業可能會讓少數人快速致富;然而另一方面,快速成長卻使繼承自過去財富的不平等較不嚴重,遺產的重要性降低。不過,1%的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變化,當然不如3%至4%的成長所能辦到。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經歷啟蒙時代對社會正義的憧憬後,人們有很深的幻滅感。經濟成長本身無法滿足人們對民主與依照才能決定報酬的渴望,必須倚靠某些特定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倚靠技術進步與市場的力量。


p.189


  資本的價格除了受到短期和中期泡沫的影響,以及長期結構性的趨異化發展,某部分它也始終是社會與政治建構的產物:資本價格反映了特定社會對所有權的看法,也受到諸多政策與制度的影響,這些政策與制度規範著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特別是擁有資本的群體和沒有資本的群體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這點在房地產的價格就很明顯,因為房價會受到相關法令影響,這些法令規範著房東與房客之間的關係,也規範著租金的調整。


p.238

(p.238-240頁很精彩,推薦看原書)


  在所有社會中,財富不均都可以區分成三種:勞務所得不均、資本所有權不均與從中衍生的資本所得不均,以及這兩者交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均。在巴爾札克的小說《高老頭》中,沃德林對主人翁拉斯蒂涅上了非常著名的一課,或許是最能說明這些課題的一段故事。


p.304


  更細膩的理論說法則是:技能的供給與需求決定了薪資差距。在實務上,技能的供給多半由教育體系決定:包括有多少人得以接受哪些領域的教育訓練、訓練的品質如何、有多少課程是由有專業經驗的老師授課以及其他等等因素。需求端主要由社會上所消費的商品與服務需要運用哪些技術生產而定。不論還有哪些因素牽涉其中,這兩項因素──訓練體系和生產技術──很明顯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也影響了不同社會團體的協商角力。

  這兩項因素本身受到其他許多因素影響,教育體系的形塑受到公共政策、入學資格、經費來源、學生及其家人付出的就學成本,以及進修教育的有無等因素影響;科技進步則受到創新速度與科技落實速度的影響。新科技通常會使新技能的需求增加,並且創造就業機會。綜合上述兩個面向可以得出教育與科技賽跑的理論:如果技能供給的速度追不上社會對新科技的需求,則訓練不夠精進的群體,待遇就會變差,只能從事價值較低的工作,勞務所得的差距因此擴大;為了避免這種結果,教育體系必須及時提供新的訓練課程,供應擁有新技能的人才。當分配不均擴大時,教育體系更要加速提供新技能的訓練課程,尤其是提供給教育程度較低的人。


p.409-410


  雖然十九世紀小說家筆下有些人物鋪張過度,但是在他們描述的世界裡,財富分配不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必要性:若非這群夠有錢的少數人,就沒有人會關心謀生之外的事務。就算不為別的,單憑它並未自詡為才能主義便值得稱道。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好像少數人被選來代表其他人好好過日子,卻沒有人假裝這一小群人比其他人更出類拔萃或德高望重。不消說,在這樣的世界裡,沒有財產就不可能享有體面的生活。取得文憑或擁有一技之長的人具備生產力,所以能賺取五倍至十倍的平均收入,但最多也就這樣了。反觀現代才能主義社會對於失敗者的評價甚至更嚴苛,尤其在美國,因為它試圖以公平、美德與才能合理化優勢,而絕口不提底層生產力不足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最激烈的才能主義論點通常被用來合理化薪資的高度不均,認為薪資分配不均比因財產繼承導致的財富分配不均更具正當性。


(中略)


  這種捍衛才能主義的論調最令人憂心的地方在於,我們也能在最富裕的社會裡看到類似論調,珍‧奧斯汀所指出的需求與尊嚴在這樣的社會則不足掛齒。近幾年在美國經常聽聞這類合理化超級經理人超高薪待遇(至少是平均收入的五十倍至一百倍)的說法,支持者認為若非如此,將只有繼承大筆財富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富豪,反而不公平──說到底,付給超級經理人幾百、幾千萬美元的年新反而有助於維持社會的公平公義。這種論調將替未來更嚴重、更殘酷的分配不均奠定基礎,讓未來的世界兼具過往社會的兩大缺點:不但財產繼承嚴重分配不均,還有以才能與生產力(前文已指出此種說法缺乏事實根據)之名合理化的薪資差距。才能極端主義引發超級將理人與收租者相互較量,讓剩下的人蒙受其害。


p.432


  富豪一旦站穩腳跟,資本會依循他自己的動態定律,不停成長,而且只要規模夠大,就能維持長達幾十年的高速成長。一旦財產規模跨越一定門檻後,管理資產組合的「規模經濟」效果就會放大,同時因為這些資本的所得幾乎都將再次進行投資,所以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愈強。擁有這種財力的富豪,每年只需動用百分之零點幾的資本就可以享受奢華的日子,因此大可把每年絕大部分的所得再行投資。這是相當基本卻又非常重要的經濟運作機制,長期下來對財富的累積與分配有重大影響。


p.469


  現代重分配不只是將富人手中的所得移轉到窮人身上,至少看來不會這麼直接,主要是藉著融通公共服務與替代所得所需資金,尤其是醫療、教育與退休金等領域所需資金,大致上對每一個人都以平等的方式進行重分配。在退休金方面,平等原則經常以替代所得與終身所得呈現準比例的形式呈現。至少原則上,在教育與保健領域終不論所得(或父母所得)多少,每個人都能平等地使用這些服務。現代重分配的概念是建構在人權的邏輯和平等獲得基礎服務的原則上。


p.484


  要區分不同的稅項,還有一個更合適的標準,就是比較稅項屬於比例或累進的程度,如果每一個人的稅率相同,這種稅就叫做「比例」稅(也有人稱之為「均一稅」)。如果有些人的稅率比別人高,不管這種人是賺比較多,還是擁有的財富比較多,或消費金額比較高,這種稅就是累進稅。稅也有累退式稅率,如果比較富有的人稅率降低,不論原因是部分豁免(不管採取合法的財政最優化或不合法的避稅),還是因為法律有所規定,都算是累退稅。


p.528


  如何大幅減少像今日歐洲債務規模如此龐大的公共債務?方法主要有三種:資本稅、通貨膨脹和緊縮,三種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比例組合使用。私有資本特別稅是最公正、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如果不能實行,通膨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綜觀歷史,這一直是大部分大型公共債務問題的解決之道。從公正和效率兩個角度來看,最糟糕的解決方法是長期緊縮──但是歐洲正走在這條路上。


p.555


  我們可以大膽地說,工人及其代表所得到有關公司經濟現況的資訊不足以讓他們參與投資決定。沒有真正的會計和財務透明度與資訊共享,就不可能有經濟民主。反之,如果沒有真正參與公司決策的權利(包括工人的董事席次),透明度毫無用處。資訊必須支持民主制度;資訊本身不是目的。如果民主制度未來想要重獲對資本主義的控制,首先必須承認:體現民主制度與資本主義的具體機構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改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