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台灣同運三十: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

作者:喀飛 

ISBN9789869961264

出版:一葦文思 

 

___

 

內容簡介:

 

  你知道一九九七年沒有交友軟體可用的男同志,在常德街如何被警察臨檢、當成現行犯羞辱?你知道一九九八年在酒吧墜樓的同性戀大學生,引發媒體怎樣的噬血追逐?

  你知道歷屆總統、許多政治明星並非一路挺同,甚至曾經承諾跳票?

  你知道內政部曾大剌剌發文表示:同志不宜被提倡?

  你知道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怎麼透過萬人彩虹地景成為世界媒體焦點?

  你知道直到二○一○年,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都還在發布歧視同志的公文?

  你或許知道二○○○年四月,玫瑰少年葉永鋕殞落;

  但你知道二○一一年,一個國一男生因長期被嘲笑「娘娘腔」,從自家頂樓跳樓自殺?

  你知道二○一八年公投,反同陣營撒下至少上億廣告費每天刊播誤導選民的資訊?

 

  二○一九年婚姻平權在台灣發生,並非憑空而來。

 

  出身野百合學運、九○年代正好站上時代浪尖的青春喀飛,細數彼時台灣如何銜接起八○年代末的解嚴狂飆,無論文學創作、性別論述、雜誌創立、專欄開闢、廣播發聲、劇場演出、電影獲獎、網路集結,百花齊放之下,一舉激發台灣同志運動能量。他也與友人在九○年代末共同催生了「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三十年間,他既為同志發聲,也為台灣同志運動獻身,將九○年代的風起雲湧定義為「時代浪潮上繼續創造時代」;當來到千禧年代,無論面對政治人物或反同勢力,「運動就是無止盡的戰鬥」。再至二○一○年代,極力關注老年同志與愛滋議題,希望能透過「回顧歷史,給下一代人養分」。

 

  回首三十年,中年喀飛將長期置身場上與場邊的觀察筆記結集,無論是振振有詞的說理、犀利直面的批判,或是娓娓道來的回憶,此書有斷代史的企圖,有充滿耐心的評議,也有明亮的眼神,能看穿迷霧中的壓迫與歧視,用更為敦厚包容的姿態,在爭取同志平權的路途上,體貼每一種少數。

 

  一九九四年相偕自殺的北一女學生林青慧與石濟雅在遺書中寫:「當人是很辛苦的,使我們覺得困難的,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挫折或壓力,而是在社會生存的本質就不適合我們。」

 

  ——錯誤的並非「我們」,而是社會未經啟蒙、覺醒的「本質」。

 

  此書做為「一位平權運動參與者的戰鬥發聲」,正是為了透過這些並不如煙的往事,給蒙昧之人提醒,給弱勢者擁抱,給孤獨的人溫暖。

 

 

對我來說,這本書知識量滿滿,講述了同運發展的過程,像是第一本拉拉刊物、製作廣播節目、同志諮詢熱線的成立、和政府機關的往來交鋒等,一邊想著「啊,原來發生過那麼多事」,一邊佩服許多前輩,在一條路都沒有的那個時代拚命把路走出來,實在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啊。

另,這本書在文後順著時間軸,用條列的方式列出同志相關大事件,讓這本書的實用度大大提升,無論是哪個人物或者事件去搜尋一下,都可以發現很多有趣的內容。

感謝有這本書,紀錄下了鮮明活跳跳的這些人物。

 

 

D*

 

___

 

p.8

摘自 紀大偉【推薦序】在現場

 

  書名所指的「台灣同運」,並沒有定於一尊的定義。既然各界一再詮釋什麼是「同運」,那麼我就不續貂了。我反而想問,「台灣」是什麼?我認為「台灣」這個詞跟「同運」這個詞交逢的時候,至少包含三塊領域:政府,民間,以及媒體(含網路媒體)。人們在說台灣同志很幸福的時候,話裡的台灣未必是指台灣政府,卻大可能是指台灣民間和台灣網路。當然,「政府」、「民間」、「媒體」 這三者根本難以分割:在台灣,民間偶爾影響政府;政府總愛插手媒體;媒體持續操控民意。但我仍要暫時策略性地區分這三者,這樣才可以清楚描繪《台灣同運三十》的貢獻。在討論其他國家的同志現況時,討論者也可以靈活思考這三者的區分:在某些台灣觀光客熟悉的其他國家,民間和網路的同志明明生龍活虎,豔光四射,但因為他們的政府嚴酷壓制民間和網路,結果那些民間和網路的同志根本喘不過氣,難以為繼。今日台灣同志或許覺得政府、民間、媒體三者相安無事,但是歷史顯示,昔日這三者在台灣的關係也充滿衝突矛盾,所以當年熱血人士才會迫不及待投入同運,試圖改變社會。我們不能將政府、民間、媒體三者看似和平共處的現象視為歷史的常數,反而要看成隨時可能走樣的變數。

 

 

p.24

 

  相信要改變必須來自人民,不要幻想有權力的人會自己放棄權力,只有受迫害的族群團結、發聲怒吼,不公義才可能扭轉改變。

 

p.136

 

  有一次訪談,一坐下來,老同小組的年輕義工劈頭就問:「大哥要不要談一下你的同志認同歷程。」受訪者一臉疑惑,完全不知道這個問題在「講啥潲」。每次必定陪受訪者出席的阿嬤見狀,立刻用台語傳神地「翻譯」:「伊是要問你,你拄當時開始對查埔人的身軀有興趣?」(他要問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男人的身體感興趣?)阿嬤一說,現場的人立刻爆笑點頭。

  「認同歷程」是同志運動開始後才存在的說法,對於深受同志運動影響的年輕義工來說,這詞彙耳熟能詳,但是對於老大哥來說,這文謅謅的字眼完全脫離他的生活圈,當然無法理解。

  阿嬤的話詼諧生動,乍聽好玩有趣,細想則更有深意。對同性情欲的存在是自然流露,世界還沒有存在「同性戀」、「同志」這些身分認同標籤之前,同性情欲交流早已存在。人們不是因為覺得自己叫「同性戀」、「同志」,才開始想要發展同志情欲,而是先有對同性的愛欲情愫;晚近為了平權、開展身分認同運動,才開始有了「同性戀」、「同志」的身分名詞。

 

p.163

 

  在同志運動的路上,有許多人奮不顧身全心投入,三十年來激起的平權浪濤能量驚人。如果你要問,為什麼這些人有這麼大的動力、不求回報地投入?是他們曾經因為同志身分、因為性別特質不符合「標準」而被嘲笑、被欺負,能夠活下來都是奇蹟,他們投身同志運動,就是不希望看到後來的人繼續面對同樣的苦痛。

 

p.202

 

  這幾年,不論台灣或是其他國家,婚權運動成為同志運動中最受社會及謀體關注、發展最蓬勃的一項議題。對此,我一方面認為,婚權運動能夠普遍引起社會關注、對話或衝擊,是同志運動的重要契機,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對有些人把婚權運動視為解決各種同志困境的唯一努力目標感到憂心。過去的同志運動,我們努力打破僵固的主流思維、逃脫來自傳統家族制度對個人的束縛,如果我們對婚姻與家庭制度少了高度的警覺和反省,未來的出路又在哪裡?

  在努力從體制取得影響力時,應該在政治實務參與中,抱持對權力的反省和警覺。因為政治權力運作的慣性,很容易讓人忘記初衷。

 

p.282

 

  由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發行的《女朋友》雙月刊創刊,前身原是「我們之間」團體內的會訊。至20034月停刊,前後發行了三十五期。編輯工作由不支薪義工負責,發行量約為一千五百本。長達十年的發行時間,對90年代女同志社群有廣大的影響。刊物風格自我定位為:「不標舉理論,因為我們認為女同性戀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最基進的思想常寄託在最具體的經驗中。我們希望探索、建立具有主體性的女同性戀知識,但採取的語言、形式將是非常生活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