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見樹又見林(中文版第二版) | 誠品線上

書名:見樹又見林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譯者: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

ISBN:9789572899007

出版:群學

 

___

 

內容簡介: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和這面鏡子,以及如何學著使用他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三位學界知名的社會學學者,為何選譯這本小書?光是這一點就讓人很好奇。說穿了,這是一本「反教科書」的教科書,或稱為新教育方向下的教科書。新的方向不強調知識的背誦,而重視引起學生的熱情與對於這種學問的鑽研興趣。本書從生活出發,娓娓述說社會學的點點滴滴,不吊書袋子,幾乎找不到多少術語,但最後你會發現,你也能像社會學家一樣地思考問題了。對於念過社會學的人,因此又是一本讓你「融會貫通」的書。譯者成令方教授稱這本書是一本「開胃書」,頗為生動。

 

 

感覺像一本社會學入門的書,讀著讀著會發現很多概念「啊之前有在這篇或那篇文章或哪兒看過」。

要稱讚一下譯者(或編者?)的用心,在作者提及美國的情形時,會在底下補充台灣的情形,讓那個很遙遠的知識可以瞬間拉回台灣視角來觀察,這點很棒。

 

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書中作者常常提到「阻力最小的路」,像是社會結構和文化如何無聲地影響人們,讓人們覺得這是「阻力最小的路」進而做出選擇。

我記得看心理學的書時也有提到「阻力最小的路」(雖然情境有些不同,會是指:雖然你看到一個人總是抱怨自己的處境或各種人事物,但他卻一直停在那種環境中而不改變,是因為待在原情境是他當下的「阻力最小的路」)

看到社會學和心理學因人性而有著巧妙的交會,滿有趣的。

 

 

D*

 

___

 

p.3

 

我實踐社會學,社會學不斷提醒我生活在這世界上的基本重要特質是什麼。社會學不是要探究什麼外在世界。社會學要探究的,就是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連。這表示,社會學可以引領我們瞭解有關我們自己的基本真相。社會學總是提醒我,那些我們以為自己瞭若指掌的事情,其實背後還有一大堆我們所不知道的;每念及此,我就要對社會學感到讚嘆。例如,有時我是驚訝於社會生活可以如此運作,我們可以這般地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可以這般地談話、作夢、幻想、出擊、創造。即使是最單純的對話,都有一些令人稱奇之處;之所以令人稱奇,就在於這些對話能夠進行,其實是有著一套我們並不知曉的原理原則在主導。我們可以竭盡所能地思索著這些令人稱奇之處。而且,我們能一點一滴地感受這個原理原則,並瞭解我們生活如何依循這些原理原則而行。因此,我學社會學固然是要瞭解這個世界,但也使得我常觸及人類生活底下那份難以理解的基本重要特質。

實踐社會學使得我們觀察這個世界,思索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實踐社會學使得我們不只身處世界之中,同時又改變這個世界本身。而這世界不斷地形塑我們的生活,總與我們扯上關係,實踐社會學也使得我們在這樣的世界中,在人類生活中,扮演一個有意義的角色。

 

p.46

 

  大多數我們視為「真實」的,不是它們本身是「真實」的,而是人們發展出來對事物的想法,使得我們以為事物就是這樣。文化就是這些想法集結起來的,我們在其中找尋我們需要的工具,以便瞭解萬事萬物,包括我們自己。

 

p.49

 

譯註2:作者在這裡強調的是:語言文字不是中性的,也不是「價值中立」的。當我們用語言詞彙建構真實時,我們建構出來的真實其實是帶有位階高下的文化價值。例如:男優於女的價值可以在文字中看到:「通姦」、「奸詐」都是以女為部首,可見中國文化中女性被視為德行不良的實行者。

 

p.61

 

  我經驗過越多的其他文化,我越意識到我自己的文化只是一個文化而已,事情往往不是只是如此,而是我的文化使它們變得如此。我也能看到,當我做出選擇,我總是從我的文化所提供的有限可能中在做選擇。這就說明了我們從不曾有所謂的「自由」選擇。正如哲學家叔本華指出,當我們涉及價值,「我們要我們決意所要的,但我們不能決意我們要什麼。」(We want we will, but we don」t will what we want.)換言之,當我感到自己要一部新車,我並沒有意識到,我的需求其實與我的文化重視擁有物質的這種價值有關,這種價值也就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還沒獲得的總比已有的好。既然我們在毫無選擇的情形下,被一套文化價值社會化了,我們吸收的價值以無形的方式限制我們,直到我們到了別的文化才知道這些並不是唯一個可能。

 

p.63

 

  我需要「跨越出」我習慣的文化框架,這樣我才能看到我處的文化「框架」,其實只是很多可能的一種。「跨越出既有的框架」是社會學實踐的重要部分。「文化」、「信念」和「價值」這些概念,是指出我們跨越「什麼」框架過程的重要工具。

 

 

p.100-101

 

  社會結構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是關於社會生活各層面中的社會關係是如何安排的。

(中略)

  第二層意義,社會結構指的是社會體系中各種資源的分配。

 

p.160

 

  這是一種自大,自認為我們可以有權利依照我們的慾望任意使用地球資源。這同時也是另一種自大,認為人類有權利定義什麼才是或不是值得保存的理想環境。我們經常把人類的價值強加於非人類的世界,而且往往不自覺地如此做著。

 

p.174

 

  社會學的實踐有一個既簡單又清楚的門路,亦即掌握社會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參與一個比我們本身更大的體系,即社會體系;每個體系又參與一個比它本身更大的體系。要瞭解社會生活如何開展起來,我們必須先瞭解體系間是如何連結在一起、如何運作、而個人是如何選擇從某一時段到另一時段參與其中。

 

p.190

 

  我們通常致力於讓自己像扮演的角色、穿對衣服、對情境有正確的態度、知道該說的台詞、準備好恰當的道具。就像演員,我們製造出我們是什麼人的印象;高夫曼稱之為「自我的表演」。就像每個印象一樣,自我的表演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它需要維持和經營,特別是當我們「沒有照著角色來」,或是當某人質疑我們的表演的時候,自我的表演更需要維持和經營。

 

p.199

 

  社會情境是透過社會真實而界定,而這社會真實也只有在人們主動型塑和維持之下才存在。

 

p.206

 

  我們做或不做某些事、如何做,都深具意義。最終,把我們和我們的自身經驗與外在社會實體連結在一起的就是這個。我們形塑了我們所參與的社會;我們身處的社會也同時反過來形塑了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