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象與騎象人
作者:強納森‧海德特
Isbn:978-986-82711-2-8
出版:網路與書
---
書背介紹:
我們的心,像是一頭放任的大象。
我們的智,像是一個希望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者。
心智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事,結果離開快樂越來越遠。
如何引導大象與騎象者以協調的步伐走上快樂之道?
過去人類歷史沉澱下來的古老智慧,告訴我們許多快樂的指南針,
現在尖端科學研究出快樂的方程式,則是H = S + C + V。
Happiness(快樂)= Setpoint(快樂起始點)+Condition(生活條件)+Voluntary activities(自發性活動)
只要懂得善用老智慧及新科學、掌握自己的潛能與限制,
就能實現快樂,過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生。
這本書我喜歡前三分之二,不喜歡後三分之一。
前面的部分用很多科學根據或心理學實驗去說明各種人類情緒(自我、快樂、自以為是等),但後面(我個人感覺)少了很多科學,變得比較像道德說教。讓我覺得前後風格不一致,真可惜。
D*
---
p.46-47
上述研究的重點就是──道德判斷就跟審美判斷一樣。當我們看到一幅畫,通常我們馬上就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如果有人要我們解釋自己喜歡的原因,我們就會亂編出一番說詞。其實我們並不完全瞭解自己為什麼會覺得這幅畫很漂亮,但我們的詮釋模組(騎象人)就跟葛詹尼加在裂腦研究中所發現的一樣,很會編理由。你想為自己喜歡這幅畫找出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你就會抓住第一個說得過去的原因(可能是顏色、光線或畫家出現在小丑耀眼的鼻子裡的倒影)。道德判斷也一樣。倆人對某事意見相左時,其實是感覺在先,後來再來編理由反駁對方。就算你駁倒對方,難道對方就會改變心意,接受你的論調嗎?當然不會,因為你駁倒的倂非對方真正的立場,他的立場是在他有了判斷之後才臨時編出來的。
有人針對道德問題爭執不休時,你不妨仔細聽聽兩造的說法,有時你會聽到很讓人意外的理由:其實是大象在控制韁繩,導引騎象人,是大象在決定何者對何者錯,何者美何者醜。內心的感覺、直覺及當下的判斷都是自動自發地即時發生,但只有騎象人能拼湊出語句,把自己反駁的理由告訴對方。進行道德判斷時,騎象人不只是大象的顧問;他搖身一變,成為法庭上雄辯滔滔的律師,拚命想說服大像接受它的觀點。
這就是我們的處境,也就是聖保羅、佛陀、奧維德等古聖先賢的哀嘆。我們的心智其實是由組織鬆散的邦聯所組成,但我們認同跟注意的卻只有其中一部分:能有意識地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思想。我們就像諺語裡那個站在街燈下找車鑰匙的醉漢一樣(警察問說:「你車鑰匙調在這裡嗎?」這個醉漢答道:「不是,我把車鑰匙掉在後面巷子裡,但這裡比較亮,比較好找。」心智的運作非常龐雜,但因為我們只看得到其中一個小角落,所以當我們感覺到不明所以的內心衝動、希望及誘惑時,就會大覺意外。
p.49
整個宇宙就是無止盡的改變,你認為生命本身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羅馬皇帝馬可‧奧勒利烏斯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佛陀
以上兩句引言涵括了通俗心理學最重要的一個概念: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只有透過我們自己對事件的詮釋才能影響到我們,所以只要我們能控制自己對事件的詮釋,我們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
p.57-61
如果由你來設計魚類的心智,你會讓魚類對機會及威脅的反應一樣強烈嗎?答案是不會,錯失一個找尋食物的線索,魚不會付出太高的代價,反正大海裡的食物多得是,一次沒吃到也餓不死。但是如果不小心忽略掠食者靠近的訊號,那麼這條魚很可能就一命嗚呼了。如果魚類的警覺性不夠,那它的基因很快就遭到淘汰。當然,這世界上並沒有真的存在一位演化設計師,但物競天擇的結果顯示:所有物種宛如有人特意設計過一般,因為所有物種都顯現出自我調整以適應其生態棲息地的行為。動物界某些共同特徵甚至橫跨不同物種,所以我們稱此為物種設計原理。其中一個設計原理是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來得強。動物對威脅及討厭事物的反應,要比對機會及喜好事物的反應來得更快、更強烈,更難以克制。
這像我們稱為「負面傾向」的原則,充分顯現於人類所有心理層面。在夫妻關係的互動中,一批評或破壞行為所造成的傷害,起碼要有五項善意或建設性行為才彌補得過來。就金融交易及賭博而言,如果輸贏的金額一樣,贏錢的快樂比不上輸錢的痛苦。我們在評斷一個人的人格時,一般估計一個人要就過二十五條人命,才抵得過殺害一條人命的罪過。準備三餐時,食物很容易就遭汙染(只要蟑螂一根觸角碰到就完了),但要保持食物的潔淨卻很困難。所以心理學家一再發現,人類的心智對壞事的反應要比對好事的反應來得更快,更強烈,更持久。人類的心智就是會主動去搜尋並回應威脅、侵犯及挫敗,所以我們沒辦法強迫自己從好的角度看事情。一如富蘭克林所言:「一點點病痛,我們就感覺得到,健康的活蹦亂跳,我們卻毫無知覺。」
接下來是另一項動物界的設計原理:相反的系統彼此會互相對抗,以達到一平衡點,但這個平衡點可以調整。移動手臂時,會有一組肌肉向外伸展,另一組肌肉往內收縮,這兩組肌肉一直處於輕微緊繃的狀態,準備隨時作出各種行動。我們的心跳及呼吸受自主神經系統控制,自主神經系統由兩組輔助系統組成,這兩組輔助系統以相反方向推擠器官:交感系統讓身體隨時作出搏鬥或驚逃的反應,而副交感系統則會讓人冷靜下來,這兩組輔助系統隨時處於待命狀態,但反應的速度不同。我們的行為係受兩個相反的動機系統所控制,一個是接近系統,這個系統會引發正面的情緒反應,讓人想接近特定事物;另一個則是撤退系統,這個系統會引發負面的情緒反應,讓人想撤離或避開特定事物。這兩個系統隨時處於待命狀態,不斷監控四周環境,而且這兩個系統會在同一時間產生相反動機(我們有矛盾的感覺時,便處於這種狀態),但最後的平衡點則會決定你接下來所採取的行為。(喜歡記量表就是用來描述我們內心求取平衡的一種比喻,以及其時時刻刻微妙變動的特性。)這個平衡點可以瞬間改變:出於好奇,你跑到事故現場一探究竟,但一看到血(在這種情況下你早該會預料到),馬上怕得轉身走開。你想跟陌生人攀談,但一接近對方,整個人卻突然僵住。撤退系統能快速全速啟動,接管速度較慢(反應較弱)的接近系統。
撤退系統之所以反應如此迅速、強烈,原因之一:所有進入腦中的訊息,撤退系統第一個得到情報。所有來自眼睛及耳朵的神經衝動第一個抵達的部位是丘腦,丘腦事大腦的中央交換系統,神經衝動便從丘腦傳送到大腦皮質不同器官的處理區,然後訊息再由這些處理區轉接到額葉皮質,訊息便在此與其他更高階的心理處理,及源源不絕的意識流結合起來。如果整個訊息傳達到最後,你發現眼前出現一條嘶嘶作聲的蛇,你可以作出趕快逃跑的決定,然後命令大腿開始移動。但是因為神經衝動的移動速度一秒大約只有三十米,所以這麼長的傳達路徑,再加上作決定的時間,往往得花上一到兩秒的時間。這時如果有條神經捷徑,幫助大矣,而杏仁核便是那條神經捷徑。杏仁核位於丘腦下方,上端插入留精丘腦的未處理訊息流,而且杏仁核專門處理以往跟危險有關的訊息。此外杏仁核還直接聯結腦幹中啟動搏鬥或驚逃反應的部位,所以一旦杏仁核發現符合先前所經歷過的「恐懼」情況的訊息(比方嘶嘶聲),他就會命令身體啟動紅色警戒。
(中略)
最後一項關於杏仁核的重點:杏仁核不只往下聯結腦幹,啟動與危險有關的反應,還向上聯結額葉皮質,改變我們的思考。他會把整個大腦改成撤退導向,我們的情緒及想法兩者之間是雙向通路:想法會產生情緒(回想自己所說過的蠢話),情緒也會產生想法,而情緒主要是透過心理過濾器來進行後續訊息的處理。一絲恐懼會讓你對其他威脅更為警覺;你是透過一個把模糊事件解讀為潛在威脅的過濾器來看這個世界,如果有人冒犯你把你惹火了,那麼在你眼中,那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帶有汙辱及侵犯你的意味。哀傷會蒙蔽你的心,讓你再也感受不到快樂跟機會。
p.354-355
「Coherence」這個字字面上的意思,是連結起來或團結一致,但是它通常用來形容一種具連貫性及效率的體系、觀念或世界觀。連貫的事物運做起來會非常順暢:連貫一致的世界觀幾乎可以解釋一切事物,但不連貫的世界觀則會因為內部矛盾而蹣跚難行。具一致性的行業,如遺傳學界,就能不斷前進,但缺乏一致性的行業,如新聞業,就得花很多時間進行自我分析,自我批評。大部分人都知道有問題,但是如何處理問題,大家卻意見相左。
(中略)
人是多層次的體系所組成:我們的肉體(身體及大腦)藏著我們的心智;而社會及文化的形成則是心智的產物。想充分了解自己,我們就必須深入研究以上三個層次──肉體、心理及社會文化。學術分工已有相當長的時間:生物學家把大腦當做身體一部分來研究,心理學家研究人的心智,社會學家及人類學家則言就人的心智所發展出的社會環境。只有一切連貫一致,學術分工才有成效可言──即所有研究成果最後匯集成一個大於各部分總和的更高成果。但是,二十世紀的學術界很少出現這樣的現象──每個領域都不管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昧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問題上。現在情況已有所改觀,跨領域的研究正大行其道,從中間的層次(心理學)沿著橋梁(或是樓梯)往下伸展到生理層次(例如認知神經科學),往上延伸到社會文化層次(例如文化心理學)。科學界正攜手合作,讓不同層次彼此得以連貫起來,而新的創見便開始醞釀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