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作者:CHARLES DUHIGG

Isbn:978-986-213-373-6

出版:大塊文化


───


用兩個字表示這本書在說什麼:習慣。

用一句話表示這本書在說什麼:如何改變你想改變的習慣。


另外也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了解內容,非常一目了然(我是在大塊網頁找到的,但書裡明明沒這張圖可惡XD)


D*

───


p.31-32


  老鼠一開始在迷宮內摸索時,腦力似乎得全開,努力分析所有新資訊。但是在迷宮重複跑了幾天之後,老鼠再也不需撕抓牆壁或嗅聞氣味,因此掌控撕抓和嗅聞兩個動作的腦部活動便會停止。老鼠無需選擇該左轉或右轉,所以腦部的決策中心不再活動,只需回想哪個路徑是通往巧克力的捷徑。短短一週,腦裡連管理記憶的區域都停擺。老鼠已將迷宮的路徑全然內化,根本無須動腦思考。

  腦部活動監測發現,被內化的行為(跑直線、左轉、吃巧克力),皆仰賴基底核。老鼠越跑越快,腦部活動卻越來越少,此時基底核這個體積小小的古老神經結構似乎接手主導一切。老鼠動腦回想並執行某些行為模式時,基底核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換句話說,即使腦部其他區域接進入休眠,基底核仍能牢記習慣。

(中略)

  腦部會將一系列動作轉化為自動、無須思考的慣性行為。此一過程,心理學稱為「集組」(chunking),而這正是習慣形成之本。我們每天的生活皆倚賴數十個甚或數百個大大小小的行為集組。有些集組很簡單:將牙刷放入口中刷牙之前,會自然而然先把牙膏擠在牙刷上。有些集組較為複雜,例如穿衣打扮、為孩子做飯等等。


p.35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學家安‧葛瑞碧多次主持與基底核相關的實驗。她對我說:「我們團隊做了多次實驗,不斷訓練老鼠在迷宮裡跑動,直到養成習慣。接著我們會變更獎酬的位置,破壞牠已養成的習慣。某天,我們又把獎酬換回原處,老鼠走進迷宮厚,舊習立刻復萌,可見舊習絕不會全然消失,它會轉譯成腦部結構可解讀的符碼,並儲存於其中。對於人類而言,這乃是個天大的優勢。試想,若你每次渡假回來,都得再學一次開車,會是何等麻煩。但問題在於,人腦對於習慣並無好壞之分,換言之,若你有個惡習,這惡習便會潛伏在腦袋裡,隨時等著被提示訊號與獎酬喚醒。」


p.97


  落實或戒除習慣的計畫是一個知易行難的過程。表面上,戒掉吸菸、酗酒、暴飲暴食等根深柢固的習慣彷彿易如反掌,但若想徹底改變,必須付出心力,還得深刻理解誘發習慣的渴望。缺乏毅力的人無法改變習慣。沒有人光靠畫出一張習慣迴路圖就能成功戒菸。

  不過,只要理解習慣的運作,這份認知有助於你掌握行為模式。任何陷進癮症和自殘行為的人都可多方求助於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醫師、社工、神職人員等等。事實上,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一致同意,大部分的酒癮患者、吸菸人士與有著其他不良習慣的人,並未透過正式療程成功改變習慣,而是靠自己。多數病患之所以能獲得改變,靠的是思考、檢視習慣中潛藏的提示訊號、渴望、獎酬,設法以較健康的行為模式取代原先殘害自我的習慣,即使當下尚未確切理解這麼做有何用處。理解驅使習慣的提示訊號和獎酬不能立刻解決習慣問題,但能提供方法,作為擬議計畫的參考。


p.165


(此處的我們為星巴克,討論其訓練員工的方法)

  我們有一種方法叫作拿鐵法(LATTE)。我們傾聽(Listen)顧客的聲音,表示我們聽到了(Acknowledge)他們的抱怨,並採取行動(Take action)解決問題。我們謝謝(Thank)他們,然後解釋(Explain)為什麼會發生那個問題。


p.181


  尼爾森和溫特花了近十年的時間檢視企業如何運作。他們在得出主要結論前,辛苦研究過可以把人淹沒的資料。他們在書中指出:「大部分的公司行為」可以說是「反映公司過去的一般習慣與策略定位」,而不是「決策樹遠端細枝祥細勘測的結果」。

  如果改用理論經濟學圈以外的人看得懂的語言來說,意思是大部分的組織在下理性決策的時候,「似乎」經過謹慎的決策過程,但那完全不是公司運作實情。公司根據的其實是長期的組織習慣,而那些模式通常源自於數千員工各自的決定。此外,這些習慣造成的影響,遠比先前我們所了解的深遠。


p.239


  社會習慣是幾十、幾百、幾千人在未經思考的情況下出現的行為。這類行為出現的時候通常難以察覺,但卻具有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社會習慣讓街上擠滿抗議群眾,他們可能彼此不認識,可能是為了不同理由上街,但他們全都都朝同一方向前進。有些倡議最後能變成改變世界的運動,有些卻失敗,原因就在於社會習慣,而社會習慣能有如此影響力,原因就在於許多運動(大到大規模革命運動,小到人們上教堂的變化)本質上可分為三階段。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告訴我們,這三個階段一直不停反覆出現。

  社會運動會出現,是因為友誼的社會習慣以及親近友人間的「強連結」。

  社會運動會擴大,是因為社群習慣以及把鄰居、親族綁在一起的「弱連結」。

  此外,社會運動能持久,則是因為運動領袖給參予者新的習慣,讓他們擁有新的身分認同,以及認為自己是一分子的參與感。


p.292


  習慣不如表面上那樣簡單。如同我一直試著在本書告訴大家的是,習慣深植在我們腦中,但習慣並非命運。一旦知道方法後,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習慣。不管是神經學家研究失憶,又或者是組織專家重新塑造公司,我們所知道的每件有關於習慣的事,如果你了解習慣的作用方式,在這些例子裡習慣都可以改變。

  數百個習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慣引導著我們,讓我們有辦法早上換衣服、對小孩說話,然後晚上睡覺;習慣影響著我們中午吃什麼、我們做生意的方法、我們是否運動,以及下班後是否喝啤酒。這些習慣都有不同的提示並提供特定獎勵。有些習慣很簡單,有些則很複雜,牽涉到情緒觸發,在不知不覺中提供神經化學獎勵。然後不管有多複雜,每個習慣都是可塑的。酒癮最嚴重的酗酒人士可以清醒,運作最不良的公司可以讓自己轉變,高中輟學生可以成為成功的經理。

  然而,如果要重塑一個習慣,你必須下定決心改變。你必須有意識地不怕麻煩,找出驅使慣性行為的提示與獎勵,並找出替代方案。你必須知道你有掌控的能力,而且自覺到使用那個能力。


p.298


  方法架構:

  ‧認出慣性行為

  ‧做實驗找出獎勵

  ‧篩選提示

  ‧訂定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