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追尋角落的微光

作者:程敏淑

Isbn:978-986-6200-31-1

出版:木馬文化

 

---

 

本書簡介:

 

  「真正的答案總不會明白的寫在牆上,它只隱晦的出現在你追尋的過程中,你得以耐心和智慧去看出它的意義,或許很偶然的,可以瞥見真理流星劃過星空所留下的微弱光芒。」

 

  世界的複雜程度,若要簡單的形體化,可以想像成是一個魔術方塊,輕輕一轉,就有好多種變化,每個面向各自有其組成方式,需要從不同的面向觀察和了解。而紛亂無比的印度,更像是一個超級多層次的魔術方塊,問題盤根錯節。

 

  旅人是自由的,他們來體驗印度,就只是體驗而已,就像小朋友好奇的將魔術方塊轉來轉去,受花俏的顏色和變化所吸引。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們愛怎麼轉動方塊就怎麼轉,那些奇妙的顏色組合自然展現,或許美麗,或許對他們各自有特殊的意義。

 

  而志工,是將苦難往身上揹的人,他們有期待,在環境中採取積極主動的角色。他們知道,他們的行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要讓每一面的顏色回歸整齊,他們要去更認真的去觀察和研究現象,思考前後因果關係,並且每一次轉動都是一個嘗試,要心心念念不斷惦記著,這是不是走向終點正確的路。

 

  身為志工的作者在印度深刻的「看見」了好多。

 

  印度仍有六千萬名童工,在不人道的環境下,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德里仍有九萬名街友,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鄉背井,過著餐風露宿的生活。那些令人震驚難過的故事,卻因著覺醒人們的起聲呼喊與行動,轉化成堅定正向的力量,一面支持著他們,一面帶領著他們前進。而我們可以藉由這樣的故事,體認到人可以很渺小也能偉大。藉由髒亂和貧窮,感受雖是不同人種,卻可以有著人所該保有的信念和尊嚴。

 

  人們為何認命,又為何麻木呢? 看完這本書將可以拾回,也許是久未見,也許是隱藏其中的勇氣和力量。

 

  「我仍然深信,只要是我們見過的事,不論以何種形式,我們都能超出自我去觀想和思考,進而產生改變的動力。」程敏淑

 

 

一本從志工的角度去寫印度的書,看的時候感覺文字並不繁雜,卻能直接引導出一種溫暖的感受。

我個人對作者那種持續去思考、持續想要產生推動社會動力的特質,感到相當佩服。

 

 

D*

 

---

 

p.10

 

  想借用赫塞《徬徨少年時》裡兩個世界的概念。

  都已經老大不小了,卻還是一直像是徘徊在兩個世界。

  台灣,對我而言是充滿舒適的寶島,但卻覺得離自己的內心世界好遙遠。只能靠著書本和更深刻的東西對話,平常的生活,很安逸卻無法真正流進心裡。

  去到偏遠的地方、幽暗之處,卻可以明白得看見發出微光的力量存在。

  一邊屬於光明美好,一邊偏向晦暗不明。明明前者是自己認同的根源所在,但每當踏入另一個世界,總有一種叛逆冒險的意味。這兩個世界看起來雖然彼此分隔,實際上是緊密相鄰的一體兩面。人都有一些分裂的特質,我想我必須去探索那另一面的世界,不斷的涉入爾後離開,藉此看到被打開得自己,帶著追尋的意味與成分。

  《流浪者之歌》裡的悉達多,要得似乎是覺醒和究極的領悟,那我呢?

  到了印度以後,才發現,或許我要的在也不是一個終極的答案,而是透過這些經歷去拼湊和淘洗出本質。「真正的答案總不會明白的寫在牆上,它只會隱晦的出現在你追尋的過程中,你得以耐心和智慧去看出它的意義,或許很偶然的,可以撇見真理流星劃過星空所留下的微弱光芒。」在印度的日子裡,我在日記本上這麼對自己說。

 

p.16-17

 

  正當要習慣且屈服於印度交通的混亂之時,擾人認知的景象又再次衝擊了我們。路邊,一根根要作為快速道路基底的大柱子按固定間距聳立,這是進步與建設的徵兆。但在施工處後方的牆角,雜草叢生,水泥灰的底色襯著染上塵埃的綠和乾枯的黃,一座又一座的塑膠棚子顫巍巍的搭起,好像隨時都會垮下。有些人,甚至僅蓋著破洞百出的毯子,就這樣面向馬路大喇喇的睡著。從車內向窗外望,街邊,沒穿褲子的孩子當眾便溺,而穿著體面從旁經過的路人卻無動於衷,繼續面無表情的衝忙趕路。

  被關在車子裡,隔絕於車子以外的世界,我們是外來人的身分變得更明顯,但同時也被保護得很安全。車子旁若無人得繼續前進,那些對比的畫面也退到了視線以外,但接續映於眼前的影像,卻同樣的不可思議。在馬路上看到牛群神態自若的坐在大街上,而那些原本開起車來作風狠勁的駕駛們,竟紛紛將車速慢下,緩緩的繞過神聖的牛隻。不久之後,更有象伕騎著大象加入馬路的車陣中,我捏捏雙頰、揉揉眼,確定自己不是在夢裡,也不是坐在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區的遊園車上。看著屬於大自然裡的動物,在奔忙的馬路上一派優游自在的活動著,好像又跟剛剛的體驗完全連接不起來。

  這,就是印度的奇妙之處。僅僅只是四十分鐘的車程,就讓我們認知到,原來秩序一直是人為的產物,而混亂才是事物的本質。

  在文明的價值體系裡,混亂一直是帶有負面含意的辭彙。我們從小就要學習把外在的事物安排的井然有序。對於知識,也要納入分類的系統中,才能方便存取與掌控,達到效率的要求。解決問題時,更要理性的用科學方法,找到關鍵的切入點,去解構和分析事情。思考、說話、做事,在在都要有次序才能安心。當習慣了秩序世界之後,是來到印度,才打破這一切假設,意識到自己對世界認識的狹隘。

  對立的東西,一定是互相抵銷而無法共存嗎?當傳統和現代、貧窮和富有、潔淨和骯髒等衝突的意象,都如此赤裸裸地展現它們的面貌,我決定理性不再是唯一的答案,願意給自己多一點空間和寬容去探尋。

 

p.54

 

  面對這種存在於各階層之間都有的貪污腐敗,最後受到最嚴重剝削的,往往仍是底層的人民。如同隊員阿光來到印度,看到東缺一角西缺一塊,幾乎從來不曾平整的馬路後,最想問印度人的一句話:「你們的政府到底在哪裡?」我也想知道,身為高知識分子的達南傑對自己國家政治制度的看法。

  「那麼,有這麼多不好的事,你還支持民主嗎?」

  「當然。被選出的政府理當照顧人民,這是他們的責任。不該因為政府做不好,就全盤否定這個制度,相反的,我們更要逼迫政府去實踐他們的義務。

  至於在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我們,能做的就是『賦權』給這些弱勢族群,讓他們有動機和力量去發聲、去要求、甚至去抗議。」

  「所以,這制度裡『系統性的失敗』並不困擾你?」

  「看你怎麼想囉。雖然我覺得現在的狀況很差,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因此有很大的空間和自由。」

  印度,真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雖然有很多問題,但許多人卻仍深深以這制度為傲,因為至少,他們可以在體制內奮鬥。

 

p.114

 

  唵(om)。在萬物之初是至高無上的語言,而語言創造出了萬物,這個語言就是唵。如果在極致的寧靜中靜心,你可以聽到唵的聲音就在你內在。萬物是由這個唵創造出來的,它是最原始的聲音,或是整個宇宙震動所發生出的聲音。這個神聖的聲音有創造、維護與摧毀的力量,給與整個存在生命與運行。

 

p.191

 

  來到印度好幾次了,每一次,我像個旅人一樣,享受著莫大的自由,去體驗和感受在當地發生的一切。但事實上,我一直都不只是個旅人,我很清楚自己的角色。

  世界的複雜程度,若要簡單的形體化,可以想像成是一個魔術方塊,輕輕一轉,就有好多種變化,每個面向各自有其組成方式,需要從不同的面向觀察和了解。而紛亂無比的印度,更像是一個超級多層次的魔術方塊,問題盤根錯節。

  旅人是自由的,他們來體驗印度,就只是體驗而已,就像小朋友好奇地將魔術方塊轉來轉去,去花俏的顏色變化所吸引。沒有固定的模式,他們愛怎麼轉動方快就怎麼轉,那些奇妙的顏色組合自然展現,或許每立,或許對他們各自有特殊的意義。

  而志工,是將苦難往身上揹的人,他們有期待,在環境中採取積極主動的角色。他們知道,他們的行動,牽一髮而動全身,若要讓每一面的顏色回歸整齊,他們要更認真的去觀察和研究現象,思考前後因果關係,並且每次轉動都是一個嘗試,要心心念念不斷惦記著,這是不是走向終點正確的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