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無用之用

作者:諾丘‧歐丁

Isbn:978-986-5671-72-3

出版:漫遊者文化

 

---

 

內容簡介:

 

  歐洲知名學者諾丘・歐丁在本書中旁徵博引近四十位大師的名言,加上個人鏗鏘有力的見解,引領我們重新思索「無用的實用性」及「實用的無用性」。他指出,人類對於物欲的執迷,以及對務實的盲目追求,無法帶來任何真正的知識或精神的質變,更會導致人類知性能力的衰退。

 

   歐丁在書末也收錄了美國教育家弗萊克斯納的〈無用知識的用處〉一文。他與弗萊克斯納儘管相隔近百年,但兩人的主張恰似一首人文與科學的奏鳴曲,相互應和。他們不約而同檢視人們對於「實用」的概念是否過於狹隘,證明無用之用的例子不勝枚舉。

 

   歐丁更藉此強調,人文思想和科學知識之間絕非對立,而是在對抗「利益」的戰場上並肩作戰,共同捍衛知識的自主以及探索「無用知識」的自由,鼓勵追求「無用」的滿足,讓人類天馬行空的自由精神與能力獲得解放:

 

   在這個一切都獻祭給實用性的世紀,

   當功利主義宛如僅有的指南針,利己主義彷彿是最後的指望,

   我們應當明白:「無用的實用性,就是生命、創造、愛和欲望的實用性。」

   因為「無用帶來對我們而言最有用的東西──那就是不抄捷徑、不趕時間的創造,

   讓我們越過社會所編造的幻影」。

 

我在看這本書前對這本書的想像是,會提出很多關於"無用之用"這個主題的有趣觀點。結果作者提出來的觀點大多數讓我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大概可能在網路文章或者TED裡面看過的那種隱約印象感。(我無意冒犯作者的知識和見解,只是感覺這本書沒能給我很多新奇的思想引導)

然後內容同時也結合了很多大師名言,因為我也很喜歡看有趣的名言啦,所以書摘就是作者抄錄大師,然後我抄錄作者+大師的……神奇循環。

 

 

D*

 

---

 

p.23

 

  不過,像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這樣「以精神生活優先」,為人文價值挺身而出的經典捍衛者,卻有如此恐怖的見證:「高雅的文化與光明的道德無法防範集體的野蠻」。的確,多少思想家和藝術家在恐怖的罪行之前冷漠以對,甚或在道德上成為獨裁者或體制犯罪的共謀!史坦納挑起的這個沉重的問題,令我想起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Les Villes invisibles)結尾的馬可波羅與忽必烈精采的對話。馬可波羅這位不知疲倦的旅人,察覺到大汗心裡的掛慮,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包圍著我們的地獄圖:

 

  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有兩種方法可以逃離,不再受苦痛折磨。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接受地獄,成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種方法比較危險,而且需要時時戒慎憂慮:在地獄裡頭,尋找並學習辨認什麼人,以及什麼東西不是地獄,然後,讓它們繼續存活,給它們空間。

 

p.46

 

  幾個世紀之前,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形上學》裡,極其清楚的指出了「科學沒有直接的實用目的」,並且「從最初到今日,一直是感到訝異和驚奇的能力,引導人類走向哲學。」「所以,既然人類追求哲學是為了消除無知,那麼,顯然人類如此投入的耕耘這門學科,只是為了瞭解事物,而不是為了從中抽取哪怕只是一點點的物質利益」:

 

  因此,研究哲學顯然不是為了任何外在的實用目的;誠如我們只為自己工作而不為別人工作的人稱為自由人,同樣的,這門學科在諸多學科之中,是唯一真正自由的,因為它是唯一絕對沒有外於自身的其他目的的學科。

 

p.54

 

  如同浮士妲‧卡拉維尼精闢的見解:蒙田書寫,反映的是對於「發現自身破碎而又繁雜的存在」的恐懼和自我防禦:「因此,讀者,我是我自己這本書的材料:你把閒暇耗在一個如此無聊又空虛的主題上,實在毫無道理。」(〈致讀者〉〉總之,那是一本「無用」之書,而且是在由藏衣間改建而成的圖書室裡構想完成的,那裡是「我整棟房子最沒用的一個地方」。

 

p.68

 

  幾個世紀以來,許多詩人和文人間接回應過洛克及其它詩的詆毀者。不過,羅卡為聶魯達詩集所寫的推薦文中的用字遣詞,也許是最能打動我們的:

 

  我建議您仔細聆聽這位偉大的詩人,用您自己的方式分享他的感動。詩要求一定的訓練,就像任何運動一樣,然而真正的詩裡會有一股香氣、一串曲調、一束光,所有創造者都察覺得到。感謝上蒼,詩灌溉了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有的一顆瘋狂的種籽,我們之中多數人扼殺了這顆種籽,只為了戴上高傲的眼鏡、顯得自命不凡的樣子,卻不知道失去這顆瘋狂的種籽而活著是麻木的。

 

p.73

 

  時間是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到五月四日,當他們一道去塔奧敏納度假時,波斯向海德格提出有關人類本質以及人與他者所建立的關係等問題。

  在對話的某一刻──當話題說到此在(Dasein)「做為世界中的存在,為事物操勞、為與之共同生活者擔心的存在,做為與之相遇的人類共生的存在」──海德格對於無用的用處有一番沉思:

 

  最有用的東西就是無用。但是對於今天的人來說,體驗無用仍然是最困難的。有用被理解成單純為了技術目的所從事的實用行為,被理解成對從事商業和工業有利的效用。我們必須從得救的意義上來看有用,也就是說,某種能夠帶領人類回歸自我的東西。在希臘文裡,理論(theoria)是純粹的平靜狀態,是至高無上的能量(energheia),是自我實現的最高階段,是由一切實用的知識實踐得來的抽象化──是讓當下在當場顯現。

 

p.149

 

  事實上,當神創造人的時候,並沒有賦予人任何特殊性格,因為所有的特色都已指派給其他生命體了,所以神決定留下人不去定義,成為未定的存在,只把為自己選則命題的自由交給人:

 

  對其他的存再來說,他們特定的性質可以被套用在我們事先寫就的法則裡。而你,沒有任何的限制可以套用於你,只有我託付給你的獨立的判斷,可以讓你定義你的本質。……假如我們既不把你歸屬於飛禽,也不歸屬於走獸,生命既不短暫,也無法臻至不朽,那是因為你被授予的,可說是形塑你自己、造就你自己的仲裁者的神聖權力,你可以按造你的喜好給你自己形體。

 

p.157

 

  換句話說,愛是接受愛的脆弱和變動,是放棄愛情的關係裡具有穩固保障的幻覺,是在了解人際關係總有其侷限和不完美,有其陰暗面、不透明處和不確定性的情況下,採取行動。這是為什麼一旦我們在愛裡尋求全然的透明和絕對的真理,我們只會毀滅了愛,以緊緊的擁抱勒死了愛。

 

p.162

 

  愛無法忍受被關在牢籠裡的生活,愛必須被賦予行動自由。如果我們孩願意相信里爾克在一封信裡所描繪的美好意象,愛需要的是一隻張開的手,讓愛可以自在的停歇或消逝──如果我們的手緊握,使得愛動彈不得,這隻手就會變成愛的棺木,因為擁有會致死:

 

  我們是否有所收穫,其實取決於我們的目光。……假如我們變得富有,並不是因為我們手中握有什麼,直到把它榨乾為止。實際上,一切都在我們抓取之際來來去去,就像自由進出一座宅邸的大門一般。我們的雙手不應該閉合成一副棺材;雙手只是事物日落時睡眠和和作夢的床,從靈魂深處揭露它們最珍貴、最幽微的秘密。……因為擁有代表的是貧窮和焦慮;只須有過,毋須擁有,這樣便無所恐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