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老爸的笑聲
作者:卡洛斯‧卜婁杉
Isbn:9789868867253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
內容簡介:
▲ 這一次,讓我們主動認識有點疏遠的厝邊鄰居:菲律賓。
▲ 風靡全美,讓《紐約客》編輯、讀者又哭又笑的農村物語。
▲ 親情指數直逼《親戚不計較》!荒謬等級不輸《玫瑰玫瑰我愛你》!
「老爸,你明明沒有什麼優點,
為什麼卻讓我無比懷念,又無比嚮往?」
早安,台灣的朋友們,你們聽過呂宋島嗎?
我們家住在呂宋島的鄉下,大家平日不是種田就是賭博。
如果你來玩,我可以帶你去騎牛,或去看鬥雞,超刺激的!
我家總共有九位成員。
老爸是鬥雞高手,滿嘴大男人主義,還把房子當禮物送人。
老媽是職業哭喪師(你們的孝女白瓊?),生氣就拿老爸練拳。
大哥從戰場回來後,變成酗酒的憂鬱男。
二哥專偷自家的東西,我爸媽擔心他會偷賣掉我們家的房子。
三哥是個書呆子,四哥十二歲就想結婚生小孩。
大姐愛整人;二姐則是一直生病,在這整本書裡面完全沒有台詞。
我呢,則是五歲就愛上喝烈酒,導致個子長不高……
我們家的人都有點怪怪的,不過幸好我們仍有彼此。
每天每天,我們全家人都會笑成一團。笑聲,是我們家僅有的財富。
對了,能不能再給我兩分鐘,聽聽我最近的大煩惱?
我們家鄰居很有錢,他們每天吃大餐,小朋友卻越長越瘦弱,還一直咳嗽。我們每天偷聞他們家的食物香氣,吃著糟糕的食物,但全家人都很有肉,也很健康。不料,有錢鄰居竟然要告我們家「偷光他家食物的靈氣」,這下子法院傳票都寄過來了!
老爸,我們不想坐牢,你快想想辦法啊!雖然你目不識丁、個性卑鄙、好賭貪杯、常被老媽賞巴掌,活像是一隻打不死的蟑螂,但是這時候我們也只能靠你耍小聰明拯救全家人啦!快啊!
卜婁杉真摯的文字帶領讀者越過文化的藩籬,讓我們在菲律賓小老百姓的身上,看見同屬島國人的大時代悲喜劇,適合十歲到一百歲,嚮往純樸美好生活的世界公民閱讀。看完之後,別忘了與阿公阿嬤分享這本書,問他們是否騎過水牛、看過鬥雞,聽聽他們如何度過那一段艱難又幸福的歲月。
非常少見的菲律賓作家的書!
說來也妙,無論是在充滿移工的台灣這片土地上,又或者國與國的實際距離上,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都不會比歐洲或美國更遠。
但在文化或對那些國家的了解上,卻大大的少於歐美國家。像是出版品台灣大量翻譯日本和歐美作品,但相當少見南亞作家的作品。這好像也是另一種「那麼近,那麼遠」。
從閱讀面來談,這本書描寫了菲律賓呂宋島小人物的生命故事,大部分的故事都很荒誕、直接,讓人讀得當下哈哈大笑,回味時又可理解到其實那些故事反應了社會現實中不公、弱肉強食的,讓人笑中帶淚的一面。
D*
---
p.15-18
老爸一時間說不上話,只是站在椅子邊凝望他們。醞釀許久,他終於開口說話:「我想盤問原告。」
「准。」
「你宣稱我們偷了你家財富的靈氣,害你家變得愁雲慘霧,我家反而笑聲連連,是嗎?」老爸質問。
「是。」
「你宣稱我們趁你家僕人煮菜時,在你家窗戶外頭閒晃,偷走你家食物的靈氣?」
「是。」
「好,那我們現在就償還你的損失。」老爸說完,向我們小朋友這邊過來,拿走我放在膝上的草帽,然後從口袋裡掏出一些菲幣放進去。他轉向老媽,她隨即添進幾枚銀幣。我的哥哥們也把手上的零錢丟進去。
「法官大人,我可不可以到走廊對面的房間裡待上幾分鐘呢?」
「去吧。」
「謝謝。」老爸說。他邁開步伐,走進另外一個房間,雙手捧著帽子──幾乎滿滿的硬幣。兩個房間的大門敞開。
「準備好了嗎?」父親大喊。
「繼續。」法官說道。
硬幣撞擊發出的清脆響音悠揚傳進法庭來。旁聽者轉過身,滿臉疑惑地尋找聲音來源。老爸走回法庭,站在原告面前。
「你有聽到嗎?」他問。
「聽到什麼?」有錢男人問。
「我搖晃帽子時,錢幣發出的叮噹靈氣?」
「有。」
「那麼你已經獲得補償了。」父親說。
有錢鄰居張大嘴巴,還來不及開口說話,就從椅子上摔下來。他的律師急忙上前攙扶。法官敲下木槌。
「案件駁回。」他說。
老爸趾高氣昂地走在法庭裡,法官走下高椅來跟他握手。「話說──」他低聲說:「我有個叔叔就是因為笑過頭,結果蒙主寵召。」
「法官大人,想不想聽聽我們一家人的笑聲?」
「好啊。」
「小朋友們,你們聽到沒?」老爸問。
姊姊們最先笑出來,我們立刻跟上,沒過多久,旁聽者加入我們一起大笑──捧著肚子,在椅子上笑彎了腰。這些人裡,法官笑得最大聲。
p.256(作者後記/來自卜婁杉的訊息)
一九三九年的冬天,失業的我前往加州聖佩德羅,在雨中站了好幾個小時,和數百名期盼得到魚罐頭工廠職缺的男女一起排隊。為了打發漫長的等待時間,我開始撰寫這本書的同名故事。故事恰好在我排隊走到大門時完成,但接下來那冰冷刺骨的幾個小時,讓我忘記好多事情。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洽逢世界充斥了苦難與悲劇,我在帽子裡找到這一則故事。我將它投到《紐約客》雜誌──我從未讀過這本雜誌──三個禮拜後,我收到一封信,上頭回覆:「多告訴我們一些菲律賓的事吧?」我回答:「遵命!」
我回憶起家鄉邦嘎錫南省比納洛南小鎮的點點滴滴,把還記得的往事全寫下來。《紐約客》再收錄了三篇。《城鎮與鄉村》雜誌刊登過一篇,《哈潑時尚》雜誌也選錄過一篇。我收到自己家鄉同胞們的來信,說我描述的正是他們的生活,與他們村裡的故事。這時我才領悟,雖然我寫的是自己故鄉的小鎮,實際上卻呈現了菲律賓農民普遍的生活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