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無國籍:我,和那些被國家遺忘的人們

作者:陳天璽

Isbn:978-986-9335-300

出版:八旗文化

 

---

 

內容簡介:

 

  國籍是什麼?――
  是生而擁有的公民條件,還是一紙身分辨別的證明?
  是母國情懷的身分認同,還是國家用以限制自由的操控?

  這是一部在日華僑被無國籍身分綑綁三十年的自傳故事,
  也是一部跨越國境線、探討無國籍者底層境遇的警世之書。

  何謂國籍?何謂民族?認同的基礎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面對國家與歷史,深入思考實際體驗的真實故事。

  當一九七二年九月二十九日,日本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外交,在日的台籍華僑面臨了身分認同的問題。在日的台灣人究竟要以沒有邦交的「中華民國」身分住在日本比較好,還是將國籍改為有邦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比較好?又或者,歸化入日本籍更好?

  這是作者陳天璽一家人遇到的難題,陳家縱使心繫台灣,卻不能不面對台日無邦交的現實問題;縱使擁有歸化日本籍的選項,卻因為身在異地、無論如何打拼總是被視為外來者的矛盾心結,使得陳家人最終選擇了「無國籍」。

  無國籍看似相同,但實際上卻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無國籍人士。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大家都是被國家所捉弄的一群人。

  不只陳家、不只在日華僑,全球至今仍有一千二百萬無國籍的人,他們不屬於任何國家,不具有公民身份,最基礎的醫療、教育權利均得不到保障。作者深受無國籍影響,曾被困在機場經歷了無法入境台灣、亦無法返回日本的衝擊;也因此促使她踏上研究之路,從各種角度質問日常所發生的事與國境、國籍之間的關聯性,並以人道關懷的立場調查無國籍人士的底層境遇。

  他們散布全球各地:牽涉到國籍認定的血統主義,沖繩美軍基地的美亞人被迫成為無國籍孤兒;無國籍母親與在日韓國人所生的韓籍兒子明明在日本出生成長,卻必須被徵兵前往韓國服役;南洋赴日從事性交易的女子,一旦與日本男人生下非婚生子女,這些孩子註定成為無國籍兒童;還有因戰亂而導致政局改變、無法回到祖國的白俄羅斯人與朝鮮人;因難民簽證遺失而困在巴黎戴高樂機場十八年、事蹟曾被改拍成電影的伊朗人……

  在國境與國境的夾縫中生存的無國籍者,究竟還要被遺忘多久?
  那個能夠讓世間眾生皆享有平等自由的世界,何時才能實現呢?
  擁有國籍、但卻對自己的國籍愛恨交加的台灣人,是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無國籍」呢?

 

 

在看到這本書之前,如果有人問我「無國籍」,我大概只會聯想到因戰亂逃難的難民,喪失自己的原國籍也沒有辦法取得居住國之國籍的這種情形。

但看了這本書之後才發現情況遠遠不止於如此。

 

雖然這本書我抄的部分都比較嚴肅,但大多數篇幅在於作者侃侃而談自己從小到大的人生、無國籍帶給她的困擾和思考、研究無國籍時的種種嘗試、後來歸化取得日本國籍的過程等內容,相當口語好讀卻又不失深刻。

我自己印象最深是她歸化取得日本國籍那一段,連一個有在留資格、已在日本居住三十年、高學歷的學者,申請歸化時都得經歷繁瑣的手續和準備30多種文件,其他更弱勢階層的人們想要取得不知會有多困難。作者坦率說出的真實故事處處在像這樣的小地方給予我驚訝和感嘆。

 

 

D*

 

---

 

p.107

 

  所謂認同,是指自我一致性、歸屬意識之意,簡言之,就是支撐著自己有意義地屬於某一團體的成員即稱之為認同。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我是○○人」時,在過去,我理所當然地認為「○○」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國名。截至當時為止,我住在日本,我自己規定「我是中國人」,這個想法在我到了美國之後開始產生動搖,最主要的是我想起當時透過Asako的眼睛,看到了那個說出「I’m Chinese, but born in Japan.」得我。從圖書館借來的書中,新學到了「認同」這個詞彙的我,回顧著那樣的自己,這種客觀地審視自我的感覺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另外,藉由自己在美國的經驗,我才發現認同一詞也並非國名一言便足以蔽之,而所謂的大開眼界,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

 

p.184-185

 

  我被擋在機場海關的事件,以及因為無國籍所經歷的幾個故事,當朋友在咖啡館或派對上把我介紹給他們的朋友時,這些話題經常被提起。我也透過向友人述說自己無國籍經歷的過程,漸漸地對日本的無國籍和無國籍人士的問題越來越感興趣,因為這已經不是我個人的問題,而應視之為國家的責任或設會的問題。而且,我發現在這個問題裡,潛在著非常不可思議且非常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比如國家指的是什麼?國境指的是什麼?國籍指的又是什麼?而所謂的認同,又是靠什麼支撐著?這些都是極為基本的問題,一言以蔽之,這些均是個人與國家的關係。這讓我覺得自己心裡雜亂無章的思緒,抽絲剝繭般一條條地被解開了。

  那些被大多數國民視為理所當然存在的國民與國家的關係,對無國籍人士來說似乎都不存在,而且,他們對這些只能嘆息,連想要積極去改變的力氣都沒有。他們嘲笑著國家的矛盾,似乎對毫無意義的國家與國境嗤之以鼻。

  然而,我到後來才明白,無國籍人士往往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以及擁有一顆執著的心。事實上他們才是最深切感受到國家、國境、國籍之威力的一群人,而且是被愚弄、承受著恐懼而生存著。

 

p.201

 

  本田先生戰前在大學的英文系唸書,戰爭開打之後,日本強制性地將年輕健康的青年送上戰場,本田先生也同樣地被送赴中國,在中國滯留了好一陣子。雖然他一度被美軍拘留,但因為精通英文而被重用,替美軍的軍艦做口譯,最後在中國迎接了戰爭的結束。

  「總之,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喔!」老先生像是重返少年般,眼睛都亮了起來。

  「美軍都吃這麼美味的食物,我想日本人是打不贏了。」

  他一方面覺得日本打不贏,但又一邊替敵國做口譯,以他個人這樣的親身經歷,使他不禁思索:「國家到底是什麼呢?」

  「國民以國家為優先考量,而國家賦予我們對自我的認同,因為過去我深信著大家都是天皇陛下的子民。」

  事實上,有許多人為國家獻上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自敗戰的那一刻起,自己堅定的信仰便全部在一瞬間瓦解,戰爭時所被迫思索的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則是引導他在數十年後執筆沖繩無國籍兒問題的關鍵。

 

p.245

 

  在這大約三十年間,拿著「國籍欄中登記著無國籍」證件的我,與一般大眾相同,自我的認同來自於自己的國籍,不知不覺中,在我的心裡也建立起了「無國籍」的認同。我自己也因為有了對無國籍的認同,而親身體驗到了身分證這玩意對人們認同所造成影響。

  國籍是個人與國家之間法律上的連繫,但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國籍或許只是與生俱來的、理所當然的一種存在,猶如空氣一般。事實上,國籍乃出生時依據血統或出生地,由國家賦予個人的,因此,也可謂在賦予國籍的同時一併賦予了認同。

  然而,其實國籍對自己而言,並非一成不變之物。有可能因為結婚或國家的變動等因素,不得不改變個人的國籍;也有人因為移居或歸化等原因,自己改變了自己的國籍。

  此外,從國籍來看個人與國家的關係,正如同國家賦予個人國籍一般,個人恆常處於被動的狀態,不過近年來,也有因為個人想居住在某個國家而主動地選擇國籍的情形出現。個人認為就這個意義來說,個人與國家的關係變得多樣化,同時,個人的認同也不似以往僅只是與國家之間的連繫那般單一。

 

p.315

 

  過去以及當下的現在,我們均將賦予我們國籍的國家視作「自己的國家」,也視之為自我認同之所依,有時我們為其而戰,甚至因此奪取他人性命。那麼,無國籍人士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難道無國籍人士對任何國家均無歸屬感嗎?

  我是哪國人呢?──

  我的身分證上寫著「無國籍」,我的祖國是分裂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這兩個國家的「中國」,我在日本出生成長。我被夾在幾個國家之間,實難回答上述問題,甚至連痛苦地度過每一天的美國,在自我人格形成的過程中,亦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本來就會對各個不同的地域產生感情,而且在許多人的幫助之下生存下來,因此,認同也不應該只是單一的選擇。以我個人身為無國籍的經歷,以即透過與日本和世界上其他各國無國籍人士接觸的經驗,從研究他們的過程中我得到了以下的認識:

  人往往會對自己成長的環境產生感情,而且會支持著自己所愛的家人以及自己所愛的另一半。就此而言,無論擁有國籍者或無國籍人士皆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