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作者:上野千鶴子
Isbn:9789863231196
出版:聯合文學
---
內容簡介:
為什麼年薪一千萬日幣的知名企業OL,夜夜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
秋葉原無差別砍人男大開殺戒的原因,竟是交不到女友?
為什麼男人最怕淪為處男,又對同志有莫名的厭惡感?
為什麼男人既愛批評女人愚蠢、小心眼,卻又離不開女色?
高中女校內部有著怎樣的集團法則?所謂的「母女情結」和「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間竟然隱藏著嫉妒與復仇?
◆日本網友震撼分享:「讀完之後,我眼中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希望男性也能讀讀本書,看完後只要保有自覺,一定能夠找到更好的對象吧!」
「女性不管多優秀、個性好、會運動,都只能依據容貌和年紀被男性打分數。我總以為自己想太多,直到看了這本書……」
「日常生活充滿了『因為你是男生』和『因為妳是女生』的刻板觀念,讀了《厭女》之後,我才明白那些長期累積的違和感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妳曾經想過:
女性比較不會開車、情緒化、缺乏邏輯思考
如果女性遭到性侵,她自己也有責任
家裡重男輕女,對女兒的要求卻高於兒子
男性對待女性的態度常取決於她的外表
女性的異性緣太好,很容易被同性排擠
女性都愛高富帥,害許多男性交不到女友
男性上酒店不算對妻子或女友的背叛
學歷、收入太高的女性很難找到結婚對象
沒有結婚的女人終究是「敗犬」
──所有的理所當然與難以啟齒的不快,都是「厭女症」作祟
厭女症,來自英語Misogyny,指指憎惡、仇視女性,對女性化、女性傾向與特質抱持蔑視與厭惡的行為或心理。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剖析日本社會「性」與「性別」相關議題,解讀恐同、援交、戀童、家暴、剩男、敗犬、春宮畫、皇室、家庭、企業與女校文化所產生的厭女情結,辛辣直接,一出版便獲各大媒體書評推薦,震驚日本社會,好評不斷。
終於拜讀了超級有名的這本書!而且完全符合讚譽的好看!
身為女性,好多片段讓我有「啊,解釋了我長久以來的疑惑」的感覺。我自己閱讀的過程中非常好奇男性看這本書會如何?會覺得自己認知的世界天翻地覆?會找其他理論與之辯論?亦或覺得完全一派胡言?XDDD
如果日後我會當讀書會導讀人的話,會很想選這本書來讀,以滿足此刻的好奇心(哈哈哈
D*
---
p.25
與其說這些男作家在描繪女人,倒不如說他們在描繪他們幻想中的女人。如同這篇文章的標題,水田把近代日本男性文學大致分為「逃向女性」與「逃離女性」,而這大膽的區分卻帶給我一個意外的發現。根據水田的說法,近代男性文學中的「女人」並不是真實的女人,而是男人戀物符號下的女人。這些男人筆下的「女人」,只存在他們內心的私領域。男人為了逃避公領域,轉向這些「女人」,但當他們發覺現實的女人是「難以理解的奇怪他者」,並且遭到指責後,又再度嘗試逃離。根據小說的脈絡,這次的逃離要不是「逃離家庭」就是「逃向家庭」。在「逃離家庭」的情況下,顯而易見的是他們將再次遭遇一個無法實驗他們「幻想」的他者,並再次逃離這個女人。
p.37-40
男人的猥褻言論只是男人之間的禮貌對話,這時的女性不只是性客體,也是男人言語貶抑和凌辱的對象。但不是所有涉及下半身的話題都算是猥褻言論,因為猥褻言論有著一定的方法和規則。這是一種男人藉以互相確認彼此是「性主體」的儀式,加藤秀一把這種儀式稱為「男性對話」。
雖然男人看起來似乎是以這種形式在談論性的話題,但我從以前便一直感到奇怪的是,男人似乎不會聊到自己的性經驗。相對於男人,女人在談論性的話題時比較忌諱聊到下半身和性器,因為這類言詞已經變成充滿男性侮蔑的代名詞。
(中略)
當我談到「女人終於開始談論性」時,腦中突然閃過一個疑問:那麼,男人呢?男人真的會談論性嗎?雖然男人看似很喜歡談論猥褻的話題,但或許他們只是習慣在這種框架下談論自己的性意識,卻沒有能力用言語表現那些還未被定型的性經驗(或是不被允許表達的性經驗);也就是說,性的主體化對男人具有強大的壓抑與定型效果。
(中略)
一個人無法單讀完成男人對於「男人」的認同與排除。社會學家佐藤裕在《差別論》中指出:『進行差別化需要有三個人。』如果換個說法來表達他對差別的定義,就會出現以下結果:
「所謂的差別,就是藉由把某人他者化來獲取其他人的認同。」
如果把其中的「某人」換成女人,把「其他人」換成男人,就成了「性差別」的定義。這時,佐藤所舉得這個例子就會出現以下結果:
「真搞不懂女人在想什麼!」
男性A的這句話並不是針對女性B,而是藉由把女性B他者化來獲取男性C對於彼此都是「男人」的認同。這時,即使不存在女性B這個人也無所謂,如同佐藤所說的,「排除是一種共同行為」。男性C只要表示認同男性A的意見,也就實現了差別化的行為。
(中略)
要求男人保證「自己是男人」,不是異性的女人,而是同性的男人。男性集團在承認男人的同時,也會要求男人進行性的主體化。如同拉岡指出「慾望其實是指他者的慾望」,男人則是藉由模仿其他男人的性慾來完成性的主體化。成為男人的管道有限,猥褻言論在成為一種定型化對話下,男人只能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對話。男人如此在意自己的勃起能力和射精次數,或許正是因為男人之間只有在性事上,才有著相同的比較基準。因此,我們在談論「男性的性貧乏」時,變得回溯考察男性在成為性的主體過程中,這種不斷排除「背離標準」與「多樣性」的定型化模式。
p.98
傅柯認為,恐同症的成因源自於「攻者」與「受者」在性行為上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並非解剖學上是否具有陰莖的差異,而是指雙方之間的「主動」與「被動」的關係。在這種不對稱關係下,雙方被區分成性的主體與性的客體。「處於女性地位」的男人得面對「女性化(feminization)」的恥辱,男同性戀也因此被標記成「女性化的男人(feminized man)」。而且,男同性戀者一旦混入男性社交集團,所有男性成員便有可能成為這名男同性戀者的性慾對象;換言之,男同性戀者一旦混入男性社交集團,其他成員都得面臨被「女性化」的危險,因此男性集團才會如此排斥男同性戀者。
p.119
勒內‧吉拉德,法裔美籍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吉拉德的理論基礎是「三角慾望」,也被稱為「模仿慾望」。在吉拉德眼中,人基本上受到慾望所支配,人想要得到另一個客體是因為另一個人也想得到它。
p.138
對於「母親」的最大侮辱就是「妓女」和「未婚媽媽」等,用來表示那些沒有登錄在家父長制下的女人。因此,家父長制的另一種說法就是,用來決定女人和孩子歸屬的制度。女人和孩子只有在屬於某個男人,或者說受到某個男人的支配和統治才會獲得社會的認同,不屬於某個男人的女人所生下的孩子則無法獲得社會的認同。
(中略)
男人會對這類侮蔑用語感到憤怒的原因在於,他們已經把源自家父長制的「聖女」與「妓女」的性雙重標準,內化為自己的性歧視意識。男人想要加入男性社交集團,就得先擁有一個女人來證明自己是個「男人」。男人本身就是個歧視者,因此更無法忍受別人的歧視。
男人經常用「妓女」和「未婚媽媽」描述那些既隨便又淫蕩的女人,並把她們比喻成「魔女」和「惡女」。這些女人脫離了男人的管制,成了人們口中的「性自主」的女人;也就是說,「她們根本不理會男人的管制,認為自己有權利決定如何使用自己的身體」。
事實上,大部分「妓女」都是在缺錢的情況下,才會把身體的性使用權暫時讓渡給男人。大多數「未婚媽媽」則是因為孩子的生父不願負責,使得她們便乘家父長制下的受害者。這些女人之所以會背負這些罪名,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加害者總是習慣把所有責任都轉嫁給受害者。
p.167
有些人或許會反問,男人為什麼要娶這種在他們眼中既「愚蠢」又「無趣」的女人?從男人的角度看,男人娶這種女人的原因正是因為她們既「愚蠢」又「無趣」。男人只要娶了這種老婆,便可以藉由不斷嘲笑她們來持續確保自己的優勢地位。男人想要擁有一個「可以嘲笑」的女人的原因在於,他們可以藉此確立自我認同。
(中略)
從男人把「可以嘲笑」當成結婚對象的選擇條件可以發覺,男人選擇學歷低的女性是為了壓制對方,但這只不過是一種「預言的自我應驗」。在家父長制的社會下,父母往往會在兒子身上投入較多教育資源,丈夫的學歷普遍優於妻子的原因,並非來自個人的能力,而是來自性別的效應。在夫妻關係中,這種優勢會轉化成個人的權力關係。身為丈夫的男人卻總是忘了,自己從沒想過要娶一個「聰明女人」(這裡所指的聰明女人,單純指學歷與男人相同,甚至比男人高的女人)。男人之所以會娶這種老婆的原因,就ˋ因為她是一個「愚蠢的女人」。
p.234
透過「自主性地成為男人的性慾對象」,女人達到了什麼目的?答案自然是把男人簡化成無價值的性慾與無價值的性器。如同男人在買春的行為中將女人簡化成性器一樣,女人也不計一切代價藉由同一件事來用身體「報復」男人。
透過買春,男人學會了對女人的厭惡;透過賣春,女人學會了對男人的輕蔑。
p.261
事實上,性慾在從暴力與施虐跨入愛慕與親密的領域上有著很模糊的界線,因此性慾並不具有一定的「本質」。換句話說,把性定義為「具有攻擊性」或是「親密的表現」都只是一種規範式的命題。我們目前只知道,在某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性慾很可能會與某種特權進行連結。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權力的性愛化」概念,也就是近代的性愛與不對稱的性別關係,或是說是權力關係的連結現象,而這也再次突顯了性別只是一種權力關係的用語。
p.269-270
對男人而言,異性戀秩序就是用來證明男人是性的主體的體制。在異性戀體制下,男女關係不是一種對等的關係;這種不對等表現在男人是性慾的主體,女人是性慾的客體。異性戀秩序的「規定」是,男人不可以把同性的男人當成性慾的對象,而只能把異性的女人當成性慾的對象。當男人把男人當成性慾的對象,這個男人就得被女性化,因為在異性戀秩序的定義下,只有「女人」才能成為男人的性慾客體,至於那些無法喚起男人性慾的女人,自然就成了男人眼中的「非女人」。
同性社交集團的定義是,男人互相承認對方是「性的主體」的男性集團。女人在受到這個集團的排擠下,只能藉由成為男人的慾望對而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因此身為集團成員的男人自然會看不起女人。
男人給予女人「非男人」的「烙印」,再透過賦予女人一切美德和名譽來加以差別化和標籤化。相對於男人,女人代表的是「不勇敢的人」、「不堅強的人」、「缺乏指導和決斷力的人」、「軟弱的人」、「消極的人」、「無能的人」;換句話說,女人就是一種「不足以成為主體的人」,但這些其實都只是男人為了支配女人所創造出來的特質。
異性戀秩序具有厭女症的本質其實也不足為奇,因為男人是透過自己而非女人來達成「男人」的自我認同。而且,男人得藉由把女人視為性的客體來證明自己的性的主體身分,以及獲得其他男人的認同並成為同性社交集團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