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正常人
作者:莎莉‧魯尼
Isbn:978-957-13-8237-1
出版:時報文化
---
內容簡介:
康諾和梅黎安在西愛爾蘭的小鎮一起長大,但兩人的共同點僅止於此。在學校裡,康諾人氣高,大家都喜歡他;而梅黎安則是獨來獨往。然而當兩人一開始對話,那是一段尷尬卻振奮的對話,足以改變他們人生的變化就此展開。
本書是關於兩個人互相吸引、友誼與愛的小說,從第一句對話開始,展開長達數年的故事發展。我們陪著這對年輕人,看著他們想離開彼此身邊,卻始終做不到。
我不知道我是有什麼毛病,梅黎安說,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沒辦法讓別人愛我……
何謂正常?正常性?
渴望被愛,想擺脫孤獨感;害怕跟別人不一樣,卻一再失去自我……
「正常人」 維持親密關係的極限何在?
西方文壇公認第一位
足以代表21世紀未來的作家——莎莉•魯尼
「千禧世代首位偉大作家」——《紐約時報》
獲選《時代雜誌》「次世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面對這個動盪的世界和現實的社會,舉世各地的年輕人內心充滿了虛無飄渺的想像與無力感,批判他人頭頭是道,但是對於自己總是舉棋不定。害怕被孤立、被比下去,拼命跟上他人的節奏;渴望被人理解,卻又恐懼真實的自我;渴望受人喜愛,卻又害怕袒露自己。1991年出生的作家莎莉‧魯尼被文壇肯定,在於她捕捉到千禧世代的脆弱不安和階級意識,一直小心翼翼,但世界令他們充滿無力感;想在親密關係中彼此依賴,但彼此之間存在的某種權力關係,像一種危險力量,令他們幾乎無法抓住對方,這種自我保護與逃避間的矛盾,引發無數年輕讀者的強烈共鳴──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我十分確定我所有的經驗都是極為日常的生活經驗,如果不是的話,根本不值得去寫。」──莎莉‧魯尼
一對從日常對話開始靠近的年輕男女,一段從生活表面走進靈魂深處的情感關係。乍看不過是生活的《正常人》,卻在當代不乏辭彙定義的各種關係中,寫出了一種更加熱情、親密的「深度」關係,也讓讀者清楚感受到人物在時光中愈加成長與複雜。徜若每個世代都需要一個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可以說繼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後,不曾有一本青春戀愛小說掀起全球文壇如此熱烈回響。同樣刻劃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同樣懷藏著難以明說的心理迷惑與混亂,全球眾多書評將兩本書相提並論。曼布克獎官網也在本書入圍網頁上將村上的經典列入《正常人》四本延伸書單之一。
比我預期得好看!應該說,非常好看!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我很開心我只是看了封面+書名覺得有趣就借,如果我看了簡介,大概會以為就是一本青少年愛情小說(還有點中二的那種)而不感興趣。而這本,絕對不僅只是一本青年男女相識又分分合合的老套愛情故事。他講了人和人的關係,講了我們的內在如何形塑又扭曲了我們的行為,講階級,講什麼是愛。
我特別喜歡作者把人際關係中的尷尬、焦慮、自覺被窺視的慌亂、緊張,用難以置信的精準描述出來。她特別會寫對話,寫的鮮活又疼痛。人性的複雜和厚度也躍於紙上。
D*
---
p.19
梅黎安覺得自己真實的人生彷彿在很遙遠的地方,在沒有她參與的情況下開展,她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那個地方,也不知道能不能成為那個人生的一部分。她在學校的時候常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她看不見那個人生的任何景象,也體會不到在那裡生活是什麼樣的滋味。她只知道,只要那個人生一旦開展,她就不必再加以想像。
p.83
再過幾個星期,梅黎安就要和其他人一起生活,過著不一樣的生活。但她一點都沒變。她還是同一個人,還是被禁錮在她自己身體理的那個人。這是她無論如何走到哪裡都擺脫不了的。
p.169
我不需要和你玩任何把戲,她說。真的。和傑米在一起的時候,我好像是扮演某個角色,只是假裝我有那樣的感覺,假裝我喜歡受他掌控。但和你在一起的時候,那動力是真的,我真的有那樣的感覺,你要我做什麼,我都願意做。
p.234
她才不在乎自己是不是顯得迫不及待,因為她心裡並沒有藏著任何迫不及待的渴望。她可以在這裡爬樓梯到盧卡斯的工作室,也可以在學校圖書館,甚至在宿舍裡給自己沖咖啡。她有這樣的感覺已經好幾個星期了,彷彿在一層保護膜裡走動,或像水星那樣飄浮在宇宙裡。外在世界可以碰觸到她的外層皮膚,但碰觸不到她內在的其他部分。
p.246
他對她做出這麼可怕的事,卻又相信這都是出於愛,這真的有可能嗎?難道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邪惡墮落至此,愛竟然與濫用至極的暴力毫無區別?她哈出的氣凝結成一團薄霧,雪繼續下,宛如同樣的微小錯誤永無止盡、不斷重覆。
p.328
這些年來,他們宛如兩顆小星球,共享一片土壤,攀附彼此而生長,為適應空間而扭曲自己,做出某些看似不可能的姿勢。但最後,她終於還是為他做了一些事,讓新生活成為可能,為此,她可以永遠覺得心安。
p.341
摘自-吳曉樂推薦文 在關係裡嚐盡孤獨的千禧世代
魯尼也善於捕捉千禧世代的精神狀態,他們如此抑鬱、處心積慮地捍衛著個人的情緒安全。如康諾的呢喃:「他們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裡小心翼翼壓抑自己的情感,把情感擠壓到越來越小的空間裡,直到某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突然引爆,爆發出瘋狂到不可思議的驚人重要性。」她更點出千禧一代的焦慮:這個世代對於他人的凝視十分敏感,也很慣於操作「異己」、「敵我」的辨識,如此一來,某種辜負、暴力的遂行變得理所當然。康諾在很多年後才發現自己曾竭力抵抗的流言蜚語,不過是他太把「他人」當作一回事,實情是,沒人那麼在乎他那年是否跟梅黎安在一起。梅黎安亦有了新的體悟:「大學生活卻明明白白指出,要是高中時代有人肯和她講話,她也會表現得像任何人一樣惡劣。」故事中,一位角色的死亡像核能外洩,梅黎安與康諾各自對於社群這股驅動多數人的能量有了深邃、痛苦得檢討,而梅黎安的結論「這樣的殘酷行為不只傷害了被害人,對加害人也造成了傷害」,更讓我見證魯尼真金白銀的寫作本領,她讓讀者在閱讀之後,深深懷疑自己能否以過往的視野去看待同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