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靈魂與灰燼: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五 失落的故鄉
作者:劉宏文, 呂培苓, 胡子丹, 周志文, 杜晉軒, 郭于珂, 鄭鴻生, 陳榮顯, 彭明敏, 唐培禮, 謝聰敏, 高金郎
ISBN:9789860615746
出版:春山
___
內容簡介:
繼《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之後,春山出版與國家人權館再度合作白色恐怖散文選,散文選涵蓋散文、回憶錄、傳記與口述,同樣由小說家胡淑雯、童偉格主編,在超過兩百本書籍中,精選四十七篇作品,四十三位作者,近九十萬字的規模。散文選以截然不同的視角切入白色恐怖歷史的肌理,區分為繫獄作家、青春、地下黨、女人、身體、特務、島等七大主題,並由研究者逐篇注釋,增強背景理解。
在這個選集中,我們將首次將這些受挫、受辱或者心靈扭曲的主體放置一處,甚至涵蓋特務、線民等加害者與協力者,也注重多元族群包括外省、原住民與離島馬祖、外國人的經驗,使他們共同發聲,像是一個巨大的人性劇場。我們在這些活生生的記憶中,找到一條通往人間之路,看到無辜受難者、革命者、人生遭到毀棄的家屬,也有判決了兩百多位共產黨卻遭內鬥誣陷的調查局處長。這些故事或者令人驚怖、畏懼、迴避,但同時是這塊土地上曾經擁有的真實人性,在這個人性劇場中,觀者將找到自己的位置與啟示,同時也找到與這些歷史的聯繫,以人性的方式。
■卷五 失落的故鄉 The Flying Hometown
劉宏文 失去聲音的人
呂培苓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六個子女[節選]
胡子丹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節選]
周志文 曹興城的故事
杜晉軒 流離尋岸的鄔來
郭于珂 生哥
鄭鴻生 荒島遺事──一個左翼青年在綠島的自我追尋[節選]
陳榮顯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
彭明敏 逃亡[節選]
唐培禮 撲火飛蛾──一個美國傳教士親歷的臺灣白色恐怖[節選]
謝聰敏口述 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節選]兼獄中來信
高金郎 泰源風雲──政治犯監獄革命事件[節選]
本卷收錄在朝向島或遠離島的各種移動中,成為沒有故鄉的死者或流亡者。國共內戰造成連串有形與無形的國界效應,從劉宏文的馬祖書寫開始,描繪離島之間誤觸國界的荒謬罪刑,流亡師生在澎湖遭軍隊整肅的恐怖,撤退來臺的軍人被質疑忠誠。反共國界亦擴展到東南亞,杜晉軒筆下遭國民黨特務綁架來臺的鄔來,一夕之間變成臺灣人,卻遭控為匪諜而判刑,馬來西亞來臺求學的陳欽生,被指控與臺南美新處爆炸案有關,流放至更遙遠的綠島。鄭鴻生與陳榮顯皆留下關於綠島的記憶,鄭鴻生在綠島指揮部服役時,甚至見過等待出獄的柯旗化。這個危險之島也是亟需出逃的,彭明敏、唐培禮與謝聰敏三連篇,與泰源監獄事件,見證七○年代初期的風聲鶴唳。
哇,居然已經看到白色恐怖散文選的最後一本了,好長的一段旅程。
這一本我覺得彭明敏、唐培禮與謝聰敏三連篇那部份非常精彩,描述了彭明敏逃亡前後那段故事,像是諜報小說一樣充滿算計,而且這不是小說是真實內容啊啊啊。
恩,總之,感覺有很多想說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如果可以,我真希望我看到的這些內容只是小說而非現實,這片土地上有過那麼多傷口,很多仍未復原,同時,也有很多的問題需要人們去解決。我們應該去思考、去討論,前人衝撞後為我們留下的空間,現在該是用行動去回應的時刻。
謝謝春山出版這一系列書,書中各個細節都可見其用心,謝謝大家。
D*
___
p.65-66
摘自 呂培苓 一甲子的未亡人──王培五與她的六個子女
在寧可錯殺一百的時代,抓匪諜是百分之百的「政治正確」,絕對受到支持。要抓匪諜也很容易,檢查信件有出言「詭異」的,大概就是匪諜。煙台聯中高中部有個學生叫王光耀,他跟移居香港的同學通信,說李振清是「偽」司令,並且抱怨被騙編兵等等。同學朋友回信安慰他,叫他好好過日子:「同學們團結就是力量。」這些信件被判定有謀反意圖。
這些信件究竟真的是「通匪」?或者只是年輕學生的「牢騷」?事實真相恐怕只有死去的王光耀本人知道。但像這樣真假莫辨、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只要「有人提供線索」、「有人判定」,然後「有人串聯」,就「成了」。
山東籍的作家王鼎鈞,他的弟弟妹妹都是澎防部子弟學校畢業的。二○○六年,針對這個案子他在《自由時報》寫了一篇〈匪諜是怎樣做成的〉:「辦案人員逮捕了一百多個學生(有數字說涉案師生共一百零五人)疲勞審問,從中選出可用的訊息,使這些訊息發酵、變質、走味,成為罪行。辦案人員鎖定其中五個學生,按照各人的才能、儀表、性格,強迫他們分擔罪名,那作文成績優良的,負責為中共作文字宣傳;那強壯率直的,參與中共指揮的暴動;那文弱的,覺悟悔改自動招供。於是這五個學生都成了煙台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分團長。」最後,「張敏之成了中共膠東區執行委員,鄒鑑成了中共煙台區市黨部委員兼煙台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主任。」
這五個同學是王光耀、明同樂、譚茂基、張世能、劉永祥。他們和張敏之、鄒鑑兩位校長,一起被押到臺灣槍斃。
其他包括煙台聯中三分校校長徐承烈、濟南第一聯中校長劉澤民、第四聯中校長弓英德等師生總共一百多位師生,最後有的被送到內湖新生隊受訓、有的被送到綠島,也有學生在牢裡受不了折磨,病死。王鼎鈞對這個冤案的看法是,「國民政府能在臺灣立定腳跟,靠兩件大暗殺開一條血路,一件『二二八』事件懾伏了本省人,另一件煙台聯合中學冤案懾伏了外省人。」
p.91
摘自 胡子丹 跨世紀的糾葛:我在綠島三二一二天
我非上帝,但有權結束了這麼多生命;我非萬能,自己的自由仍任由別人主宰、擺布。
p.121
摘自 周志文 曹興城的故事
但怎麼辦?上下都貪成一團,都在謀自己的私利。但悲劇還不只在這裡,這個社會允許別人根本沒犯什麼錯,無端的被拖去監牢,拖去槍斃,卻沒有人發一句不平之言,更糟的是還歧視他們的家人,要他們在這世界連最起碼的生活也不能過。你告訴我,這是什麼樣的社會?
p.249-250
摘自 陳榮顯 一部紀錄片的完成
剛認識M的那一兩年,他都忙著利用從前拍的綠島照片在畫建築圖,綠島監獄的建築在一九七○年代拆光,因為監獄是政治犯挑海邊的石頭蓋的,沒有所謂的圖樣,幾年前,M聽到風聲說政府有意復建這些建築作為紀念館,他就開始畫建築復原圖,做為將來重建的施工依據。我拍攝過好幾次M畫圖,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畫了好幾年,他用的是建築畫筆,有尺有規,畫在一張長列的方格紙上,線條旁標有不同顏色的數字,看起來精細而專業。有時他停下筆去翻找舊照片,然後拿尺去量裡頭建築物和門窗的長寬高,還會量裏頭的人的高度,來換算建物門窗真實的長寬高。對於尺寸比例,他一絲不苟,認為精確如同真相絕不能有一絲含混,就像對記憶的堅持。這套建築圖一點都不好畫,照片裡的建築物有的只有正面沒有側面,有的建築又缺了一角,這時他要去想過去事來補足這個缺憾,有時要強迫自己去想一塊絆倒過他的石頭,因為這塊石頭連結到某棟建築物的外觀,有時去想他被管理軍官斥責的場景,也要去想打石頭,挑煤炭,一些皮破血流的事,想起傷心往事時他邊畫邊掉淚。
M除了建築物畫得精確,對裡頭的器物也同樣要求。畫到廚房時,他想起從前挑水倒在廚房的水池,去那邊殺過豬,廚房裡有一個一公尺的大鼎,但他突然記不起廚房的鹽巴放哪裡?用什麼容器裝?他被這個疑惑困擾很久,百思不解,最後只好打電話探聽從前在廚房工作的人的電話,問到電話後,他打電話去問那時候廚房的鹽巴放在哪裡?用什麼裝?M說接到電話的人都奇怪問這些幹嘛。聽他這麼說,我腦海浮現這樣的情境:三更半夜,一位曾在監獄廚房服勞役的政治犯正在家裡睡得安熟,突然被一通電話驚醒,一個不知道從何處來的鬼魅打電話纏著他問:鹽巴放哪裡?鹽巴放哪裡?起初接電話的人感到大駭,抖擻到腦袋空白一片,什麼鹽巴!?到底什麼鹽巴!?五十年前的鹽巴呀!鬼魅說。
M的這段精彩故事,縈繞在我心裡好幾天,後來我想到M恰是這隻鬼魅,一隻強索記憶的鬼魅,當所有的政治犯都努力遺忘掉過去的痛苦記憶,平安過日子時,他卻突地冒出來纏著人要索討,索討的不是別的,是記憶,要人家把不要的記憶都給他。
拍攝M畫圖,尤其在冬天晚上的檯燈下,是件令人感動的事,感覺他從虛空中召喚過去回來,在做一件極其龐大的復原工作,好像綠島監獄裡頭全部的人,全部的生活,全部的一景一物,全部的光陰,匯集到現在,匯集到一位叫M的人的小小的身軀裡。
p.421
摘自 謝聰敏口述 臺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節選]兼獄中來信
我認為我個人有責任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並設法使這案件不再像其他很多案件一樣被埋葬於暗室之中。這樣做了,我至少也會感到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