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心靈療癒自助手冊:心理學家教你看穿情緒,找回幸福人生

作者: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哈洛.辛尼斯基

譯者:黃孝如

ISBN: 9789863203797

出版:天下文化

 

___

 

內容簡介:

 

如果你一時情緒過不去,

這會是助你迎向美麗心情的自我療癒練習本。

如果你是身心患者,又不想只在治療過程當個被動角色,

這可以是你在家中輔助練習的自助工具。

如果你是心理治療師、社工、諮商輔導相關人員,

這會是你輔導個案的絕佳助手。

資深心理學家真誠分享,療癒自己一點也不難!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仰賴心理治療師告知自己的心理狀態,而本書兩位合計超過八萬小時豐富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則深信,人們當然能以自助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很多病人就是靠本書所提供的知識,經過小小提點,便迅速改善了自己的毛病,走出人生大小難關。

 

如果你能深入瞭解心理運作的模式,就能成功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達到以下境界:

˙治癒過去的創傷。

˙學會如何建立並維持更美好的人際關係。

˙更有效地處理工作上的難題。

˙控制或戒除自己的成癮行為。

˙在人生中找到更多的幸福與意義。

 

作者將心理學的重要觀念與多年臨床經驗,整理成十個關鍵的心理治療原則,亦即本書逐章介紹的十個「真相」。預防勝於治療,只要充分瞭解這十種心理知識,就能避免犯下很多錯誤。

 

坊間的自我療法通常太過複雜、曠日費時,或過度簡化,而本書不僅平易詼諧、容易理解並吸收,每章結束的練習題更可以帶領讀者探索自己、治療心病、解決難題,並找到幸福,一步步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我覺得這本書的核心是這句:「行為需要認可,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經過自己認可的。」其餘書本內容都是這句話的說明和延伸。

這類型的書,有的口吻很溫柔,這本則是非常冷靜。持續地告訴你:「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可以也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作者在每個章節後都有留練習題給讀者,坦白說我在做的時候一直想:「這適合自己做嗎?」「我有誠實回答這些問題/面對我自己嗎?」

結合前陣子網路名人販賣諮商心得的爭議,我在疑惑,那這種書和那種商品的差異又在哪裡?是因為一個是有證照的諮商師出的一個不是?還是這兩者都走在灰色地帶?說著說著感覺這是個大哉問,還是就此先打住吧。

 

 

D*

 

___

 

p.19

 

瞭解十大關鍵真相,妥善運用

 

真相1:情緒並不神祕,辨識它,瞭解它,是心靈健康的第一步

真相2:改變想法並瞭解自身感受,就能擺脫強迫行為

真相3:每種行為背後都有某種意義,只是我們意想不到

真相4:除非能破除心理障礙,否則只會傷害自己

真相5:行為需要認可,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經過自己認可的

真相6:用心經營有限的情緒能量,不浪費在期望、憂慮和抱怨上

真相7:想維持人際關係,端賴增進自我力量而非強化他人惡行

真相8:設下自我界限,就能防禦他人的排斥、侮辱與恐嚇

真相9:放手讓別人做他自己,而不必成為你所期望的模樣

真相10:時間不能治癒所有創傷,必須自己學會放下

 

p.29

 

  精神科醫師史考特‧派克在經典著作《心靈地圖》中曾提到:情緒是奴隸,而我們是情緒的主人。問題是人們的經驗往往相反,否則大家也用不著閱讀手上這本書了。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只不過想了解情緒的運作模式,不見得非成為佛洛伊德不可,只要先了解以下情緒的五個基本特性:

‧一切情緒都與我們自身背景有關。

‧情緒多半是自身思想、心態及信念的產物。

‧我們對於投資大量心力的事物,會產生最大的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讓我們瞭解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所有的情緒都是以三種直覺反應流露出來。

 

p.67

 

  世界知名心理學大師高爾頓.奧爾波特創造了「自主功能」一詞,意指一種行為剛開始是出於某種特定需求,後來初始肇因雖然早已不存在,這種行為卻會自主性地持續發展下去。

 

p.105

 

  人們也常抓著罪惡感不放,因為長久以來這種心理已證實是有好處的。罪惡感的作用本是提醒我們已違背了自己的道德觀,所以有罪惡感本來是件好事,畢竟一個沒有罪惡感的社會是危險的,一個反社會的人在殺了人之後可能毫無悔意。

  然而,長期耽溺於罪惡感卻是一種自毀性行為。究竟抓著罪惡感不放有什麼好處呢?因為只要一直沉浸於罪惡感和隨之而來的羞愧感之中,我們就理所當然不必有作為,也不必面對挑戰或負起責任了。怪罪自己不好、別人虧欠了我、或自己能力不足,總比改變這些想法、面對應有的挑戰要容易多了。就像耽溺於憤怒情緒的人一樣,也有很多人寧願長期陷在罪惡感裡面,也不肯為自己的幸福與成就負責。

 

p.135

 

  你應該擁抱心理障礙的自我保護作用,但仍需分清楚哪些內心恐懼是真實的,哪些只是出於想像而已。

 

p.193

 

問:換一個燈泡需要多少心理學家才能辦到?

答:只要一個--可是燈泡本身必須有想換的念頭才行。

 

p.203

 

  就算你無法改變、掌控或治癒別人的毛病,至少能好好照顧自己。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我們鼓勵你一定要善加運用,即使這麼做會令你害怕、傷心,甚至失去伴侶或賠掉工作。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就能讓你重拾自尊心。

  與親近的人毫無距離以致失去自我力量,就等同你接受對方的不當行為,而且容許別人占你的便宜。匿名戒酒會稱這種做法為「強化對方的不當行為」,也等於在強化對方做出傷人傷己的事情。

  教育家吉姆.費和大衛.芬克強調,我們必須要有「愛心和理性」,以免強化對方的不當行為。這表示必須先確定三個前提:第一,你是否瞭解自己對對方的期望;第二,你是否已讓對方瞭解你對他的期望;第三,你是否已讓對方認知其行為的利弊得失。換言之,一旦清楚這些答案,就不需再情緒化地想操縱對方的行為,能夠真正掌握看似難以挽回的後果。

 

p.227-228

 

  如果你在街上遭人襲擊搶劫、被人強暴、遇到電話詐騙、輩所愛之人或好友背叛、遭鄰居騷擾、受父母漠視、被心理治療師引誘、受老闆羞辱、遭子女反抗,你認為這些遭遇與你的人格有任何關聯嗎?一點關係都沒有!

  別人的行為與你並沒有關係。如果你是個小孩,你理當得到寵愛──絕不是受到性侵或遺棄。

  身為一個情侶或好友,如果對方欺騙了你或背叛了你,這絕不該由你負責。即使對方也曾遭遇過痛苦或不幸,但他們的行為仍不能歸咎於你。就像鄰居院子裡的松樹不屬於你一樣,雖然松針的確曾落在你家庭院,但從此就向它們揮別吧。

  然而,要是你有適當的自我界線,那些不幸就不會讓你感到羞愧、傷心或恐懼。譬如,如果朋友對你說,他覺得你是個膽小鬼,因為你不敢誠實坦然地面對他,你聽了一定很不舒服,但不應該因為這種傷人的指控,就認為自己真的是他說的那種人。對方說的話其實與你無關,他這麼說,只不過反映了他自己的恐懼感與缺乏安全感。唯有認清這一點,才能保護自己。

  不過還有一點要特別留意,這並不表示你就該把自己所有的毛病都怪罪到別人頭上,裝成無辜的受害者。這就像心理專家若不能幫患者承擔起自己人生問題的責任,就無法治癒他們的心理疾病。

  所以究竟哪些問題才應歸咎自己?答案是,你顯現出來的毛病才應歸咎你自己,包括你的想法、態度、感受、行為,以及你對別人行為的反應方式,都該由自己負責。別人的行為反映他自己,你的反應則表現出你自己。我們常告訴前來作婚姻諮商的夫妻,應該各自對夫妻關係的一半問題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

 

 

中略

 

  要記住,我們應瞭解自己的行為動機,同時也要為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負起責任。

 

p.257

 

避開傷害的幾種做法

 

‧你可以不去理會對方的行為

‧你可以再給對方一次改過的機會

‧你可以表示難以接受對方的行為

‧你可以選擇原諒對方的作法

 

p.280

 

  放下創傷並不一定需要原諒某人,有時只需要向往事道別。

 

p.316

 

真相#7:找出此生中對你的情緒有最不利影響的人,並努力擺脫此人對你的負面影響。每天一再叮嚀自己:「我絕對不該、不能、也不會再任由某人來決定我是快樂、悲傷或抓狂。」要記住,自己的幸福不能徒然寄託在不可仰賴的人身上,也不要期望別人能改變他一貫的行為模式。

 

真相#8:為自己設下自我界線--要實際去做。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下「我」字,然後在字的外圍劃一些線,把平時別人反對、侮辱、威脅你的情況寫在線的外面。例如:「某人嘲笑我的長相」或「老闆威脅要讓我的考績很難看」。這條線的作用是提醒你:別人的行為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和個性,與我無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