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六讀書日: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

 

書名: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

作者:

◎主編: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淇瀁(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封德屏(《文訊》雜誌總編輯,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

◎范宜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所副教授)

◎郝譽翔(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陳建忠(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黃美娥(國立台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董恕明(國立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賴芳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閻鴻亞(編劇、導演、詩人)

ISBN:9789860151008

出版:相映文化

 

___

 

內容簡介:

 

認識台灣文學的第一本書!

 

最受年輕讀者喜愛的文學導師,以最年輕輕鬆的口吻,友善趣味的方式,引領你走進台灣文學的殿堂。

 

《文學@台灣》是以想認識台灣文學者為對象而編撰,根據台灣文學之各類專題以及不同需求,在簡短的篇幅內,以二十個章節來書寫台灣的不同族群、不同時代、不同文類的文學創作。

 

從台灣文學的起源與發展開始,有系統且饒富趣味的的介紹台灣文學史。從早期原住民、荷西、鄭轄、清領、日治、民國以來,有關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史料等資訊,不論其所在地域、作家國籍、創作主題類別、使用語言等,凡是在台灣文學發展史上具影響力者,這些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都一一向你娓娓道來。

 

尤其在台灣文學進入學院後,專業與分殊化的今天,邀請賴芳伶、林淇瀁、黃美娥、封德屏、董恕明、陳建忠、范宜如、吳明益、郝譽翔、閻鴻亞、須文蔚等學者專家,共同撰寫,反映出多重史觀,由不同角度入手,讓你在愉快且輕鬆的閱讀下,不僅掌握台灣文學初貌,更認識台灣文學的多樣性。

 

 

這本書,因為是用年代+大事件+放很多圖+一口氣丟給你很多人名的方式講,讀的感覺很像高中歷史課本……(沉思)

(似乎編者的企圖也是如此,所以從目標設定的角度來看他們成功了?)

 

我明白想要在不到三百頁的一本書裡講好台灣文學史,絕對要大刀闊斧地刪減,光能講好脈絡和大事件就很棒了,但相對的,就很難讓讀者覺得有趣。因為我自己讀台灣文學的方式很雜,東看一本西看一本,偶爾聽些講座講作家,所以讀這本書的樂趣則在於"發現我知道的那些作家",回頭看他們坐落在台灣文學的哪個座標上。

 

另,這本書出版於2008年。現在看這裡面的內容,會發現好多提到的作家,啊A抄襲,B性騷擾,C和誰誰網路上吵架,心情超級微妙。

 

喔,然後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我下面有抄)如果不說,我根本以為是現在人的心情啊(廢廢又怨天尤人XD),完全看不出來是一九二零年代的作品。也許時代變遷,環境改變不少,人心卻總是老樣子。

 

D*

 

___

 

p.15

 

  一般而言,對於臺灣原住民文學的定義,主要有三種講法,即:身分說、題材說和語言說。身分說強調的的雖是作者的「原住民」身分,卻不必然指涉具有原住民身分作家寫作的實質內容為何;題材說則是不拘作者身分,其書寫凡與原住民事物相關者,皆歸屬在「原住民文學」之列;語言說即是要以自己的母語從事寫作,才能展現「原住民文學」的主體性。上述三個說法在立意上或有偏重,但最終都環繞在說出--我是誰,以及選擇用什麼方式表述的問題。

 

p.65

 

  1895年後,日本殖民政權為了在臺灣進行持續的資本與原料的壓榨,有限度地進行資本主義化與現代化的改造工程,例如現代製糖工業與新式教育、衛生改善等,便是顯而易見的「現代性」事物。猶如「養雞取卵」一般,殖民性與現代性在此找到接合點,於是遂有「殖民現代性」的說法出現。有限度的進步乃為了更方便殖民者的掠奪。因而,挾帶著被殖民主義話語所先驗地斷定為優越的現代性,讓本土知識分子在追求現代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將殖民性與現代性的意象疊合再一起,而可能走向將日本視為進步代表(相對忽略其殖民掠奪地另一面)的困境。

 

p.72

 

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

 

我當然只不過是廢料而已。但是對於這麼深切地尋求戀愛,這麼熱烈地盼望愛人的我,上帝竟然連一秒都不曾賜與過,我無論如何不認為是有理的。啊!青春在消逝著!它正飛快地消逝著!

 

p.78

 

  臺灣人的悲哀不在於無法堅守民族立場,而在於他必須以放棄自我、扭曲自我、甚至犧牲自我的方式向統治者爭取平等。日本殖民時代,強勢的殖民文化迫使臺灣人藉同化以爭取平等,結果證明只是幻夢一場,這難道不是給我們一個暗示:一個不容人選擇認同與信仰的霸權,又怎有所謂真正的平等可言!因為霸權的本質原就不允許人們擁有自決的權利。

 

p.234

 

  這也像我們所了解的歷史,無論以任何角度敘述,「完整歷史」的呈現永遠是一個未竟的探訪。與其他文類不同,多數的散文常以「我」為敘述者,因此讀者仔細品味時,總會發現敘述者在對某個隱性或險性的對象訴說。或許我們可以大膽地這麼說:這些隱含讀者的總合,約略就是我們所居住的沉默島嶼。而這些無數的「我」,終將提供給我們窺看島嶼不同時空風貌下的一扇視野。

 

p.256

 

  河左岸的《闖入者》則拼貼了一個梅特林克的劇本和一篇美國作家卡波特的小說,導演再在兩個片段之間現身說法,提出「臺灣史就是一部不斷被外來者闖入的歷史」的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