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六讀書日:將來世界民族誌

 

書名:將來世界民族誌

作者:菲利普・德斯寇拉, 亞歷山德羅.皮諾紀( Philippe Descola, Alessandro Pignocchi) 

譯者:宋剛

ISBN:9786269609192

出版:無境

 

___

 

內容簡介: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榮譽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家、「四大存有論」學說的創立者,無疑是當今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這本他2022年發表的《將來世界民族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跨界思想對談錄。藉由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家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及呈現方式上都別開生面。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探問我們這個空前富裕的時代為何會同時充滿極端的仇恨與痛苦,世界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走上這條失控的道路、改變命運的典範與可能又藏在哪裡。觀點前衛縝密,文字淺白易解,不論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面向,都深具意義且有出色成績。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幽默具象,也讓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與批判更加鮮明可親。

 

  本書凸顯資本主義社會由經濟邏輯宰制所有領域的荒謬與難以為繼。從法國荒地聖母保衛區反機場運動切入,並借重其他社會、時空強調不可比性的價值系統,提醒我們,面對傷痕累累的地球,「公民不服從」、與萬物平等共好的環保運動不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不只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而是我們應該繼續深化思考與堅持選擇的生存方式。

 

 

很有趣的書耶~~~討論的內容有趣,每個章節後面的漫畫也很有趣。(漫畫比文字內容還諷刺/跳痛很多,哈哈哈)

我自己反資本主義,也一直持續在思考如何改變的問題。但就算是這樣的我,也會疑惑是否作者提出的改變方式過於樂觀?我認為要有至少全世界百分之十以上的人類體悟到環境還有非人的重要,改變才能夠推動,但實務上能有百分之三的人這麼想就不錯了。

當然,從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放眼「未來」的作品,人類的制度總是在變的,兩百年前工業革命,一百年前根本無法想像女性有受教權和選舉權,科技在這二十年內有著飛速成長……誰能知道一百年後的人類制度和觀念會如何變遷呢?

既然此書已經完成,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D*

 

___

 

p.7-8(前言)

 

  德斯寇拉寫道:「說印地安人非常『親近自然』其實是一種謬論,因為他們賦予自然中的存在一種跟他們自己相等的尊嚴,所以他們對待這些存在所採取的行為,與他們自己彼此之間通行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不同。要想親近自然,首先還得要自然存在才行,而自然其實是只有現代人才具有的特殊觀念,它使我們的宇宙觀比起先於我們的所有文化所持的宇宙觀,可能來得要更詭異,且不甚友善。」一個新的世界向我敞開了。

 

  我驚訝地發現,自然這個概念,遠不是指一個客觀的現實,而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社會性建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都不需要這種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組織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所以保護自然就不可能是,像我原本想像的那樣,針對工業西方對世界造成的破壞,作出激進政治對立行動。保護與開發其實是同一種利用關係、同一種與世界的聯繫的兩個互補面向:植物、動物以及生命環境都被賦予一種客體物的身份,可以任人隨意處置,包括對它們加以保護。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去保護還能夠被保護的,而是說,意識到這一點能打開更激動人心的政治願景:解除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以邀請植物、動物和生命環境來分享人的社會關係。它們不再是一些需要保護的客體物,而是一些可以與之友好共生的存在,一些具有正當性的對話對象,有著它們自己的利益、欲求以及對世界的視角。與它們的關係所具有的可能,比起保護與開發這組虛假對立所允許的來說,會變得要豐富又歡樂許多。

 

 

p.14

 

  無論我們要多感謝十九世紀社會主義的偉大思想家,從傅立葉、普魯東到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工具上面所做出的貢獻,我們都得要承認,他們不曾意識到,把解放勞動者與提升生活福祉--即所謂「提高生產力」--連結在一起,就意味著要讓地球承受一種殘酷無情的資源開發,而最終地球將是無法承受的。我們走到了這個終點。

 

(中略)

 

  把自然當作一種外在於人的現實,一種可以任人處置的資源來對待,會造成的後果之可怕,在過往是無法想像的。

 

p.20

 

  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學和歷史學,非但不是把我們關在過去或是異域,而是幫助我們思考未來如此重要的資源。它們為我們帶來了有關人之為人的不同方式,以及人如何在彼此之間、如何與非人建立聯繫的寶貴知識。它們也讓我們能夠跳脫當下的短視宰制。如果沒有拉開距離的可能,人很容易就會產生自己是活在一種永恆當下的幻覺,會以為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這些法律、政治制度、這些對土地和物品的佔有形式、這些財產的交換類型等等,都是不可動搖並且注定要永久延續下去的,所幸事實並非如此。也許由於殖民主義及商品全球化,是出現了一種逐步的制度同化現象,但是世界還是遠遠比旅遊或是大眾媒體那樣一種表面的走馬觀花可以讓人瞭解到的,要來得多樣得多。人類學和歷史學給我們提供了證據,證明了不同於我們在西方所熟悉的那些聚集和處理我們生活的途徑,還是可能的,因為它們其中的一些,縱使看上去是多麼的不可能,卻已經在別處有人實踐、有人嘗試過了。它們證明了,未來並不是現在的自動延伸,可以規律間隔地繼續,而是向所有可能都還開放著,只要我們知道怎麼去想像這些可能。

 

p.54

 

  這正是人類邏輯思考能力一個最基本的功能:搭建一套在社會層次足夠體面的理論,去掩蓋有時可能遠遠不是那麼像樣的深層次動機。

 

(中略)

 

  我們自己也無法跳脫這一法則:我有時候就會有一種很不舒服的印象,我們這一整本書就是一種巨大的後設論證,只是用來支持我喜歡的政治立場,而我喜歡的原因最終其實可能跟我們正在說的這一切有部分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人的精神既然生來就這樣子,那我們除了讓不同的後設論證彼此碰撞,通過揭露它們所依賴的及核准的統治形式去加以批判,並在嘗試盡可能保持對我們更私密的動機機制一定形式的清醒之下,逐步對它們進行調整以外,別無選擇。

 

p.70

 

  每個文化群的確都會把別的文化群看作是發展不完全的孩子。我最近在一位黑腳族印第安人的傳記裡面看到,他的民族就把信奉資本主義的人看作是孩子,因為孩子總是會想要更多的玩具,而人長大了就應該要學會節制和簡樸的美德。

 

p.75

 

  薩拉雅庫地居民意識到,他們所佔據的空間是跟眾多的非人,尤其是神靈,所共享的,神靈的本地原生性可比他們的要強。他們與這些非人所維持的各種各樣的連結--互助、競爭、共生,等等--於是讓他們更多地把自己大約看成是些免費寓居者,而非擁有無限權利可以任意剝削這些土地的財產所有人。

 

p.96

 

  經濟,要作為一種自主並且主導性的世界存在,就需要每一個事物、每一個存有都是可以相互替代,可以化約為一種純粹的商業價值。換言之,經濟有一種致命的需求,就是要把它所碰觸到的一切都轉化為客體物--包括人在內,都變成了「人力資源」。從你賦予一個存有一種內在性開始,從它走出客體物的範疇,靠近了主體範疇開始,它就再不能不加分別地在市場的自由遊戲中被倒騰。這可能是賦予自然人類學一種政治意涵最為簡單、又最為根本的節點:在走出自然主義與維持我們賦予經濟世界的霸權之間,有一種質性上的、邏輯性的不可兼榮性。超越自然主義,就是至少在部分上,將植物、動物、生命環境從客體物的範疇中抽離出來,而經濟致命的需求就是要它們毫無差別地待在那裡。人不可能同時既承認非人生命的利益,又同意資本主義維持原位,讓經濟及其物化行動繼續統治我們整個政治與社會生活。

 

p.106

 

  改變世界首先是在頭腦裡,因為制度就是一些通過實踐化身為實踐的觀念。

 

p.146

 

  不久的將來,我們需要在這樣一個複雜又分裂的舞台上行動,努力想像出一些與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曾接受的那樣一種革命行動的中心集權化觀念完全不同的世界主義政治方案。必須要放棄一種觀念,就是解放被壓迫的人只能由一些代替別人去思考和行動的先鋒,以實現國家解體為目標,才可能達成。也必須走出一種幻覺,就是這一計劃被扭曲,像史達林的俄國或毛澤東的中國給出了血腥證明的那種,都只是一些情境性運作失控的效應,開明的先鋒隊伍就能夠避免。

 

p.164

 

  西方人在國際範圍推廣宣傳人權理念具有的強制性無疑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值得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但是這樣的一種要求並不能改變一個事實:就是這一理念的基礎是一種遠非人人都接受的人性理論--一種個體之人,擁有自己身體的產權,與任一他人地位平等,原則上獨立於任何制度,具備自由判斷的能力,並被一種潛在的道義契約連結到其餘人類。這種人性理論不僅僅只是無視了將一個人與別的人、與非人和一些地方相連結的多重關係--依戀、相互依賴、機械性互助--,而且它同時還人類中心主義得可怕,把人及僅屬於人的利益放在系統核心,結果是限制了它的影響,以及它對我們當下這個時代能有的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