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進擊的社會學家(The Engaged Sociologist: Connecting the Classroom to the Community)
作者:凱薩琳.科根, 喬納森.懷特 (Kathleen Odell Korgen, Jonathan M. White)
譯者:趙倩
ISBN:9789866525872
出版:群學
___
內容簡介:
運用社會學之眼,發揮社會學的想像,
成為民主社會中有效能且積極參與的公民!
「社會學之眼」讓我們以獨特的視角觀看社會,察覺常遭忽略的現象,辨識出日常事件中各種運作模式的關聯。而當我們把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連結起來,讓個人生活銜接上周遭社會發生之事,便是在使用「社會學的想像」。
社會學的兩個核心承諾貫穿了全書的寫作:了解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以及運用這知識使社會變得更好。本書特別著重實作訓練,即將課堂上習得的社會學知識(族群、階級、性別、文化、制度等),與實際的公民參與行動接合起來,以期真正發揮「公共社會學」的理念與精神。
本書特色
★有趣的實作練習題:如調查系服與血汗工廠的關聯、分析中學歷史教科書裡隱藏的價值觀、探討公平貿易產品是否值得較高的價格、觀察玩具店針對不同性別孩童的行銷手法等。
★行動中的社會學家:如致力教導女性受刑人社會學和女性研究的Johanna Foster、帶領修課同學投身解決貧窮問題的Scott Myers-Lipton、運用社會學專業向勞動政策發聲的Mary Gatta、推動「房客也是人」住屋運動的社會系學生Anthony Moran和Mike Richter等。
★腦力激盪問題討論:「假設餘生都從事低薪的時薪工作,生活將是何種樣貌?」、「若告訴父母自己將與異族結婚,他們會說些什麼?」、「男性總統或女性總統讓你感到比較安心?為什麼?」、「如果沒有家庭這種基本制度,社會將有何不同?」等。
★嘗試特定行動建議:訪談校內五位國際學生,瞭解他們入學的經歷步驟是否有差異;尋找自己關注的社會議題,加入為此議題努力的學生組織或社會團體;寫信給地方民代及國會議員,表達自己對公共政策的看法;研究正在倡議某項公共主張的宗教組織,分析他們行動的動機與方法等。
這是一本寫給大學生的社會學教材,引導讀者用社會學的視角看世界。除了知識的介紹,每一章節後面還會有很具體的練習題、討論問題、行動議題,很方便實作。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我認為,大部分人只有在自己過得好時才有餘力讓別人也過得好。而現在世界上很多衝突,正是因為已經覺得自己過得不好的人,被要求讓渡資源/空間給其他人,而感到自己的權益被犧牲。(舉例:失業而失去經濟來源的人發現政府的稅金被用來補助給非法移民;當然這樣的想像可能和現實脫離,但那種「被剝奪感」的情緒卻是真的)
到底要怎麼讓這兩端得到一個平衡(或者說,互相皆可接受的處理方案)極度困難,也許社會學的實作能讓人摸索到一點點方向吧。
另外,這本書很多的議題會用「為何你需要關心a議題………?」的方式去問,這種問法好像預設了a議題就是正確/需要被關心,我覺得這個問法好像太理所當然了。用最極端的角度去看,「人權」被視為普世價值,但如果有一天維護人權要讓人付出很大的代價,人們會願意嗎?不先讓人認同「人權」就直接推行動,我認為總會遇到反彈。(也許,如果用我期望的方式去做會讓篇幅變得很厚,但我覺得應該有更好的引導提問,有點遺憾)
D*
___
p.26
雖然許多衝突理論學家支持民主而非共產主義,但當代的衝突理論的確是由馬克思的見解延伸而來。衝突理論的各學派普遍基於下列假設:任一時期、任何社會,均有不同的利益團體及需求相互衝突的不同社會層級;而政治、社會、經濟上發生的一切問題,大多是它們彼此衝突所顯現的結果。衝突理論家認為,社會的核心就是這些團體對權力的爭奪。
p.27
韋伯對權力的定義為:「某個人或某群人,即使面對共同行動中他人的反對,仍能貫徹其個人意志的可能性」,迄今這仍是大部分社會學探究權力關係的起點。
(中略)
一個權力組織的構成要素是它被承認的正當性,由於規範低階職員權限的,正是賦予高階者權力的同一個制度,使得這樣的制度中,低層職員對高層提出異議變得困難、危險,且幾乎不可能。科層制度會自我保護。
p.39
(練習)
這項作業要求你每天至少看1.5小時新聞,為時一週,同時必須觀看多個不同電視台。收看CNN、BBC世界新聞(BBC World News
)、福斯新聞(Fox News),各半小時,總共一週。
觀看時,注意(1)他們播報哪些新聞、(2)他們如何報導這些新聞事件(例如:正面的或負面的)、(3)彼此有何異同。留意有哪些新聞是三台均報導的,而哪些僅有一家報導。
同時,選擇一則三家新聞台均報導的新聞,回答以下問題:
- 三家新聞台各用多少時間報導這則新聞?
- 三家新聞台各對此新聞的焦點事件以正面或負面(或包含兩面)方式報導?正面或負面報導間差異為何?
- 如只收看一家新聞台,你對此則新聞的認識將有何不同?
- 如只收看一家新聞台,你對此則新聞的看法(認為此事件是否重要,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等)會有何不同?
- 此週結束後,比較不同新聞台之世界觀點的異同。你能否清楚辨識出三種不同的觀點?如果可以,三者有何差異?詳細研究及分析差異存在的原因。這項結果在新聞報導及其客觀性方面,告訴了你什麼?
p.96
我們的自我感受及行為或多或少會受周遭每個人所影響。早期的符號互動學家顧里用鏡我這個詞,描述他人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形像。他的意思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基於我們認為別人怎麼看我們。例如本書的兩位作者,就經常發現自己在課堂上有鏡我的經驗。教授的工作之一,是持續察知學生是否了解並專注於授課內容;看到學生表情空洞,我們常會假設他們沒聽懂,於是可能把概念再解釋一次,或是著換個方法來解釋。但若學生這種表情只是因為概念很簡單,而教授已花費太多時間在此概念上呢?(或這就是他們看電視的表情,而他們沒弄清楚錄製的節目與活生生現場互動的差別?)顧里的鏡我所顯現的是:我們的反應與行為,是我們對所碰到的人、物、情境所作之詮釋的回應。
上述場景的重點不是學生真正在想什麼,而是教授認為他們在想什麼。教授的詮釋導致後續的行為,這情況下,就是再說一遍學生已聽懂的概念!顧里的理論可以這樣總結:「我不是自己想的樣子,也不是你想的那個樣子,而是我覺得你怎麼想我的那個樣子。」
p.254-255
當我們看到一個制度,如何知道它就是「制度」(institution)呢?在日常用語中,我們有時也用相同的名詞稱呼實體場所,比如說,監獄這樣的「機構」。但在社會學,社會制度是被規則所管控的行為模式,而這些規則的維持則是靠著反復執行、傳統及法律的支持。每個社會都會創造及維護自己的社會制度,以管控人們行為並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如何知道社會有哪些基本需求呢?用想像力來創造一個你自己的社會,想想看,你要為這個社會做什麼才讓它得以存在。請記得,你在家裡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吃完後是我們大家一起面對「垃圾要丟到哪」這個問題。
想像自己跟同班同學一起被困在某個遙遠的星球,那裏看來及感覺上都像地球,但沒有其他人類居住。你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毫無疑問,(1)你將想出活下來的辦法,(2)把你覺得需要做的工作分配給大家。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可能是確保這些工作任務看來有條有理;因此,某種形式的政府,將會是你建立的第一個制度(我們假設很多同學跟你一起被困)。再來,你必須製造食物、找水、安排分配這些貨物的系統。不論平均分配或按某種複雜的權利分配系統,都會創造出一個包含所有權及「交換價值」的制度;換句話說,你將創造出經濟制度,一個安排社會如何有組織地製造、分配及使用貨物與勞務的制度。因為在這個想像的世界裡,團體需求會與你真正生活的社會不同,因此,你不需要建立相同的制度;但有趣的是,將理念及作法制度化的時候,我們很難想像得出不一樣的理念及做法。因為這個緣故,創造想像的社會時,幾乎不會創造出一個與自己已知(或至少讀到或聽過)極為不同的政府或經濟體。不過,三思之後你就會發現,一個社會選擇來組織政府及經濟制度的方式,其實可以有無限可能。
雖然並非人人都相信有更高的主宰力量或信仰某宗教,每個已知社會都有某種形式的宗教制度(只要問任何人類學家就知道)。你及同伴會不會採用統一的信仰體系來合理解釋你們的新處境?若不能很快獲救,你們可能開始試著用一種有條理的方式,來建立自己與更高主宰力量之間的關聯。組成新的或重建一個(地球上)就有的宗教,也許能幫助你們接受自己的處境,感覺有某人(或某物)在守護著自己,以及讓你們相信,最終(在死亡時)自己將到一個更美好的地方、見到所愛的亡故親友,諸如此類。若停留在這遙遠的世界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你們也需要建立起一套規則,規範誰可和誰有性行為(以避免惡鬥並保護群體中身體較孱弱的成員),以及(最後)誰該(還有如何)照料結合後生下的後代。這麼做,就是在建立家庭這種制度。
最後,若仍被困在這星球,你們將需要確定,出生在這的新成員,可學習你們的文化讓社會存續的技能;因而必須建立一個負責教育社會成為的制度。一旦這麼做,你們就是建立了幾乎每個社會都可發現的第五個基本制度──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