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讀書日: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書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作者: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

譯者: 黃煜文

ISBN9786263188990

出版:商周出版

___

 

內容簡介:

 

「在眾多面具與角色背後,每個表演者都穿戴著一個孤獨的外表:一個赤裸而未社會化的外表、一個專注的外表、一個私底下正從事著困難的背叛任務的人的外表。」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別人又是如何影響了我所呈現的樣子?

社會有如一齣劇場,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著角色扮演,都在面具與戲服的掩飾,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捕捉那個飄忽不定的自我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高夫曼揉和了劇場與社會學、抽象的概念分析與入微的社會觀察,勾勒出人們在日常之中面對面的互動細節,描述人們如何透過形象與符號進行溝通行為。本書不只是一部社會學著作,更融合了哲學、人類學、心理學,並對於實務中的家務、企業等組織的管理理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高夫曼援用了戲劇表演的觀點,說明人在與他人的日常交流之中,往往會下意識進入到「印象管理」的過程,運用某些技巧取得他人對自己的理解與認可,正如同一名舞台上的演員。

 

高夫曼的劇場理論源自於社會學的「形象互動論」,關注社會之中個體與個體之間互動的具體過程與抽象規則。本書作為高夫曼的首部成名之作,開啟了「自我認同」研究的先河,而其中的「自我」作為核心概念,是社會互動之下的產物,並衍伸出人們對於符號的運用與依賴。人透過語言、聲音、表情、動作,產生出多元的戲劇模式,接收刺激、發出訊號,也受到規訓。在這場千變萬化的社會互動之中,有如一場喧鬧的展演,而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一角,是主演,也是觀眾。

 

 

很有趣的一本作品,點出所有人面對他人都是在角色扮演。

這也給了我自己解釋(或說藉口?XD)為什麼我只要待在有人的地方就會很累,因為我始終有意識在表演,只有待在完全沒有人的地方我才能休息。

還有,之後我置身於生活中的場景時(例如開會時所有人都附和著最大主管的意見、頒獎時人們拍手),我應該會情不自禁地想,啊這是一場表演,我們都是佈景但同時也是演出者(哈哈哈哈哈)

 

另外注意到一些性別刻板印象的文字,例如p.25提到加油站員工無可奈何的對焦慮的「女」駕駛檢查胎壓、店員賣了一雙合腳的鞋卻必須對「女」客人說一個中聽的尺寸。(這讓我想對作者提問,所以男駕駛就不會對胎壓焦慮?男顧客就不會對某些尺寸虛榮嗎?)

這也提醒了我,一個好的社會學著作,同時仍會是一本帶有性別偏見的作品。

 

 

D*

___

 

p.36

 

  當表演者扮演既定的社會角色,他往往會發現這個角色上面已經覆蓋了一層特定的門面。無論表演者取得這個角色是為了完成這個角色賦予的特定任務,還是為了維持與這個角色相符的門面,表演者都必須同時實現兩者。

  此外,如果個人接受一項對他而言屬於全新的任務,而這個任務在社會上也尚未形成既定的看法,又或者如果他試圖改變人們對這項任務的觀感,那麼他會發現社會上其實已經存在幾種既定的門面可供選擇。因此,當一個任務被給予了新的門面,我們很難察覺這個被給予的門面是全新的。

  由於門面往往是選擇的而非創造的,我們可以預期,當表演者執行一項既定的任務,並且被迫為自己選擇一個適合的門面,而他能夠選擇的門面卻又與他的任務不相似時,這種狀況必然會造成麻煩。

 

p.85

 

  觀眾因為敬畏表演者而避免觸及的事,也有可能是一旦揭露便會讓他們感到羞恥的事。里茨勒提到,我們擁有一枚社交銅板,一面是敬畏,另一面是羞恥。觀眾感覺到表演的背後隱藏著不可知的神秘與力量,表演者則感覺到自己的重大秘密其實微不足道。如同無數的民間故事與成年儀式顯示的,通常在神秘背後的真正秘密,就是實際上毫無神秘之處;真正的難題是要阻止觀眾知道這件事。

 

p.92

 

  我們的確設下了諸多限制來框架出一個人該有的樣子,我們彷彿一直生活在恐懼中,我們恐懼人會逃避自己該有的樣子,恐懼人可能與自己的境況決裂,並且毫無預警地閃避它。

 

p.246

 

  無論人類想進行社交接觸與尋求夥伴關係的原因是什麼,這個尋求的過程產生了兩種形式:人類需要觀眾,並且在觀眾面前展現吹噓的自我;人類需要隊友,人類需要團隊成員建立共謀的親密關係,使自己得以在後臺放鬆。討論至此,本書的架構已經變得太僵化而無法說明本書指出的事實。雖然他人為我們提供的兩個功能往往彼此區隔(本書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為什麼區隔這兩個功能是必要的),但他人無疑也會在某個時候近乎同時地提供這兩個功能。

 

p.280-282

 

  每個表演者都穿戴著一個孤獨的外表──一個赤裸而未社會化的外表、一個專注的外表、一個私底下正從事著困難的背叛任務的人的外表。西蒙‧波娃在她談論女性的作品中提供了一個例證:

 

  儘管她小心謹慎,意外還是發生:酒灑在衣服上,菸把衣服燒了;標誌著這個奢華與節慶的生物就此消失──過去她曾在大舞廳裡露出驕傲的微笑,現在卻擺出一副嚴峻的管家臉孔;人們一眼就能看出,她的盛裝並不是像花火那樣的一場鋪張,能在一瞬間迸發光芒,奢華耀眼地照亮一切;她的禮服毋寧說是一種富有的收藏,是資本財,是一項投資;它意味著犧牲,它的喪失是一場真正的災難。污漬、破洞、難看的禮服、糟糕的髮型是遠比烤焦的肉或破碎的花瓶更加嚴重的災難。因為這名時尚的女子不僅將自己投射在事物上,還選擇把自己變成事物,而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受到了直接的威脅。她與裁縫師和女帽製造商的關係、她的坐立難安、她的嚴厲要求──這些都展現出她的嚴肅態度與他的不安全感。

 

  個人在得知觀眾可能對自己產生壞印象知後,便可能會對於善意與誠實的行為感到羞愧,只因為這樣的表演脈絡提供了錯誤的壞印象。而個人在產生了這種毫無道理的羞恥感之後,便會覺得自己的情感會被大家看得一清二楚,他會感覺到大家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感覺到自己的外表證明了大家為他所下的錯誤結論。而接下來,他可能會做出讓他的立場更加不穩定的事,他會開始採取防衛性手段,相信如果自己真的有罪,那麼這些手段就用得上。照這樣的話,我們所有的人很快就會變成我們想像其他人會把我們想像成的那種最壞的人。

  當個人在他人面前維持表演到了一定的程度,導致連自己都不相信這場表演時,他會開始經歷一種特別的自我疏離,以及對於他人的警戒。美國一名女大學生提到:

 

  我有時會「裝傻」,但這只留下了糟糕的體驗。我的感受很複雜。一部份的我享受「曚騙」男人,而男人豪未起疑的感覺。但對他的這種優越感卻混雜著對自己表裡不一的罪惡感。到了快「約會」的時候,我變得有點瞧不起他,因為他被我的伎倆「騙了」,或者,如果我喜歡上這個男孩,我會產生一種母性,想像個母親一樣照顧他。有時,我會恨他!為什麼他不能像一個男人一樣各方面都比我優秀,這樣我就能做回真正的自己?不管怎麼說,我跟他在一起做什麼?一起爛下去?

  有趣的是,我覺得這個男人並非完全不起疑心。他可能察覺到真相,並且對這段關係感到不安。「我是怎麼想的?她是否在暗自發笑,她是否真的在誇我?她是否真的覺得我那一小段話說得很好,還是她只是假裝對政治一無所知?」有一兩次,我覺得真正出醜的人是我;男孩看穿了我的詭計,並且對於我居然淪落到去幹這種伎倆而瞧不起我。

 

  共同的演出問題、對於事物外表的關切、有根據與無根據的羞恥感、對自己與對觀眾的矛盾心理:這些都是人類情境中的擬劇論要素。

 

p.296

 

  所有的社會互動似乎都是以一種基本的辯證法作為基礎。當個人來到他人面前,他會想挖角眼前這個處境的事實。如果他能掌握資訊,他可以知道與體諒接下來將發生什麼是,他會給予在場的他人應有的對待,而他的行為也會與自己已經考慮周全的自利心一致。要充分揭露情境的事實性質,個人必須知道與他人相關的所有社會資料;個人也必須知道,他人在互動時所做的行為產生的實際或最後結果,以及他人的內心究竟對他有何感受。如此完整的資訊很難取得,在缺乏資訊下,個人傾向於使用替代物,如提示、暗示、表達的姿態、身分地位的象徵等等來作為預測工具。簡言之,既然個人當下看不到他想看到的現實,那麼就只能仰賴外表。弔詭的是,個人愈是想知道難以得知的現實,他就愈需要專注在外表上。

  個人傾向於依照在場的他人給予的和他人的過去與未來有關的印象來對待他人。此時,溝通的行動便轉變為道德的行動。他人給予的印象往往被視為一種隱含的主張與承諾,而主張與承諾往往帶有道德性格。個人的心裡會這麼想:「我會用你留給我的印象來檢視你與你的行動,因此你不應該讓我誤解。」這裡特別的地方在於,即使個人預期他人並未意識到自己做出了許多表達行為,甚至個人也預期自己將會根據收集來的資訊來利用他人,個人依然會採取上述的立場。由於個人在觀察時使用的印象來源涉及多種的標準,除了禮貌與禮儀外,也包括社會交流與任務續效,我們因此再次感受到日常生活與道德上的差別待遇有著難解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