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讀書日: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

書名:一位年輕博物學家的日記(Diary of a Young Naturalist)

作者:達拉.麥克阿納蒂(Dara McAnulty) 

譯者:楊雅婷

ISBN9786269524259

出版:春山

 

___

 

內容簡介:

 

  蒲公英令我想起我如何封閉自己,將大部分世界隔絕在外,要不是因為觀看與感受太痛苦,就是因為我對人們敞開時,卻招來嘲弄。霸凌。針對我感受到的強烈喜悅、我的激動和熱情惡言侮辱。多年來我一直把想法藏在心底,而今這些話正滲漏到世界上。

  我仰起臉迎向雨,讓雲的粒子落在舌上。

  許多人指責我「看起來並不自閉」。我根本不懂那是什麼意思。我認識許多「自閉者」,各個看起來都不同。我們並不是什麼可辨認的品種。我們是人類。如果我們看起來與常人無異,那是因為我們拚命掩飾真實的自我。──達拉.麥克阿納蒂

 

  十四歲的達拉在這本書以一年的時間記錄了世界的流轉。從春天開始,達拉在日記中寫下家裡的花園、北愛爾蘭的鄉間、各種公園與海島的自然世界,一株不起眼的野花、一聲鳥鳴,甚至雲影雨滴的流動,都震撼著他敏感細緻的心靈。這些語言獨特的文字有著文學家的詩意,卻也有著博物學家的視野與關懷。但同時,這本書也呈現一個自閉症者求學之路的困頓。達拉在五歲時被診斷為自閉症者,經常遭遇霸凌以及與人群格格不入的痛苦,使他逃向自然與野生動植物尋求庇護,且起身為捍衛自然而努力。

 

  在達拉的觀察紀錄中,涵蓋超過九十種鳥類、逾六十種植物,以及四十多種昆蟲,這些豐富的北愛爾蘭生態交織著愛爾蘭的歷史、傳說與當地語言,是達拉為自己的人生抹上的奇幻色彩,但也讓我們領會自然的珍貴與療癒的力量。春天他出海到拉斯林島看刀嘴海雀、三趾鷗與海鸚,並關心灰海豹的生存,夏天到蘇格蘭為蒼鷹繫上衛星發報器,秋天到倫敦海德公園為野生動植物發聲,冬天到莫恩山脈數復育的赤鳶,在寒風中於學校獨自舉著標語「為自然罷課」、「為氣候罷課」。達拉曾質問,人為什麼如此殘酷?這一切的恨意究竟從何而來?他的世代是否將見正義揚升?或許這正是已知世界之美的他,帶給他自己與世人最深沉的提問。

 

 

這本書的文字太美了。

閱讀時不禁感嘆,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視角和對自然的關懷。如果人們對每一隻鳥、每一個昆蟲、每片葉子和花朵都有著認識和同理,這個世界一定會比現在更好。

(不敢說得太多,這本書的文字太美讓我相形見拙,總之,很推薦)

 

 

D*

___

 

p.22

 

  我發現冬季的末尾令人沮喪,而且這整個等待的過程──等著通過某道傳送門以進入色彩和溫暖──引出我最糟的個性:缺乏耐心!但今天,空氣中的暖意和周遭的嗡嗡聲減輕了我的焦躁。終於,春天似乎正逃離寒冬撤退的陰影。

  早上,我們全家一起出發,去我們最喜愛的大犬森林(Big Dog Forest),一座靠近愛爾蘭邊界、距我家約三十分鐘的西卡雲杉造林地(sitka plantation),它高踞山麓,有各自聚生成區的柳樹、赤楊和落葉松,仲夏還有一叢叢山桑子(bilberry)。它的兩座砂岩丘,小犬和大犬,據說是獵犬布蘭(Bran)和西奧蘭(Sceolan)被下咒變成的,這兩頭巨犬的主人是傳奇獵人戰士芬恩.麥克庫爾(Fionn Mac Cumhaill),神話中費奧納(Fianna)族的最後一位領袖。故事裡說:芬恩出外打獵時,兩隻獵犬嗅到邪惡女巫瑪洛特(Mallacht)的氣味,開始追逐她。女巫逃跑,把自己變成鹿以保持領先,但獵犬仍步步撲近,於是瑪洛特施展強大的咒術,將一小一大兩隻狗變成我們今日所見的兩座石丘。

  我喜歡這些名稱述說著土地的故事,而講述這些故事也讓往昔常保鮮活。我同樣為地質學家用來破除神話的科學解釋著迷:石丘的砂岩比周圍的石灰岩堅硬,當這塊地在冰河侵蝕下逐漸消失,最後留下的就是砂岩,矗立在冰河時期崩落的碎礫之上。

  我發現款冬(coltsfoot),從驚醒的地面綻放一簇簇金黃的陽光。白尾熊蜂(white-tailed bumblebee)貪婪地啜飲並採集花蜜。蒲公英和其菊科的同類經常是春天率先開花的蜜源植物,對於生物多樣性無比重要。我請求每個遇見的人在花園裡留一方野地給這些植物──花費不多,任何人都做得到。當我們的世界堆滿建築,大自然被擠到邊緣,能有所助益的就是這些進行野性抵抗的小塊土地。

 

p.66

 

  今天下課時,我看著白鶺鴒飛進又飛出鳥巢。有這樣的事物相伴,我怎麼可能覺得寂寞?野生動植物是我的避難所。當我坐在那裡觀看,大人經常問我還好嗎。彷彿正常人不該只是坐著端詳世界,理解事物,觀察其他物種如何過活。野生動植物從來不會像人類那樣令人失望。在我眼中,大自然有種純淨的特質,不裝腔作勢。

 

p.82

 

  我躺在地上,仰望一棵橡樹的枝椏。斑駁的陽光穿透樹冠閃耀著,葉子低聲誦唸古老的咒語。在其有生之年,這棵樹扎根於我永不知曉的景象與音聲,曾目睹滅絕與戰爭、愛戀與失喪。但願我們能翻譯樹木的語言──聽它們說話,瞭解其故事。它們款待了數量驚人的生命:成千上萬的物種藏身於這雄偉巨木的內裡、表面和底下。我相信樹木和我們一樣,或者應該說,它們激發了人性較美好的部分。要是我們能像這棵橡樹一般,與自己的生態系息息相連就好了。

 

p.154

 

  山上的陰影拉長,我們曾在那裡看見赤鳶乘上升暖氣流迴旋於高空。鳥鄰居們仍拍著翅膀,燕子也還在,數量日增,共同進食,滿心期盼即將來臨的長途飛行。有幾對燕子可能已在夏末孵出第三窩幼雛,連這些剛學會飛的小鳥也準備好要加入成鳥的行列,踏上飛往非洲南部的危險旅程,途經法國、西班牙東部和摩洛哥,或飛越撒哈拉沙漠,或繞過非洲西岸,或往東沿尼羅河谷南行。這場不可思議的遷徙總是帶給我驚奇和啟發:這些小小的發電所,竟能在與飢餓和疲憊的競賽中,連續六週每天飛兩百英里。當我開始擔心學校和所有的新事物──陌生人、新教室──就想想燕子的韌性與決心。

 

p.220

 

  水獺日過後,雪融了,之後的每一天似乎都更灰暗。我仍能看見那些並未真正出現的色彩,翡翠鳥,閃耀的漣漪。而今,我即將過完十四歲的最後三個月,依舊保有那份記憶,每當黑暗變得不堪負荷,當夜晚不再是朋友而更像敵人,覆蓋你,重重壓下,使你幾乎看不見也無法呼吸,我就會抽出它。我將這些時刻貯藏於內心,積累在一個檔案櫃──裡面專放我注意到與發生的事,以待最需要時取出,用以照明。我必須進入世界尋找新的事物。它們始終在那裡。始終都在。

 

p.250

 

  對昆蟲來說,一面牆就是整個世界,冬季裡生機盈溢的宇宙。仔細觀看、注意,就會發現樣樣鮮活。最微小的生物可能最有趣也最易觀察。看著一齣齣迷你劇上演,許多疑問浮上表面。鼠婦看起來像在開碰碰車:貌似胡衝亂撞,但也可能不是。記得住在貝爾發斯特時,花園裡曾發生或一場蜈蚣和蠼螋的戰爭。我趴在地上看得目瞪口呆。不知立時多久,但蠼螋刺入蜈蚣的側邊。我並不為死亡而難過,知道這就是大自然。平衡。一個牆形宇宙的秩序。

 

p.265

 

  幾年前的春分,我們造訪位於弗馬納的波芙島上的卡德拉墓園。一個幽謐之處,藏在湖岸後面,被群樹環抱。藍鈴花片地盛開,有些被採來放在一尊基督教初期的雅努斯神像上、石雕頭部的凹陷裡。雕像將近兩千歲,兩個面孔都往前看,但朝不同方向,展現某種雙重性。這也是我那天的感受。當時我十三歲,各方面都很小,卻有宏大的想法。我把手放在石像上,感覺到先祖的轟轟吼聲。就像母親在責備你、警告你生命有危險時發出的聲音。迫切。懇求。當我把手貼上臉頰,便感覺到它的熱度。

  在波芙島和格倫達洛,因著聖凱文的遺跡,我感到大門開啟,必須做出選擇,踏上旅程。我渴望花更多時間瞭解大自然的錯綜複雜,不要應付人際互動和糾紛。我嚮往這種單純,但也想跨出去,踏入世界,走出自己的路,不論納有多艱鉅和痛苦。大自然和我們,互相衝突,又禍福與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