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
作者:黃宗潔
Isbn:978-986-295-740-0
出版:新學林
---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文本分析、時事評論、倫理思考,並藉由文學與藝術作品中看待動物的各種角度,探討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他者之間糾結錯綜的關係。
書名「牠鄉何處」,正在於凸顯此一觀點:被邊緣化的動物們不得其所的命運若要有所改變,有待更多人了解,無論我們如何在心理上與實際空間上試圖劃界排除,人與動物都生活在同樣的場域。
因此,書寫動物,就是書寫人類自身,是理解人與自然命運的途徑。
得獎記錄
★★本書榮獲書評媒體Openbook2017美好生活書獎
名人推薦
這是一門現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課。─駱以軍/小說家
當我們談論動物時,我們其實在談論人類自己。─張婉雯/作家
◎如果年度好書只能推薦一本,《牠鄉何處?》必是我的那本唯一。-2017Openbook好書獎評審/劉叔慧(作家)
◎若以香氣來論,要何等的寫作功力和自制,才能打造這麼一本書?
◎只能獻以接天地、曉人情的艾草。-評審/惜昔香(芳療師)
◎我毫無懸念把黃宗潔的《牠鄉何處》列為今年最好看,最搖晃我的書。-自由撰稿人/蘇惠昭(中華日報)
◎「整個城市發展跟動物的遭遇是扣連在一起的」,動物不僅帶給我們情感上的療癒或滿足,也是這塊土地理所當然的住客。-專欄作家/番紅花(蘋果日報)
◎我希望這本書成為-只要是對動物有興趣的人、關心動物議題但不知怎麼進入的人、或生活中為如何跟動物相處而苦惱的人,都可以獲得通盤思考的入門。-《牠鄉何處》作者/黃宗潔
我對動物權的啟蒙來自於一部電影《沉默的食物》:相當偶然的,我看了不到五分鐘的預告片,然後被其中的影像完完全全的嚇到(接下來的一週只敢吃素)
而後,我一步步去了解動物各式各樣的被人類「工具化」的情形,知道得越多越痛苦,但更知道自己不能把頭撇開,假裝我不知道。
坦白說,在閱讀《牠鄉何處》這本書時,我也一直感到痛苦,和人類如何虧待動物的愧疚。然而,更多的了解,卻幫助我能思考更深,讓我日後也許可以對動物減少一點剝削。
我認為這是一本所有人都該讀的書。
D*
---
p.5
人改變與破壞地球的速度太快,快到許多動物的腳步根本來不及跟上。這是何以近年來,許多科學家主張以「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來理解當代人與環境的關係。「人類世」一詞的出現,正是因為「許多專家認為地球已被人類改變得面目全非,因而可以認定全新世已經結束,應代之以另一個新的地質世代」。於是尤金.史多謀(Eugene F. Storerme)及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提出的人類世一詞逐漸普及,標誌著「人類的世代」之來臨。不過,即使同樣站在同意人類作為已改變地球環境的立場,看待人類世的態度也可能有相當大的差別。由此開展出的一連串討論中,有兩種完全相反的態度,一是認為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力量,重塑了自然亦將啟動一個更好的未來;二是認為人類目前遭逢的環境危機,正說明了「他們其實既不明白,也無法控制大自然,無法掌握複雜的全球變遷,而人類世將人類意圖和施為的失敗,銘刻進地球的地質和大氣之中」。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在《半個地球》書中,對前者所抱持的態度多所批判,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人類時代》一書,亦談了許多人類行為如何影響生物演化之例—在這個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動物們雖然看似如波嘉德形容的,演化的速度跟不上人類所帶來的時間差,必須被動與被迫去面對環境的鉅變;但在適應的過程中,人類其實等於介入了動物的篩選機制,只有那些更能應付城市生活的物種與個體,方有可能存活。
p.26
要討論動物園,其實比我們想像中困難。如同湯瑪斯‧法蘭屈在《動物園的故事》一書中所言,「動物園彷彿是一本人類恐懼和痴迷的大目錄,詳列我們各種看待動物和看待自身的態度,各種我們不願面對的內心世界」。但也唯有打開這本恐懼與痴迷的目錄,才能直面動物園的前世今生,認真思考動物園的現在與未來。
p.72
前述的「跨物種協商折衝」,正是在這樣反覆的、看似衝突的各種選項中挪移,而在過程當中,是否願意用相對比較費事的方法,願意等待一隻小鴿子成長的時間,都可能是城市動物存續與否的關鍵──很多時候,選項並非不存在,只是人們覺得麻煩而已。
p.78
段義孚在《逃避主義》一書談人的分離與冷漠時,曾舉了一個民族誌文獻的例子,一個納瓦霍族的父親在對孩子解釋細繩遊戲時說:「我們必須把生活與星星以及太陽聯繫起來,和動物以及所有的自然聯繫起來,否則我們就會變得瘋狂或是不舒服。」段義孚據此說明,人需要秩序與穩定感,因此思考會破壞已經建立的價值觀,削弱人與人之間的凝聚力。他說:「人們在表達自己的見解時,知道得越多,感覺越敏感,聽眾就越少,個體就會越發感到孤獨。」面對複雜的環境與動物議題時,許多行動者往往也會感嘆「知道得越多,聽眾就越少」,因為他們所揭露出的現實,很可能直接衝擊到一般人所習慣的生活,於是各種基於不想改變或是受到威脅的心態,就會讓人們寧願選擇遠離思考,不想讓其中的複雜破壞了原本建立的秩序感。
p.149
我們認為動物應該「活出本性」,如同本書〈導論〉中曾提及瑪沙‧納斯邦的倫理學所強調的,「如果我們承認,生命不只是涉及快樂與痛苦,道德的考量也根本不應該侷限於此,我們就會意識到,讓一個生命盡其本性、以其應有的方式運作、發達,乃是一件具有道德意義的『好事/價值』」。但是「各種動物的生活要如何才算『盡性』、動物生命如何才算按照應有的方式運作,從而我們應該保障動物的什麼能力,都是很複雜的問題」。
p.191-192
這會是無效的哀傷嗎?乍看之下是的,對於這不可逆的最後一段路,再多的感傷都是徒勞。但李欣倫提醒了我們,這段路的目的是讓他們的身體「成為眾人的身體」,他們就是我們,他們即將進入我們的身體之中,那麼,為何我們不能多看他們一眼,並試著去理解他們身上已然發生、正在發生與即將發生的事?
那在路上顛簸著、餓著、凍著或熱著的身體,就算是即將被迫放棄身體的身體,仍然具有感受的能力,仍會試著「盡力將身體縮成一粒球莖」,也會在恐懼時試著逃避即將降臨的命運。那麼,我們真能用「反正都是要殺來吃的,所以怎麼對帶他們都沒關係」這樣的理由來合理化一切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這看似理所當然的選擇。
p.208
如果以倫理的角度思考,彼得‧辛格一針見血的說法,卻直指動物實驗無法迴避的內在悖論:「要就是動物跟人類不相似,要就是跟人類相似。如果不相似,則就沒有理由做這類實驗;如果相似,則對動物做人類所不堪忍受的實驗是傷天害理的。」
p.217
因此,我們不時會在倫理學的討論中,看到類似此種可能令人感到不悅的推論:「使用沒有知覺的嬰兒做實驗當然比讓老鼠受盡折磨來得好。」雖然可以想像的是,用前者進行研究無疑將冒犯多數人的道德直覺,但道德哲學中的這類探問,就是迫使人們去面對此一事實: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不容挑戰的價值,許多時候並非真的那麼理直氣壯,而是我們自身偏見或歧視運作的結果罷了。這類思想實驗沒有標準答案,卻要求更開放的心靈去接納那些乍看之下讓我們不舒服的選項,承認就道德價值的判準而言,它們確實具備成立的條件。
p.252
吉歐凡比‧阿洛伊就如此批評黃永砅的《世界劇場》:
如果藝術之美一部分來自於它有獨特的能力可以用多層次的、有創造力的、原創的方式捕捉許多系統之間的複雜關係,那麼黃永砅的《世界劇場》無疑的既不尊重其中涉及的動物生命,在傳遞複雜的概念上也顯得相對貧乏,而藝術家原本是大可以選擇其他更成熟更有想像力的做法來傳遞這些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