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

作者:大衛‧愛德蒙茲

Isbn:978-986-94362-0-5

出版:漫遊者文化

 

---

 

內容簡介:

 

  一輛失速列車迎面而來  看就要撞上軌道上來不及逃離的五個人

  你站在天橋上目睹一切  旁邊站了一個胖子

  把他推下去就能擋下列車  拯救五條無辜性命

  一或五  你該如何選擇?

 

  為了多數人而犧牲少數人,真的是對的嗎?

  邱吉爾為了拯救倫敦市中心,誘導德軍繼續投彈到勞工階級住的郊區;

  遭遇海難的船長殺了船上服務生,四個人生啖血肉只求存活;

  為了拯救被綁架的孩子,警官不惜刑求嫌犯逼問下落⋯⋯

  善惡該如何界定?道德究竟是要聽由理性指導還是遵循感性直覺?

 

  同婚合法、勞工權益、性別平等、分配正義

  深入討論議題不能光靠直覺  學習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挑戰你的道德直覺  打破你對是非善惡的固有印象

  暢銷哲普作家愛德蒙茲  以簡單易懂的方式

  帶領我們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大腦科學的不同進路

  抽絲剝繭  進入史上著名十大思想實驗中的電車難題

 

 

比起「你該殺死那個胖子嗎?」這個書名,我更覺得「電車學的前世今生」更符合書籍的內容(不過如果這樣命名銷量大概會比低更低……)

作者討論電車學居然一路討論到提出電車學的哲學家,菲莉帕‧芙特,包含她的生平軼事和終局時提及相關人物的命運。如此細膩,如此非一般哲學書的書寫方式,實在讓我有種「作者你其實是電車學的骨灰粉吧」的感覺XDDDD

 

對自己喜愛的東西,細細理性分析、援引各方觀點的寫成一本書,莫非就是哲學家的愛情表達方式嗎?是吧,是吧XDDDD

 

 

By胡亂下結論的D*

 

---

 

p.48

 

  芙特回憶道:

 

  有個人剛剛意識到他即將脫口而出的話雖然很迫切,但是顯然很荒謬,於是很努力……想說點什麼別的比較合理的話。維根斯坦打斷了他。「等一等,」維根斯坦說,「說你真的想說的話。要坦白直率,然後我們才能繼續下去。」他的建議,就是在哲學研究中不應該多做修飾,或是把那些坦白直率到有點荒謬甚至令人困擾的想法整理得太乾淨,反而應該好好地思索這些想法,好好想個一天、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這個建議似乎對我們助益良多。

 

p.96

 

  拒絕接受為了多數人的好處就自動犧牲一個人的權益,有這樣的道德存在……才能確保每一個體都擁有某種道德空間,一個其他人不准侵犯的空間。原則上,一個人不應該希望有什麼不幸、嚴重的不幸災難,發生在另外一個人身上,即使是為了避免更多人遭遇同樣的損失;這樣一個原則背後的理由,並非晦澀難懂。如此一來,似乎就定義了人類之間的某種團結,彷彿在某種程度上,就不會有人站出來對抗他的同胞。

 

 

p.172

 

  羅爾斯在《正義論》書中使用了一個詞,跟胖子的命運息息相關:「反思均衡」(Reflective Equilibrium)。道德理論無法用檢驗分子理論的方式來驗證;我們可以用顯微鏡來檢驗分子理論,但如果要檢驗道德理論,就必須訴諸心靈的內在資源。

  簡略地說,當我們在特定案例中的一般性原則與個人判斷保持一致和諧時,就處於一種反思均衡。比方說,我們一開始的原則可能是「不應該說謊」,但是假設在某種情況下,如果我們講了實話,會讓很多人的性命危在旦夕呢?或許我們就應該修正原則,稍微稀釋一下:「除非說實話會造成嚴重的傷害,否則不要說謊」,或是諸如此類的陳述。

 

(中略)

 

  羅爾斯說,當我們對原則的普遍信仰以及對個案的個別認知達成一致時,就是處於反思均衡的狀態。

 

p.225

 

  不過,近年來,已經有多如牛毛的研究顯示,我們的道德行為顯然受到許多不理性或是非關理性的因素影響。比方說,在行動電話還沒有變得如此普及之前,有個美國研究顯示,如果受試者從公共電話亭走出來之前,在電話的退幣口發現了一毛錢的話,他們就比較願意幫助路人。這筆小到不能再小的意外之財,雖然只有微不足道的價值,卻對人類行為有巨大的影響。然而,也有另外一個研究證明我們的行為會受到嗅覺的影響。當我們站在麵包店門口,聞著剛出爐的麵包散發出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氣時,就會對其他人比較慷慨。就連我們在填寫問卷的那張書桌是整潔乾淨,還是沾了黏答答的汙漬,都可能影響到我們對道德問題的答案,像是對於罪與罰的意見等。更可怕的是,法官會不會判決讓囚犯假釋,竟然取決於他在多久之前吃了上一餐飯。

 

  儘管我們都想騙自己相信,我們可以根據充足的訊息和理性的反思,自由地做決定,但是愈來愈多的實驗證明:我們在做決定時,理性通常不敵潛意識。顯然,我們的行為比原本設想的還要更傾向「形勢主義」,也就是會受到許多外在環境的影響。而且研究結果也對我們認為人格特質是穩定、一致的想法打了一記耳光。我們總是以為,勇敢的人始終都勇敢,小氣的人永遠都小氣,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也都一直如此。其實不然。這個結果也對政府及教育政策有所影響,或許我們應該更專注於形塑環境,而不是人格。誠如安東尼.阿皮亞所說的:「你希望讓人更樂於助人嗎?結果是,讓一些好的小事在他們身上發生,遠比花費大量精神來改善他們的人格,還要更能夠讓他們樂於助人。」

 

p.235

 

  要採取行動,這樣一來,你的行為準則才可能變成適用於整個世界的法則。

 

──康德

 

p.297-298

 

  無論如何,電車學家和電車恐懼症終究必須認同他們之間有不同的看法。將這個倫理學的研究方法批評得一文不值,等於是徹底拋棄數十位嚴肅的思想家嘔心瀝血寫出來的時幾本書和數以百計的論文。德瑞克‧帕菲特的書《理性與人格》被譽為幾十年來在道德哲學領域中的最重要的著作,雖然這本書本身並不是探討電車學,不過卻以電車學的方法為例,來說明哲學。書中有大量的假設性思想實驗,也在無數換想出來的情境中測試直覺,然後從中導引出行為準則。這還只是這個「學門」中眾多著作的一本而已。如果電車學被引入歧途,那麼以電車情境為論辯基礎的諸多著作也是如此。拒絕整個方法論,就意味著有很多哲學家浪費了他們的時間。(「那也不會是第一次就是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前牛津大學教授輕聲地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