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在世界與我之間
作者:塔納哈希‧科茨
Isbn:978-986-93518-2-9
出版:衛城
---
內容簡介:
直探內心深處……必讀之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
我認爲這本書很可能是今年出版的最重要的一本書。它用一個非常私人化的視角去探討政治問題,反思了政治體制尤其是警察系統的無能和效率低下對黑人的影響──不僅是恐懼,更是絕望,你覺得自己對改變政治現狀完全無能爲力。──美國國家圖書獎基金會執行主席奧根布勞姆(Harold Augenbraum)
兒子,這是你的國家,這是你的世界,這是你的軀體,你必須設法安居其中。
「以這副黑人軀體,我如何活得自由自在?」二○○○年九月,剛成為爸爸的科茨在報上看到大學時期友人瓊斯遭警察開槍射殺,十五年後,他以書信體完成這本書,對兒子薩莫里陳述身為黑人成長過程中的恐懼,比如害怕警察、害怕上街;即便具有黑人血統的歐巴馬已當了八年美國總統,科茨仍說,「切記,我們在美國被奴役的時代比自由長。」過往,黑人被奴役、被隔離,現在則被威脅、被拘禁、被謀殺,受害不成比例。白人至上主義仍舊為代代黑人套上枷鎖。
科茨以犀利、自剖的散文筆觸,描述自己認同的追尋,探究恐懼感的根源,批判民主美國的偽善,指出法律成為執法者以暴力攻擊黑人的正當理由。他認為瓊斯不是被單一警察所殺,而是被國家所殺,被恐懼感奪魂。小時候他父親會以拳頭揍他,因為「他不是挨我揍,就等著挨警察揍」。科茨說,每個黑人小孩有三分之一的腦袋是在煩惱身體受到侵害與暴力。
本書出版後引起廣泛爭議,使科茨屢屢成為種族問題討論的代表人物。《經濟學人》書評稱,「科茨的書信體不僅形式陳舊,而且滿腔憤怒。」然而科茨不是在控訴,而是深刻呈現種族不平等的影響。
他也不販賣絕望,鼓勵兒子要奮鬥下去。《在世界與我之間》既是傑出的回憶錄也是美國民權運動史的批判之作。
以書信體、以身為父親的口吻對兒子描述自己的生命經驗、身為黑人的艱難和枷鎖,他的生命故事和情緒很飽滿,儘管大多數的情緒相當苦悶,卻很扣人心弦。
特別有意思的是,這本書本文後收錄了兩篇觀點不同的導讀,在讀者剛讀完整本作品、被作者的激情與吶喊撼動之時,可以被拉出原有的情境,用截然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美國黑人平權這個議題。從這裡可以感受到編輯的用心。
D*
---
p.20
令人難以面對的是,種種用語,如種族互動、種族鴻溝、種族司法正義、種族貌相判定(profiling)、白人特權、甚至白人至上主義,用意全在模糊一件事﹕種族歧視是一種直鑽內心深處的經驗,能爆腦漿、阻塞呼吸道、撕裂肌肉、摘除器官、折骨斷牙。你萬萬不可不正視。你務必時時謹記,箇中的社會學、歷史、經濟學、圖表、退化曲線,全部排山倒海落在軀體上。
p.22
五分鐘後,我進你房間,不抱你,也不安慰你,因為我認為,安慰你是錯誤的舉動。我不勸你放心,因為我從不相信以後萬事OK。我對你傳達你祖父母曾試著灌輸給我的道理﹕這是你的國家,這是你的世界,這是你的軀體,你必須設法安居其中。我在此告訴你,生活在一個迷失在大夢裡的國家,如何安居於黑人軀殼裡,這是我畢生追尋解答的疑問,而我已經發現,尋答的過程到頭來能自我釋疑。
p.73-74
我開始將百家爭鳴、辯論、混亂視為一種力量,甚至連恐懼感也可包括在內,我在摩爾倫裡,在雜亂的心智裡感覺到的紛擾,我學習去安之若素。紊亂、智識暈眩症、啃噬心靈的苦惱,全非警訊,而是燈塔。
我開始明瞭,我接受教育,目標正是引發一種苦惱感,而我受教的過程不會贏得我專屬的大夢,反而會擊碎所有夢想,會破除所有安慰我心的非洲迷思、美國迷思、各地迷思,最後會讓我看盡人性黑暗面。而這世界何其黑暗啊,即使在我們之間亦然。你必須瞭解這一點。
p.126-127
歷史的事實在於,黑人仍未能單憑黑人的努力解放自我,而史上大概也沒有任何族群能。以非裔美國人所歷經得每一場重大變革而言,我們見到史家寫下我們個人無法控制的事件──並非盡善盡美的事件。我們在北方殖民地獲得解放,不能和革命戰爭灑的熱血撇清關係;南方奴隸得到自由,也不能和南北戰爭的藏骸所撇清關係;黑人掙脫歧視而出,也不能和二次大戰種族大屠殺撇清關係。歷史不全然在我們手中。儘管如此,你被點名出來奮鬥,不是因為打拼能確保你戰勝,而是因為打拼能確保你過著自重安康的生活。
p.138
明瞭自己屈居國家山底的礎石,那種感覺是慘到不得了,重創我們對自己的觀感,重創了人生,摧毀了我們遊走的世界和周遭的世人。努力去理解,這才是我們戰勝這種瘋狂的唯一優勢。
(中略)
對不起,我無法療你的心傷。對不起,我無法救你。但我並不十分難過。我有點認為,正因你脆弱,你才有機會貼近人生真諦,反觀其他人,在追求白化的路上,他們反而和真理絕緣。事實是,他們夢做得再美,他們的生命也並非無可侵犯。當他們也變得真正脆弱時,當警察決定把黑人區戰略擴展至白人區,當武裝社會射殺他們的子女時,當大自然以颶風對付他們的城市時,他們飽受震撼的程度之重,讓我們這些自幼明瞭因果關係的人絕無法體會。我不願你照他們的方式生活。以你生長的族類而言,勁風總對著你臉上直吹,獵犬總緊追你不捨。這一點放諸四海皆準,只是程度不等而已,差別在於,你沒有特權放著這基本事實不去理解。
p.151
那種感覺莫名其妙擴散開來,就像談戀愛的滋味──讓你開心的事物極其渺小,讓你晚上樂得睡不著的事物唯有你能心領神會,你若想向人解釋,獲得的為一回報只有對方禮貌性的傻傻點頭。
p.156
我查看火車時刻表,明瞭到,只要買錯一張票,我就會誤闖維也納或米蘭,或坐到一個我認識的人全沒聽過的阿爾卑斯山村。我當下領悟到,感覺離家好遠,感到恐懼,感受到無從得知的種種可能性,百感交集。懼怕、茫然、歡喜,全揉合成一股亢奮。這種亢奮並非全然陌生,感覺近似在摩爾倫研究中心淹沒我的那陣浪,近似我在西百老匯看人端著葡萄酒杯上街時的那陣迷醉。以前看著巴黎巨門的相片,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在那一刻,我瞭解到,人生路上歷經的變化,有痛苦,有彆扭,有迷惘,全是為我界定人生的事實。我首度明白自己不僅真的活著,真的在研究觀察中,也明白即使當年住在巴爾的摩時,我始終活得好好的。我一直活著。我一直在轉譯。
p.217-220
(胡培菱,書後導讀 當佛格森在燃燒——在深切絕望中不放棄的理性批判)
「希望」正是科茨與歐巴馬之間最大的不同,也就是為什麼科茨的《在世界與我之間》可以解讀成是對奧巴馬「希望論」的批判。科茨相信社會結構的力量,不相信情感政治(politics of emotion);他的筆調訴諸事實而不是安慰,他清楚認為白人至上的邏輯是美國社會的基調與養成,永遠會存在,也永遠將會如此,他在書中鼓勵兒子不用再為此浪費心神,不用再為了要讓白人瞭解黑人價值而神傷,因為這永遠不可能。與奧巴馬所勾勒的一個終究會趨向正義的社會未來相比,科茨的未來顯得相當無望。科茨給他的兒子以及新一代美國黑人的建議不是希望,而是不斷的質問與掙扎。
(中略)
其實科茨很清楚,他從來沒有真正絕望,只是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智的、做得到的希望。奧巴馬所提倡的同理心(empathy)或融合,對科茨來說只是顧左右而言他、粉飾太平的希望。因為身為奴隸後代在貧民區成長的美國黑人,與身為肯亞知識分子之子的奧巴馬不同,他們沒有選擇另一個身分的自由、勇氣甚至想像的能力,在社會長期的制約及養成下,他們,及美國白人,都無法想像跳脫、轉換或看見其他種族身分的可能,談同理心與融合只是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姿態。科茨所要的希望,不是跳脫,而是面對。
「黑人的命也是命」的重要支持者及發言人傑西·威廉斯曾說:「歷史的軌跡並不會逐漸趨向正義,那是人為所致。」正義及希望對科茨來說,同樣不是瑰麗未來中想像的空中樓閣,不是在現實之外與之上的天真企盼,而是在現實中努力與掙扎奮鬥所贏得的那一點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