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書名:就是走路:一次一步,風景朝你迎面而來

作者:厄凌.卡格(Erling Kagge)

譯者:謝佩妏

ISBN:9789865406523

出版:大塊文化

 

___

 

內容簡介:

 

走路就是生活。

發現之旅不是你某天開始做的事,而是你漸漸不再做的事。

我們為什麼走路?從哪裡走來?又要走向哪裡?

《聆聽寂靜》作者最新著作──

徜徉天地,向內探索的微型革命指南

 

  一步接著一步踏上發現之旅,體會探險的喜悅,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我們的祖先靠著雙腳長途跋涉,得到各種新經驗並從中學習、茁壯。然而,儘管走路是一種普遍的活動,每個人的感受卻各有不同。對作者來說,走路引導他提出縈繞心中的疑問:我們為什麼走路?從哪裡走來?又要走向哪裡?藉由這本書,作者邀請我們與他一同探索這些問題。

 

  語言反映了「生命是一段步行」的概念。Journey(旅途)這個英文字,原本指的就是我們一天跋涉的距離。對厄凌‧卡格來說,創意伴隨著走路自然湧現,因為走路激盪思考,腦中自動產生對話。走路也是對抗忙碌的生活、匆忙的步調,以及求快求效率的現代社會的一帖良藥。走路是我們在生活中最激進的選擇。

 

本書特色

 

  ▲厄凌‧卡格是世界上第一位徒步抵達三極(北極、南極、珠穆朗瑪峰)的探險家,也是獨自踏入南極的第一人。

  ▲他身兼作家、出版商、藝術收藏家等諸多身分,可謂文藝復興人的代表。二○一六年出版《聆聽寂靜》。

  ▲《就是走路》把「走路」放進時間軌道與生命經緯之中,標誌了生命的始末,更是開啟個人向內探索的微型革命指南。

 

 

我最近的狀態不太好,身體不舒服+非常非常忙,所以選了一本讓人心平氣和的小書來看,這本書確實也沒有辜負我的期待,讀起來很放鬆。

 

偷偷坦白一下,我是個討厭爬山的人,走路ok(只是走不遠,走超過二十分鐘就會累),但我同樣享受這本書,享受那種緩慢和呼吸。

而且這本書和一般的正念書or情緒管理書不太一樣,不會和你談情緒或者世間成就,而是把作者的所有哲思、生活中的大小事和觀點都融入「走路」這件事,可以看到一些平時你看不到的思考,幫腦子開一小扇天窗。

 

 

D*

 

___

 

P.19

 

  觀察孩子學走路,你會覺得探索、進而掌握未知,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一步一步去探查並克服未知,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發現之旅不是你某天開始做的事,而是你漸漸不再做的事。

 

P.21

 

人類的語言反映了「生命就是一段漫長的步行」這個概念。梵語源於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過去式以gata來表示,意思是「我們已經走過」;未來式anāgata則是「我們尚未走過」。挪威文的gatt跟梵語的gata有語言學上的關聯,意思是「走過」。梵語中表達「現在」的字彙是pratyutpanna,即「直接在我們面前」,其中自然有它的道理。

 

P.32

 

  然而,如果你花一整天的時間步行在同樣的路線,而不是只花半小時開車經過呢?把呼吸放緩,仔細傾聽,感覺腳下的土地,辛苦跋涉--這樣的一天就會變得全然不同。山會一點一點朝著你迎面而來,周圍的一景一物也會放大。熟悉周圍的景物需要時間,就像交朋友。前方的高山,會隨著你一步一步接近而改變樣貌,等到你抵達時,就會像你熟悉的好朋友。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肩膀、腹部和雙腿,都在對山說話,山也一路回應著你。時間隨之拉長,超越了小時和分鐘。

 

P.43

 

  瑞士作家羅伯‧瓦爾澤在《漫步》這本散文集中,寫下自己多麼希望從一地移動到另外一地而不感到瘋狂。他寫道:「我永遠也無法理解,匆匆經過這個美麗地球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物,怎能感到喜悅。那就彷彿一個人發了瘋,因為害怕隨之而來的絕望,不得不加快速度。」

 

P.92

 

  蘇格拉底也想過類似的問題:「當你連要找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要如何找起?」這個提問又稱「美諾的難題」,得名於詭辯家美諾(Menon),哲學家們已經思考了二千四百年。1942年,法國現象派哲學家梅洛龐蒂(M.Merleau-Ponty)為美諾的問題提出一個我認為很好的答案。走很多路的人,都會對這個答案產生共鳴,那就是:用全部的你去思考。

 

  梅洛龐蒂的出發點是,假設身體不只是一堆骨頭血肉組成的原子,我們有感知力,會用腿、腳趾、手臂、腸胃、胸腔、肩膀形成記憶和印象,不只是靠腦袋和靈魂,正如蘇格拉底強調的一般。梅洛龐蒂瞭解到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從開始研究就知道的一件事:你跟我,都可以用全部的自己和周圍的一切不斷地對話。「沒有靈魂這種東西,人存在這個世界上, 也唯有在這個世界上,才能瞭解自己。」當我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理解我們的經驗時,我們其實是在使用早已儲存在體內的資訊。

 

  如果有隻鳥在樹梢上鳴唱,我無法把我聽見的聲音和我腦中想像的小鳥, 與長居在我體內的其它經驗切割。因此,即使是同一隻鳥,你所聽見的鳥聲和我所聽見的鳥聲並不相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累積的經驗,比起鳥聲,更重要的或許是你至今累積的經驗。

 

P.106

 

  我們太容易屈服於心中的煩惱,以為其他事情都比較急迫。

 

P.111

 

  從遠處看,世界可能看來大同小異,但你腦中的地圖不再跟實際的地形吻合。

  決策者跟被決策影響的人離得愈遠,這些決策對決策影響到的人就愈無關痛癢。

 

P.159

 

  大乘佛教中,我們第一個喊得出名字的哲學家是龍樹。他相信時間或「三世」是假的,並不存在。已經過去的就過去了,還沒過去的則尚未開始。而我們正在走路的這一刻,構成了已經過去和尚未過去之間的無限小空間,所以現在也不存在。龍樹也用走路來比喻時間。過去的過去了,並不存在;未來還沒開始,所以也不存在。而當下,只是兩者之間的邊界,本身沒有範圍,因此也不存在。一切都只是我們自身的解釋,以便我們掌控自己的思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