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故事‧解構‧再建構:麥克‧懷特敘事治療精選集

作者: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

譯者:徐曉珮

ISBN:9789863571162

出版:心靈工坊

 

___

 

內容簡介:

 

  「敘事」為心理治療掀起的嶄新風潮方興未艾,敘事治療最重要的奠基者,麥克‧懷特,更是眾所仰望的焦點人物。他過世後,長年的工作夥伴雪莉‧懷特(Cheryl White)邀請世界各地的敘事治療師推薦心目中麥克‧懷特最具啟發性的文章,從中悉心挑選、編輯,集結成本書。

  

  本書收錄的八篇論文與訪談稿,既全面又細膩地呈現了麥克‧懷特的思想精神與實務方法。全書從「解構與治療」談起,一路討論了他對心理健康、身分認同、悲傷輔導、兒童保護、倫理與靈性的顛覆性看法。懷特並透過一篇篇實務案例,示範治療師在敘事治療的典範下,如何在面對思覺失調、精神官能,以及遭逢家暴、創傷、失落的個案時,能有不同於主流心理治療的有效做法。

 

  全書洋溢著懷特對人的好奇之心與悲憫之情,如他引詩人馬盧夫(David Maloud)所述:「要找到描述的字句,讓通常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述說的事物發出獨特的光芒」,這般情懷與洞見不只為心理治療工作者帶來啟發,也鼓動著所有讀者探索內心本具的生活智慧,重新講述自己的故事,實踐更積極的人生。

 

 

我是因為「Re-membering」(重組會員)這個關鍵字找到這本書,如果單就這個動機來看,其實這個概念談得不多,感覺有點寂寞。這本書比較多的是「一個心理治療師和其他同業分享自己作法」的部分,看作者的分享非常舒服,感覺得出來他一直嘗試在拓寬人類生活的可能,同時也警醒於心理治療師自身擁有的權力。

特別喜歡作者引用馬盧夫的那段文字(我底下有抄),在一個又一個傷口間,對內在不放棄的追尋,讓心閃閃發光。

 

 

D*

 

___

 

p.66

 

  傅柯想從微型層次及社會圓周的角度來解析權力的運作:臨床、監獄、家庭等等。他認為,權力的運作是在這些基層地點發展完備,所以權力才會擁有全面性的效果。他也主張,權力的運作在這些基層地點最為明顯可見。

  因此對傅柯來說,現代的權力系統是偏離中心、「從下往上」,而不是集中地從上往下。於是他主張,如果要轉變社會的權力關係,就必須從基層的權力運作--也就是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社會運作--來著手。

 

p.67

 

  權力的技術,會決定個人的行為,運用某種支配手段讓他們臣服,將主體變成客體。(傅柯,1988,18頁)

 

p.93

 

  嗯,基本上,其實不太可能去排斥標籤。語言的使用就是在命名,所以我們一定都會使用到各種不同的標籤。然而,最重要的是,什麼才是與命名相關的論述的本質是什麼。認真去思考論述本質,就會讓我們對命名這件事提出疑問。在一個特定的過程中,哪方面的知識排序優先,哪方面的知識相對不重要或者無用?誰有資格發聲與命名,在怎樣的情況下他們可以這樣做?有哪些相關的權力方式與技巧,和命名與診斷的動作相連結?而這些方式與技巧對人們生活的真正影響又是怎樣?我想在這裡強調的是,重點在於論述本身,這才是最主要的考量。

  當然,某種論述使用的標籤,只要拿到另一種論述中就會產生另一種用法。大多是邊緣化的團體會進行這樣的舉動。這些標籤被放到另一種論述情境中,常常就會變成值得驕傲的事,代表某種生活型態的選擇,以及存在與思考方式的知識。這種作法能夠讓標籤脫離操控著邊緣化團體成員的主流論述。

 

p.123

 

  我們許多人都能比別人有辦法去符合健康與正常定義的標準,大致上都能成功地壓抑自己,以符合所謂的「真實」狀態,並藉此複製文化中讚揚的「個體性」,雖然我們內心都知道,自己並沒有與呈現在這個世界的外在樣貌那麼符合。

 

p.160

 

  人際關係組成的生活,需要「群組」的隱喻在其中運作,帶來所謂「俱樂部的生活」(a club of live)。這個隱喻提供了我們各種選擇,探索俱樂部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俱樂部生活如何透過成員來組成,群組成員如何按照位階或狀態來排列高低。同時,這個隱喻在「重組會員」(Re-membering)的敘事治療方法中,也產生幾種獨特的可能運作方式,建構出一種「特別的記憶」。

 

(中略)

 

  重組會員和群組隱喻的說明,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打造俱樂部生活的成員結構。這樣的運作讓人有機會對於自己俱樂部生活中特定成員的狀態,握有更大的自主權。重組會員的運作,可以對於生活成員的位置進行調整,維持不動或往上提升,取消或給予特權,以及降級或升等。我們可以建立並授予各種不同的榮譽位階,包含一輩子的長久關係。

 

p.197

 

痛苦其實是聲明

 

  人生中曾經的創傷在心理層面上所造成的持續痛苦,被用來聲明受到創傷經驗而被破壞的寶物究竟有多麼重要。其中包含了人們對於以下事物的理解:

 

a.人生所珍視的目標

b.和接納、正義與公平相關的價值與信念

c.珍視的志向、希望與夢想

d.這個世界事物運行的道德觀

e.關於生活方式的重要保證、誓言與承諾等

 

  如果心理上的痛苦可以看成在證明這些目標、價值、信念、志向、希望、夢想、道德觀與承諾,那麼所經歷的痛苦強度就可以看成人們對這些意圖狀態的珍視程度。在治療對話的情境中,這些意圖狀態的理解可以受到確認、再次復甦,並讓他人完全明白。同樣也是透過這些對話,讓來訪者有機會經驗一定範圍的正面身分認同與結論,而不是因為遭受到創傷,結果去認同各種負面「事實」的身分。

 

p.280

 

霍特:除了自我反思與要求來訪者反思,還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對自己造成的影響保持倫理上的警覺性呢?

 

懷特:我認為是透過正式去面對這個事實,承諾就是有權力失衡的現象。所謂的正式面對,不是說這種現象值得高興,也不是說承認這個事實就代表為了治療師行使權力而辯護。所謂的正式面對,更不是說在權力與壓制的運行基礎上,不同的治療互動情境下,不會發生這樣的差異。我主張的是,正式面對能夠讓我們擁有機會,採取行動來揭露並撫平這種失衡的有毒影響。我主張的是,正式面對能夠鼓勵我們探索各種可能,讓我們去挑戰治療互動的過程,拆解支持這種權力關係的結構。

 

p.282

 

  就是因為不知道最後結果會怎樣,事前不會知道自己最後怎麼想,也不知道最後會產生什麼新的可能性,可以在這個世界上採取怎樣的行動,所以我們才會感到愉快或喜悅。對我來說,猜測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過程最後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其實是去模糊和關閉其他可能的選項。為什麼要去模糊其他可能的選項呢?

 

p.294

 

  馬盧夫討論到詩的表達:

 

  詩的表達,不是永遠都使用最質樸的話語,因為不可能永遠如此。但用字一定最為精準,不然深刻的感受就可能無法記錄下來:所有可以重複的獨特事件,日常存在的小小儀式,心的活動,事物中熟悉但無法言述的宏偉和恐懼所給予的邀請,這就是我們另一面的歷史,用一種安靜的方式,在事情的吵雜和碎念底下,繼續往前走,是地球上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發生的主要部分,而且是從最初的那一刻開始。要找到字句來描述,讓通常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述說的事物發出獨特的光芒:一旦發生了,就會吸引住我們所有人,因為立刻從我們每個人的中心表達出來,形塑出我們也曾經歷過、但一直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事,不過只要表達出來了,我們馬上就會辨認出這也是自己的經驗。

 

p.312

 

  不需要讓陷入危機的個案回復到「夠好」的標準,而可以把這個危機當作是「通過的儀式」,這樣問題就會呈現另一種不同的結構,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進步的運動也會朝著另一個不同的方向發展。將危機分別置於隔離的階段、過渡或中間的階段,以及重新整合的階段,我們就能判斷:

a.危機是想告訴我們那些事情不可能實現

b.危機給了哪些暗示,讓我們知道可以獲得新的狀態與角色

c.新的角色與狀態在怎樣的情況下可能會實現的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