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這不是沒關係:20則性暴力受害者的圖像故事

作者/繪者:瑪麗亞.斯托安(Maria Stoian 

譯者:陳信宏

ISBN9786263050150

出版:親子天下

 

___

 

內容簡介:

 

即使讀來令人衝擊,卻是許多人曾經或正在經歷的傷痛。

正視這些暴力,才能避免下一次傷害。

獻給每一個在日常中感受到「不對勁」的你我。

 

我們總是提醒親愛之人要保護自己,

然而拒絕性暴力必須從改變整體環境做起。

真正尊重性自主,創造友善的社會環境,才能聽見呼救、避免傷害。

也才能讓受傷的人,知道支持的力量一直都在。

 

  這本圖像小說敘述了20則真實性暴力受害者的故事,有些來自線上匿名投稿,有些是由作者訪談紀錄。每則故事的主角年齡、性別、所處情境都各不相同;施暴者可能是熟人、陌生人、或親密關係中的人,環境也許是私人空間或公共場合,其中不乏在現代社會中,認為「沒關係」的事件──然而,不論是言語騷擾、身體上的侵犯,在在都表現出對一個人的暴力。書中表達的這些心碎與害怕都同樣沉痛,同時揭露現實中的性暴力與其傷害就是這樣的,各式各樣,無處不在。

 

  每則故事雖僅有短短幾頁篇幅,透過各章獨有的圖像設計與文字風格,仍強而有力的傳達出受害者的傷痛以及這些暴力行為的衝擊。全書情感分量雖重,卻又溫柔的讓讀者從這樣的閱讀感受中,聽見每位受害者獨立且勇敢的發聲。提醒我們提供支持與討論這些議題時,避免自己先預設立場、忽略對他人的尊重而造成更多傷害。

 

  書末附錄提供幾種友善方式,讓讀者知道如何從聆聽做起支持受害者、觀察周遭,以及阻止性暴力發生。希望藉由這本書,讓我們越來越能真正從觀念上善待他人。唯有讓環境真正友善,才能避免「不對勁」變成傷害,真正讓性暴力消失。

 

 

這是一本圖文書,描述20則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經歷。可以用來和孩童、青少年做討論和學習。但必須提醒,如果曾有過創傷經驗,這本書的內容有可能引起創傷經驗的回憶、引起極度不適。建議在感覺安全、自在的環境閱讀,如果你現在的狀態不是很好,那就先不要讀,我們可以慢慢來。

 

因為是圖文書加上內容,我就不抄本文了。但抄了後記的友善方式,讓我們一起保護自己,幫助別人。

 

 

D*

 

___

 

p.94-97

 

作者後記

 

  本書裡的故事大多數都是在線上匿名提出,有些以訪談的方式取得。整個過程涉及持續不斷的討論與經驗分享,隨時都會有人驚呼:「嘿,我也遇過那樣的事情。」這樣的過程一方面令人難過(因為這種故事竟然如此常見),同時卻也帶來這樣的希望:藉著分享,我們能夠幫助這類遭遇的倖存者處理他們的經驗,並且造就一個不再容忍性暴力的社會。

 

*

 

傾聽

 

傾聽受害倖存者述說他們的感受。這種經歷經常很難開口討論,所以要有耐心,而且要體貼、專心傾聽。不要以輕蔑的態度看待他們的經驗。受害倖存者的故事都太常沒有受到聆聽,也不被他人相信,而這種情形會導致他們不願開口。我們可以讓受害倖存者安心談論自己的經驗,不管是為了尋求撫慰還是正義,而這點可以從奉上一對聆聽的耳朵開始做起。

 

 

支持

 

你可以用任何適合對方的方式向受害倖存者提供支持。你們可以談論這種議題,或者對方也有可能還沒準備好。對於任何可能引發對方痛苦回憶的話題,都要細膩處理。這一點不論這個人是跟你有關係的人,還是一般大眾,都一樣適用,在網路上提供支持尤其如此。請詢問對方你可以幫什麼忙。

 

 

觀察

 

對於周遭發生令人不舒服或是可能會有危險的情形,都要提高警覺,例如一對伴侶當中有一方因為吃醋太嚴重而限制另一方與外界接觸,或是一名陌生人向一個明顯不想理會他的年輕女子攀談。只要有人不把別人明示、暗示的拒絕當一回事,我們就有需要留意他們的互動狀況。

 

 

阻止

 

一旦發現有必要,就趕緊出面干預。我們如果在別人受到傷害的時候保持沉默,就等於是告訴施暴者說他們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這點當然適用於危險的狀況,但也適用於小事情上。施暴者通常是受害者認識的人,或者,也有可能雙方都是你的朋友。如果有個朋友說了性別歧視的話,或是開了關於性侵或性騷擾的玩笑,要立刻打斷對方,並與對方進行討論。

 

 

尋求幫助

 

身為受害倖存者,你絕對有資格找回內心的平靜。別害怕允許自己尋求支持──你一定找得到適合自己的支持網絡。求助熱線(例如:113保護專線)與各地區的性侵害防治中心都有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他們明白你當下所經歷的感受。就算你還沒準備好要談論自己的遭遇,也還是有人能夠為你提供支持,例如你的好友、諮商師,或是你還不認識的朋友,他們會以最適合你的方式陪伴著你。

 

 

p.98

 

現實裡不得傾吐的倖存,在此書得著安放

吳曉樂

 

  遭遇性暴力的人,相對其他形式的暴力,有一特殊性:受害者面臨到訴說的壓力,發言,或將遭致二次傷害;然而隱忍,竟也不擔保往後無恙,有太多心理學分析顯示,擁有祕密本身就足以侵蝕人心。《這不是沒關係》在兩難之中,另闢溫柔蹊徑,二十個來自匿名投稿與訪談而成的遭遇,經過作者轉化,以圖像小說的形式再現。角色的背景模糊,沒有名字,作者斯托安仔細描繪的是性暴力反覆發生的形式,她謹慎地選擇了腔調與第一人稱,一個個現實裡隱形的「他」或「她」,在這本書裡成了不容忽略的「我」。讀者後知後覺,書是樹洞,在現實裡不得傾吐的「倖存」,在此處得著安放。

 

  隨著數字疊加,你也許會訝異這些情境都很尋常,有人搭上公車,有人赴了一場約會,有人談戀愛,有人坐在朋友的床上喝蘇打水,有人前往時代廣場,然後……性的傷害降臨了。其中也有男性被侵犯的故事。這些真實必然讓你感到極不舒適,你或許意識到兩件事,一是性暴力如此頻仍,隨時、隨地都會出現,有時來自信任的親密對象,根本無從設防;二是有些故事,溢出了你想像中的範圍。原來有時性暴力的過程相當幽微,表面上平靜無波,沒有激烈的衝突與戲劇化的崩潰,受害者也看似鎮定,若不是斯托安帶領我們深潛受害者內心,我們無從得知,海底深處有熔岩與熱漿滾動,傷害並沒有隨著歲月流逝而終止,而是轉換成後遺症持續困擾著情緒。有些受害者當年才七歲,九歲,十二歲……你能推敲出他們背負著這些晦暗記憶的日子多麼漫長。

 

  我也觀察到作者對加害者臉孔的呈現,他們行惡時,並非如我們所料想的滿臉猙獰,而是輕盈愉快,甚至微笑,像在暗示這沒什麼,大驚小怪未免可悲。我得很誠實地說,這些心態,我們沒理由感到陌生。在臺灣社會中,受害者的痛楚也時常被「刻意」錯讀,感情中的性暴力是「雙方起了一點小誤會」,職場上的騷擾則為「社交上的觀念落差」,這些論述,正當化加害者的行為,也混淆責任歸屬,讓受害者成了共犯,誰叫你喝醉了,或你沒有抵抗,或你深夜逗留在對方房間等等。

 

  我們有義務為這些充滿毒性的說詞設定期限,因沒有人忍見書中那些孤獨、無助與羞恥的元素有朝一日找上我們親愛之人。我盼望這本書作為「知情甚好」的護身符,你讀,也找你關心的對象一起讀。一同討論這二十個不同的情境,分享每一個對話在你們心中喚起的聯想。辨識出這些暴力的巧妙易容,我們才能遏止它的遂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