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六讀書日:女性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書名:女性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

作者:朱莉安娜.弗里澤(Juliane Frisse) 

譯者:趙崇任

ISBN9789579314756

出版:平安文化 

 

___

 

內容簡介:

 

  無論「性別」為何,

  每個人都有免於被歧視的自由!

 

  女性主義?現在還有人需要它嗎?不是早已經人人平等了嗎?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打開電視,女性的身材仍是被品頭論足的焦點;職場上,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司空見慣;家庭裡,家務和育兒仍被視為女性的「天職」……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女性的地位卻依然停滯在昨日。

 

  「女性主義」作為一個概念,試圖透過釐清性別規範,實現性別平等與消彌性別歧視。隨著#MeToo風潮席捲全球,也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思考性別議題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了解「女性主義」是什麼嗎?女性主義又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響?

 

  本書由德國知名新聞主編執筆,從女性主義運動的發展歷史開始,深入淺出地探討當代社會的女性形象、審美標準、兩性關係、性暴力問題以及工作和家庭中的女性角色,乃至偽裝成女性主義的歧視和反女性主義,並提出具體的建議,教我們如何向典型的偏見反擊。

 

  女性主義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信念;它不只關乎女性,而是與我們所有人息息相關。「性別」可以影響我們如何做為一個「人」,想要打破「性別歧視」的不公不義,只有靠我們自己為平等挺身而出,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

 

 

這本書定位為基礎讀物,內容確實也淺顯易懂,但我還是有常看常新的感覺。畢竟仍待在父權體制的社會裡,常常會被各種媒體、話語、環境影響,遇到很多事情時會卡在「我覺得怪怪的但不知道怎麼去反駁」的情境,這時這本書就很實用了,直接了當地釐清很多觀念。

 

唯一覺得怪怪的地方是p198的「跨性別」詞條是不是翻譯錯了啊?感覺不是跨性別而是雙性人(Intersex)吧?

 

 

D*

 

___

 

p.6

苗博雅:推薦序-女性主義的敲門磚

 

  從行文架構可以看出作者有意識地定位本書為入門讀物。但作者並沒有因此放棄女性主義的批判性。例如,對於近年捲起一陣《Lean In》炫風的職涯女性主義,作者明確地表達了質疑。雖然不見得人人都贊同她的看法,但這樣的風格,充分展現女性主義甘冒大不韙的本色。定位為入門讀物卻也不怕引起爭議,在基礎與基進之間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是女性主義讀物中難得的類型。

  本書當然不是完美無瑕。最顯而易見的缺點,就是為了提升易讀性,犧牲了理論的純粹性。從第一波女性主義至今,女性主義的流派已經發展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流派的女性主義之間,唯一的共通點似乎只有「承認性別不平等問題存在,並且致力於提出解方」,歧異點甚至多過共通點。基進女性主義批判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沒有正視父權的根本問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指責基進女性主義嚇跑了所有潛在的支持者……各流派之間的論辯,甚至構成女性主義最引人入勝的理論精髓。

  而在本書的各章節之間,作者採用的觀點雖然都可稱為女性主義,但實際上經常跳動在不同流派的理論之間。時而自由主義、時而基進、時而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這樣的寫法,好處是避免了各流派的弱點,可以針對個別議題展現女性主義最具說服力的答案。但壞處就是在理論與理論之間,深層的、隱而未顯的矛盾,就躲藏在字裡行間,未能呈現給讀者。理論純度不夠純粹,這也是本書最容易被批判的弱點。

 

p.28

 

  關於性別歧視,可以談的有非常多,例如它也會偽裝成一個紳士舉動,這在學術上又被稱作善意型性別歧視:一名男性幫一名女性在電腦上安裝了某個程式,之後附上了一張便條,上頭寫了「別碰,妳們女人不懂」。這當然涉及了性別歧視,而隱藏訊息為:女性不會使用科技產品。除此之外,善意型性別歧視也常出現在頒獎臺上,如有人會說,自己的女性另一半對於孩子的照顧非常用心,且非常體貼,因此會好好善待她。然而,這些字句正反映出了認為女性軟弱的典型偏見。這些包裝成善意的性別歧視並不容易察覺,畢竟對方所提出的協助確實可能是出於善意。

  除此之外,性別歧視也常被包裝成玩笑,例如:「孤島上不可或缺的是什麼?答案是廚師跟女人。」之後的哄堂大笑則更加深了對於性別的歧視。若提出告誡,對方便會說只是好玩,為了博君一笑罷了。然而,這種玩笑是最該被譴責的,因為要出言斥責並不容易,畢竟沒有人想被看作是沒有幽默感的人。如此一來,即使認為這種笑話一點也不好笑,多數人也只能隨之起舞。

 

p.35

 

在當今的歐洲與美國,女性主義的發展史被分成了多個階段,並以「波」為單位,從先前的三波,到近年出現的第四波。每一波運動都反映了特定時期的代表性辯論主題與思維觀點,但當然,同時期人們的想法不會完全相同,且每一波之間的女性主義運動也是持續的。

第一波女性主義運動(約自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至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所爭取的是法律上的性別平等,尤其是選舉權、被選舉權、有薪工作權及與之緊密相關的平等受教權。

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自一九六○年代至一九八○年代)關注的是自主權,並涉及了生活、身體與性,期間最被廣泛討論的議題之一是墮胎權。

第三波女性主義運動(自一九九○年代至二○○○年代)標榜的是多樣性,以及對於平等尚未實現的認識。此時期的女性主義者批評了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以及電影、影集、電玩遊戲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代表形象是美國的龐克「暴女」運動。

第四波的當代女性主義運動多活躍於網路上,例如#MeToo#Aufschrei運動,但街頭仍可見其蹤影,例如蕩婦遊行與女性大遊行;兩個主要的討論範疇為性別歧視與性暴力。

 

 

p.74

 

抱怨他人身體的人,就是非女性主義者,除非對方的身體重壓在你身上。

 

──瑪格麗特‧史托夫考斯基

 

p.106

 

  可以性感,但別像個狐狸精!《Bravo》雜誌透過這個矛盾的訊息呈現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厭女概念──蕩婦羞辱。在這個概念下,享受性愛的女性會受到抨擊,甚至有人認為,她們不該從事性行為。即使不涉及性愛,一名女性若穿著清涼或緊身的服飾,抑或過度化妝(標準從何而來?),仍會被貼上「不檢點」的標籤。

 

(中略)

 

  蕩婦羞辱還突顯了我們社會的雙重道德標準,因為性經驗豐富的男性並不會受到社會批評,他們會被稱為「玩咖」,而老派的說法是「花花公子」。

 

p.114

 

  浪漫這個概念其實是近代社會才有的。

  婚姻原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經濟共同體,以及日漸受父權支配的結構。直到今天,已婚者仍享有特定的經濟權利與義務。

 

(中略)

 

  愛情是婚姻基礎的想法直到十九世紀才出現,在那之前,婚姻都是受親人安排,且建立在經濟協議上。透過婚禮儀式,一名女性便成為了另一名男性在性事上的財產(很少人會反過來解讀),而這也是人們之所以在意新娘是否是觸女的最大原因,因為在當時的婚姻關係中,女性並不是與男性對等的配偶,而是對方的所有物。

 

p.117

 

  「好才是好」的原則並無法避免所有的性騷擾與侵害,因為它們並不總是因誤會而起。有的時候,加害者甚至是蓄意地侵犯他人的底線,或意在展現自己的權威。儘管如此,「好才是好」才有益處:它協助人們舉止得宜,並為看待性侵害提供了新的角度。

  傑克琳‧傅利曼曾說過:「我們不該問被害者,有沒有表達自己的不願意,而是該問加害者,有沒有徵得對方的同意。」

 

p.188

 

「女性主義的宗旨是,使所有人免於歧視,無論性別為何。」

 

「紙上平等是沒有用的。若女性還會為性暴力擔心受怕、還會在職場遭遇玻璃天花板,還難以在社會或政壇取得重要地位、還領較少的薪資、還被不切實際的審美標準苛求,女性主義就還有存在的必要。」

 

p.193

 

身體自愛運動

  每個人的身體都值得被愛──這是身體自愛運動的宗旨,它反對一切針對身體「好看」、「不好看」與「美」、「醜」的評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