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讀書日:不尋常的邊界地圖集:全球有趣的邊界、領土和地理

書名:不尋常的邊界地圖集:全球有趣的邊界、領土和地理奇觀

The Atlas of Unusual Borders: Discover Intriguing Boundaries, Territories and Geographical Curiosities

作者:佐蘭.尼科利奇 Zoran Nikolić

譯者:林資香

ISBN9789869907231

出版:春山

 

___

 

內容簡介:

 

  #全世界最有趣的、最殘酷的、人為算計的、自然力量的、心理隔絕形成的不可思議邊界地圖集

  #奇異的地域趣味,透過一幅幅精緻地圖與曲折線條,展現世界各地邊界百態,以及不同的領土治理形式

  #細數邊界背後複雜的政治、歷史、社會、文化與自然因素

 

  ◎義大利的坎波內(Campione d’Italia)必須經過瑞士十五公里才能到達最近的義大利領土!

  ◎當一棟房子被邊界穿越時怎麼辦?甚至是一張在旅館裡面的床,竟被邊界穿越了?(荷蘭vs.比利時、法國vs.瑞士)

  ◎河流中有分屬兩個不同國家的個別島嶼,但泥沙堆積卻讓兩個島連起來了!該歸誰管呢?(阿根廷vs.烏拉圭)

  ◎撒哈拉沙漠中有一道二七○○公里的沙石建築?

  ◎世界上竟存在著「未被定義的國家」?

 

  世界並不總是如我們認為的那樣。本書作者將全世界最古怪、最有趣、最不可思議、最不尋常、最不合邏輯的各種邊界現象,透過精要趣味的文字與簡潔清晰的地圖,一一解謎。各種內飛地、外飛地、分裂的、不存在的城市和島嶼……,將使你重新思考「邊界」的意義,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大多數人認為一個國家的邊界是明確定義的,然而,卻有想像不到的例外,而每個例外都有它奇特且複雜的原因。

 

  荷蘭南方的一座小城鎮巴勒(Baarle)鄰近比利時邊界,雙方的邊界在某些街道數次交會,有趣的是,當邊界穿越一棟房子時,這棟房子的「國籍」會根據前門面對著誰的領土來決定,有時在門牌號碼旁,還會插上一支旗幟。法國與瑞士邊界上的小村莊拉居赫(La Cure),最知名的建築就是阿赫貝茲旅館,法瑞邊界將其中的好幾間房間一分為二,使得這個旅館成了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二次大戰期間,德國士兵可以駐留在旅館屬於法國(被占領)的一側,但被嚴禁跨越到屬於瑞士的另一側,因此,當德國士兵在法國這一邊的餐廳用餐之際,法國抵抗運動的成員可能正在瑞士那一邊的房間留宿備戰!

 

  當一個國家分裂或瓦解了,邊界劃分可能成為戰爭源頭,甚至釀成歷史悲劇。例如,蘇聯解體與眾多中亞共和國宣布獨立後,因民族複雜與政策錯誤(人口遷移與劃界問題)導致許多內飛地與領土紛爭,血腥戰事難以平息。而在民族文化多元的巴爾幹半島上,征戰始終頻繁,戰地百姓為了求生,越過邊界逃往歐盟鄰國,這些非法移民與難民,常導致鄰近國家陷入應管控邊界或提供人道保護的兩難。

 

  此外,有兩個非常獨特的「自治」區分別存在俄羅斯以及希臘。俄羅斯唯一自治州──猶太自治州(JAO)被預見為猶太復國主義之門戶、如今俄羅斯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是什麼歷史因素使它存在此處?希臘北方亞陀斯山,又稱「聖山」,由二十間修道院共組成神聖社區,依希臘憲法成立聖山修士國,傳統以來女性不得進入。為何「聖山」違反兩性平等的普世原則呢?

 

  地圖上的邊界界線標示出你我的位置,卻也是一種傷疤,因為人類始終致力於使「『我們的』比『他們的』更大」,要更多的利益與資源。這本引人入勝的地圖書,透過奇特的邊界故事,除了讓人巡遊全球,得知背後的歷史典故、政治情勢、民族問題與隱含的人道關懷,更在沉浸地理趣味之餘,重新思考疆界的意義。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題外話,我是在圖書館書架上隨意瀏覽時選中這本,讀了才發現是春山出版,怎麼春山總是那麼對我胃口,都出些有意思的書。

作者爬梳世界上各種神奇的邊界,如果你只看地圖會覺得「喔這國界實在太不合理了吧」但實務上因為文化、歷史、政治、自然、戰爭種種理由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閱讀時會覺得世界好大,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困在原有的視角,要把視野打開些。

 

我曾經和同事聊天時,同事說中國和台灣的情境很獨特,世界上只有我們的處境那麼奇怪,當時我反對他的意見,並用西班牙和加泰隆尼亞做例子。如果這個對話發生在現在,我就可以拿這本書給他,並告訴他世界上稀奇古怪的歷史和邊界多的是(哈哈哈哈哈)

 

 

D*

___

 

p.28

 

  自現代文明開始以來,人類始終汲汲於主張自己的領土,並以邊界來定義它,於是這些邊界把土地分割成所謂「我的」以及「你的」。人們說,你得先取得許可才能去看他的山;他們必須先問過你,才能在你的海灘看日落;湖的這邊是我的,另一邊是你的。

  邊界不總是以可預測的方式「呈現」,也不總是遵循著簡單而筆直的路線、盡可能不經過任何的曲折與彎曲之處。當邊界未能被清楚明確地加以定義時,就可能產生衝突;但或許,人類總想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本能,才是造成衝突的主要原因。多年來,大大小小的衝突導致邊界不斷變動,因為人們一直不放棄努力,始終致力於使「『我們的』比『他們的』更大」的夢想成真。

  世界政治地圖反映出邊界變動的結果,這些界線標示出人類在地表留下的傷疤痕跡,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它們所遵循的路線似乎並不合乎邏輯。

 

p.50

 

  世界上大部分的內飛地,都是由於某些歷史的「遊戲規則」而形成:征服占領、和平協定,以及各種邊界變動。

 

p.106

 

  以國際法來說,共管地(condominium,來自拉丁文的con-dominium,意思是「共同所有權」)意指兩國或多國對於某一特定領土的共同管理與權責。綜觀歷史,共管地的例子不勝枚舉;隨著現代單一民族的獨立國家形成,這種領土大多因併入某個國家而消失了。不過,至今仍有好幾座共管地存在。

 

p.186-187

 

  南非並未在憲法中指定其首都,但明確地規定了普利托利亞(Pretoria)為其行政中心以及總統與政府的所在地(大部分的大使館都位於普利托利亞);開普敦(Cape Town)是立法中心以及議會所在地;布隆泉(Bloemfontein)是司法機構所在地,最高法院就坐落於此。彷彿情況還不夠複雜似的,憲法法庭卻位於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

 

  相反的,有些國家出於種種原因,根本沒有一座官方的首都。舉例來說,法國、葡萄牙以及瑞士,這些國家的憲法並未明定任何城市為首都,儘管所有的政府機構幾乎都理所當然地坐落於巴黎、里斯本以及伯恩(Bern)。有些國家則是太小了,所以沒有首都,包括梵蒂岡(Vatican City)、新加坡和摩納哥,都是城市國家(city-state)。位於太平洋的小國諾魯(Nauru)並沒有正式的首都,雖然島上最大的村落亞倫(Yaren)是其政府的所在地。

 

  某些國家的首都並非政府的所在地,譬如,喬治亞的首都提比里斯(Tbilisi)是總統與最高法院的所在地,但西部的庫臺西(Kutaisi)則是議會與政府的所在地。荷蘭的憲法規定阿姆斯特丹為其首都,儘管政府、議會、最高法院、皇家城堡以及大部分的大使館都坐落於海牙(Hague)。

 

  蘇克瑞(Sucre)始終是玻利維亞(Bolivia)的官方首都,雖然實際上,幾乎所有的政府機構都位於拉巴斯(La Paz);有趣的是,拉巴斯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首都(海拔三千六百四十公尺),而蘇克瑞亦以海拔二千七百五十公尺的高度名列第二。智利的情況也很有趣,這個國土極端細長的國家,首都是智利聖地牙哥(Santiago de Chile),但議會則位於約五十公里以外的海岸城市瓦爾帕萊索(Valparaíso,西班牙意思是「天堂之谷」)。

 

一九八三年,象牙海岸(Côte dIvoireIvory Coast)正式宣布位於中部的城市雅穆索戈(Yamoussoukro)為其首都,但幾乎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大使館仍然位於海岸區的阿必尚(Abidjan),一座擁有近五百萬居民的大都會。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新首都被建蓋在現有首都的範圍之外:南韓近年來將眾多政府部門及行政機構遷移至世宗市(Sejong City);馬來西亞將其政府所在地移至布城(Putrajaya);而緬甸也將首都遷移至仰光(Yangoon)以北約三百二十公里處的奈比多(Naypyidaw)。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家有好幾個首都,不同的組成部門分別位於不同的首都。屬於葡萄牙自治區的亞速爾群島(Azores)情況正是如此,該群島有三個首都,分別皆坐落於「各自」的島嶼上:自治政府位於朋達德加達(Ponta Delgada),議會位於歐塔(Horta),英雄港(Angra do Heroísmo)則是司法中心以及該群島的歷史首都。西班牙的自治區加納利群島(Canary Islands),距西撒哈拉與摩洛哥海岸不遠,有兩座並列的首都:聖克魯茲省(Santa Cruz de Tenerife)與大加納利島帕馬斯(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

 

  兩個波士尼亞政體之一的塞族共和國官方首都為塞拉耶佛(Sarajevo),雖然幾乎所有的治理機構都在巴尼亞盧卡(Banja Luka)。第十州(Canton 10,或稱赫塞哥波士尼亞州〔Herzeg-Bosnia County〕)有三座首都:地方首長的所在地是庫普雷斯(Kupres),立法中心位於托米斯拉夫格勒(Tomislavgrad),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州政府所在地則位於利夫諾(Livno)。

 

屬於英國海外領土的加勒比島嶼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目前其首都的狀況可能是最奇特的一種了。一九九五年的一場火山爆發,摧毀了半個島嶼,包括首都普利茅斯(Plymouth);目前,當地政府的暫時總部位於北方的城鎮布萊茲(Brades),新的首都則被建蓋在小灣(Little Bay)。然而嚴格來說,廢棄的普利茅斯仍然是該國的首都,使其成為唯一一個國家或一座領土其正式首都是一座鬼城。

 

p.203

 

  從其時至今,瓦爾加與瓦爾卡的發展開始加快腳步:邊界的封鎖被解除了,邊境關卡以及圍籬也被拆除了,兩個城鎮逐漸合而為一,開始規劃並完整整合各種的城市服務,譬如交通運輸。 歐元的引進也使居民的生活更方便了,他們的座右銘是「一城兩國」(One town, two countries)。

 

(會抄這段是因為台灣人常聽到的辭彙是「一國兩制」,而地球的另一端則是「一城兩國」,感覺到世界之多樣化和領土之複雜XD

BY 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