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Isbn:978-986-137-195-5
出版:究竟
---
內容簡介: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
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
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
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這本書以對話形式展開,由年輕人和哲學家這兩位展開關於人生種種苦惱的對談。由於是對話風格,所以讀起來很輕鬆也不用花很長時間。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沒有很特別的感覺,但在抄寫的時候屢屢有那種「這些句子好正面啊阿阿阿」的驚訝感,但又不是那種傳統勵志讀物的正面力量,所以滿有趣的。
題外話,這本書在我借閱的圖書館異常熱門,我是一年前預約,等到上個月才拿到,而且在我之後已經有47人預約……47!!!依一個人一個月來算,啊那個第47位不就快四年後才能看到書!?!?
也許這本書的標題或內容,真的穩穩的敲中了現代人所追尋的某些東西也說不定。
D*
---
p.33
哲學家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年輕人 現在的目的?
哲學家 你的朋友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要反過來想,是因為「不想走出去,所以製造不安的情緒」。
年輕人 啊?
哲學家 意思是,你的朋友先有了「不要外出」的目的,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所採取的手段,就是製造出不安跟恐懼。阿德勒心理學稱為「目的論」。
年輕人 開什麼玩笑!製造出不安跟恐懼?那麼老師認為我朋友是裝的囉?
哲學家 不是裝的。你朋友在當下所感受到的不安或恐懼都是真的,有時候甚至會嚴重到頭痛欲裂,或者產生劇烈的腹痛吧。不過這些症狀都是為了達成「不要外出」這個目的而製造出來的。
年輕人 怎麼可能!這種說法也太詭異了吧。
哲學家 不,這就是「決定論」和「目的論」的不同。你所說的一切,都以「決定論」為出發點。我們若一直抱著這個觀點,連一步都無法向前邁進。
p.35
哲學家 阿德勒心理學明確否定心理創傷。這是相當嶄新而劃時代的論點。的確,佛洛依德對心理創傷的論述是非常吸引人的:心裡背負的傷痛(創傷)造成現在不幸的遭遇。把人生當成一部「曠世巨作」來解釋。這種因果定律相當簡單易懂,戲劇性的展開更讓人揪心,有難以放手的魅力。
不過,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的相關論述中是這麼說的:「無論任何經驗,它本身並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的原因。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是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年輕人 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
哲學家 沒錯。請注意,阿德勒認為,決定自我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比如遭遇重大災害,或是幼兒時期遭受虐待之類的事,它對人格形成不是完全沒有影響,影響還是很大。重點在於,並不是因為發生了這些事就一定有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是藉著「賦予過去的經驗什麼意義」來決定自己的一生。人生不是別人給的,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決定要怎麼生活的,是我們自己。
p.53-54
哲學家 剛才你說「人的性格或氣質是不能改變的」,關於這部分,阿德勒心理學是以「生活型態」來說明人的性格或氣質。
年輕人 生活型態?
哲學家 嗯。對人生採取的思考或行動的傾向。
年輕人 思考或行動的……傾向?
哲學家 就是個人如何看待這個「世界」,還有如何看待「自己」。你可以這麼想:把所有我們「賦予它意義」的概念集合起來,就是生活型態。狹義來說可以解釋成性格;廣泛來說,就包含了這個人的世界觀或人生觀。
年輕人 世界觀是指?
哲學家 假設有一個人因為「我有悲觀的性格」而苦惱。你把這句話修改成「我有悲觀的『世界觀』」試試看。此時,你就會認為問題不在自己的性格,而是自己擁有的世界觀。性格這種東西很微妙,總讓人覺得似乎是無法改變的;不過如果是世界觀,好像就有改變的可能。
年輕人 嗯,這部分有點難。您所說的生活型態,是不是跟「生活方式」差不多?
哲學家 也可以這麼說。說得貼切一點,就是「人生的姿態」。你一定認為氣質或性格跟自己的意志沒有關係。不過阿德勒心理學確認為,生活型態是自己選的。
年輕人 自己選的?
哲學家 沒錯。你選擇了自己的生活型態。
年輕人 您是說,我不只選擇了「不幸」,連難搞的性格都是自己選的?
哲學家 就是這樣。
p.95
哲學家 請你想想。一提到「追求卓越」,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它是「想比他人優秀」的慾望,或是為了飛黃騰達而不惜犧牲別人的行為,會有一種排擠他人、一步步往上爬的印象。當然,阿德勒索贊成的不是這種態度,她所說的事在同樣平坦的地面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請你想像一下那樣的情景。雖然大家前進的距離或速度各不相同,卻都走在平坦的地面上。因此,所謂「追求卓越」指的是讓自己的腳向前跨出一步,而不是非超越他人不可的那種競賽。
年輕人 您是說,人生不是競賽嗎?
哲學家 是呀。不和任何人競爭,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更不需要拿別人和自己做比較。
年輕人 唉呀,這不可能吧。無論如何,我們都會去和別人比較,所謂的自卑感不正是這樣才產生的嗎?
哲學家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是跟「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
p.120
哲學家 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再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地食後,才能真正感受到愛。沒有自卑感,也不必誇耀自己的優越性,可以處於平穩、極為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就是這麼一回事。
p.138-139
哲學家 所謂「認同的需求」的危險性就在這裡。究竟為什麼要尋求他人的認同?大多數的情況下,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
年輕人 賞罰教育?
哲學家 只要採取適當的行動,就會得到讚賞;萬一做出不當行為,則要接受處罰。阿德勒對這樣的賞罰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判。因為實施賞罰教育後,將衍生出一種錯誤的心態:「如果沒有人稱讚我,就不採取適當的行動。」「如果沒有人處罰我,就做出不當的行為。」也就是先有了想要別人稱讚的目的,才去撿垃圾。於是只要得不到讚美,就會覺得憤慨,或是下定決心再也不要做這些事。這很明顯是一種奇怪的想法,不是嗎?
年輕人 不是這樣的!請您不要把事情想得那麼狹隘!我並不是在和您談論教育理念。我認為想獲得喜歡的人的認同、想被身邊的人接納,這是理所當然的需求!
哲學家 你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聽清楚了,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
年輕人 您說什麼?
哲學家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也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
年輕人 您、您這種說法太自私了!您的意思是要我們只顧自己,獨善其身過日子嗎?
哲學家 在猶太教的教義中,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倘若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究竟誰要為你的人生而活?」你過的是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如果要問為誰而活,毫無疑問是為了你自己。又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到底是誰要去為你的人生而活?我們終究還是要顧著「自己」過日子,而且也沒有道理不這麼做。
p.144-145
哲學家 讀書是孩子的課題。所以當父母命令孩子「好好用功讀書」時,就像帶著滿腳泥巴踩進別人家裡,干涉了別人的課題。這麼一來,就很難避免衝突了吧。因此我們必須站在「這是誰的課題?」的觀點,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
年輕人 切割之後要怎麼做?
哲學家 不涉入他人的課題,就只有這樣。
年輕人 ……只有這樣嗎?
哲學家 大致上,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人家的課題裡,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只要能做到課題的分離,人際關係應該也會產生劇烈的變化。
年輕人 嗯~我不太懂耶。那到底要怎麼分辨「這是誰的課題」呢?說真的,在我看來,讓孩子用功讀書也可以算是父母的責任啊,因為幾乎很少有孩子是喜歡而且自願用功讀書的,不管怎麼說,父母都是監護人嘛。
哲學家 要區分是誰的課題,方法很簡單。請想一想「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如果孩子選擇了「不用功讀書」,那麼最後要接受這個決定所導致的結果,例如功課跟不上,無法進入心目中理想的學校等等的,不會是父母,毫無疑問的,就是孩子自己。也就是說,用功讀書是孩子的課題。
p.168-169
哲學家 相信你一直以來所認為的自由就是「從組織中解放」吧。例如由家庭、學校、公司或國家等等組織跳脫出來就是自由。可是就算你由組織跳脫出來,還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
年輕人 ……老師,您是要我「惹人討厭」嗎?
哲學家 我是要你別害怕被人討厭。
年輕人 不過那是……
哲學家 我並不是要你刻意選擇惹人討厭的生活方式或做壞事,請不要誤會了。
年輕人 可是……好,那我換個方式問好了。人,是否有能力成受自由的重量?人真的有那麼堅強嗎?例如:就算被父母討厭也無所謂,可以只顧自己,蠻不講理嗎?
哲學家 不是要大家獨善其身,也不是蠻不講理,只是要做到「課題分離」而已。就算有人不為你著想,那也不是你的課題。還有,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這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想法。
不害怕被討厭的可能性,邁步向前。不去過那種如同由坡道上滾落的人生,攀登眼前的上坡路。這就是對人類而言的自由。
假設我眼前有兩個選項,一個是「受歡迎的人生」,另一個是「被討厭的人生」,當我非得從中選擇一項時,我一定毫不遲疑選擇後者。因為再顧慮別人怎麼想之前,我希望先誠實地貫徹自我。也就是我想要自由地生活。
p.200
哲學家 如果彼此的關係只因為你唱了反調就崩壞的話,這種關係根本打從一開始就不必建立,就算主動拋棄也無所謂。在害怕關係崩壞的恐懼下過日子,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是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p.234
哲學家 課題的分離也一樣,就是要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去決定。既然如此,就不要聚焦在無法改變的事,只關注在可以改變的事。我所說的「接納自我」就是這麼一回事。
年輕人 ……可以改變的,還有不能改變的。
哲學家 對。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接納原本的「這個我」,而且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這就是接納自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