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歡迎光臨人類學

作者:盧克‧拉斯特

Isbn:978-986-6525-28-5

出版:群學

 

---

 

內容簡介:

 

  種族差異是天生的?民族中心主義的傾向是必然的?性別不平等的文化根源為何?當代的婚姻與家庭該何去何從?不同宗教信仰背景的人能否共處共榮?這些問題背後有著許多的故事,既關乎他者,也關乎我們自己。

 

  本書作者拉斯特深信故事的力量,因此他以說故事的方式,一步步引領讀者進入人類學豐富而多元的故事中。包括人類學的誕生起源、理論視野的開展與研究方法的深化,以及當代重要的跨文化議題。拉斯特提醒我們:即便有著不同的形貌、說著不同的語言,甚至發展出不同的社會價值觀,但同處於一個世界體系中,人們終究彼此相連。唯有更深刻地看見文化的作用、認識人類的同異之處,真正的相互理解與溝通才可能到來。

 

可能是因為我最近工作太忙、閒暇時間也少了,看這類的書總讓我痛並快樂著orz
我很喜歡讀這類的書,因為他確實可以讓你學到些什麼,或啟發些什麼。但讀的時候確實不像小說那麼輕鬆愉快(當然也不是每本小說都很輕鬆好讀啦XD)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他讓我知道這世界上確實有能更寬廣去看事情的方式,希望我有天也能做到這樣。

 

 

D*

 

---

 

p.9

 

  是否有人知道,即使曾經在電視上看過,事實上從來不曾存在任何靜止的社會,即所謂「在時間中消逝」(lost in time)──每一個曾經存在過的人類社會其實都一直處於持續流動與變遷的狀態?

  這些都可以說明,任何一個仔細觀察這些自然和文化環境──不論現在或過去──的人都可以輕易地理解一件事:地球,或是存在於其上的所有事物(包括人類),總是處於一種變動的狀態。每件事總是一直在改變。沒有什麼事處在靜止的狀態;每件事都在變動著。的確,如同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什麼是永久的,除了改變。」

 

p.46

 

  由於語言可以表示口語與非口語的對話(交談),因此語言學的中心概念之一即溝通:就人類學的觀點而言,溝通是使用任隨人為的符號來傳達意義。這表示,某些聲音和動作並無固有的意義,但我們卻賦予它們意義,並以此傳達意義給其他人。

 

(中略)

 

  一般人可能都將文化等同於群體或該群體的價值和態度,但從人類學角度而言,文化是一個共享且經過協商的意義體系,其中意義係來自人類學習以及透過詮釋經驗和產生行為所付諸實踐的知識。

 

(中略)

 

  現在可以先簡單地說,文化是一面透鏡,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透過這面透鏡來看世界;同時,文化也是造成這世界人類差異性的主因。使美國社會迥異於法國社會的是文化;使城鎮之間展現不同風情的是文化;使你我家庭不同的是文化。同時,人類文化也有其共通性,諸如由出生、婚姻、傳承和死亡的意義所衍生的各種疑問。這是文化人類學的研究範疇。

 

p.50-51

 

  佛教有句古老的格言:「指著月亮的手並不是月亮。」這句話用在這裡相當貼切,它的意思是說我們不應該錯把傳訊者當成訊息,或是以為指向終點的指標就是終點本身。同樣地,我們也不應該把文化的副產品或產物當成文化本身,這些副產品和產物其實指向更深層的人類意義。因此,對許多人類學家而言,文化是人類產物背後的意義。道德、信仰、習俗或法律都只是物;人類賦予這些物的涵義才是意義。例如,美國國旗並非美國文化,但國旗背後經過協商的意義則是文化;亦即,美國國旗指引我們更深入探討作為美國人的意義。當然,這議題人們至今仍無定論,但重點是:美國文化並非靜止不動的,也不是單一物品或一群物件。它是由人類所建立並維持的一個複雜的意義體系,也可說是將意義融入經驗並由彼此互動的人類建構而成的所有體系或網絡。

 

p.64

 

  音樂以各種不同方式表達和形塑文化。例如,羅伯‧德魯在其著作《卡拉ok之夜》一書中指出,卡拉ok的涵義不僅僅只是在眾人面前演唱廣為人知的歌曲而已。對許多人而言,這種歌唱行為表達並形塑地方音樂風格,此風格係深植在參與者之間恆久而深層的關係之中。

 

p.67

 

  這意謂研究文化時,特殊性永遠與普同性作對,反之亦然。一方面,當我們強調群體之間的文化各不相同時,務必也要瞭解所有文化都有共同點(例如尋找食物時所產生的共同問題)。另一方面,當我們認識所有文化都有共同元素時,務必得要認識文化也有獨特的特質(例如人們定義「好」食物與「壞」食物的方式)。

 

(中略)

 

  全貌觀與民族學很難在第一時間明白,因為人性就是會根據自身的經驗來進行概括和比較。人們通常只看自己想看的部分與關聯。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過:「人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成世界的極限。」

 

p.88

 

  民族誌與民族學二者交互作用,創造了高於二者本身、具更宏大目標的體系。正如馬凌諾斯基許多年前說過的:

 

  以尊重、真正理解的態度,掌握其他社會的根本觀點……我們必然能拓展自己的視野。如果我們無能擺脫打從出生以來就浸染的風俗、信仰與偏見之束縛,那麼我們將不可能擁有如蘇格拉底般的智慧,徹底明白自己。更重要的是,沒有什麼方法比從其他社會的觀點看待他們的信仰與價值更能啟迪我們了。當今之世,惡意和仇恨正分化著歐陸國家,而一度被視為能具體展現文明、科學和宗教最高成就的珍貴典範,如今早已灰飛煙滅;文明的人類比以往更迫切需要如此相容並蓄的心胸。這個探討人類的科學正以它最精微、深邃的版本,在理解他人觀點的基礎上,指引我們達到這種見識、包容和寬大。

 

p.106

 

  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些符號如何引導我們看到更深一層文化意涵;文化意涵,無論口語或非口語形式,皆由人們所定義,或是在人群之間約定俗成。舉例來說,美國電影就能透露美國文化的種種。美國電影的敘事軸線十分類似,這是因為他們小心翼翼地(或是不那麼刻意)在幾個關鍵文化元素上打轉──譬如,我們對羅曼蒂克愛情的既有想像,或是我們文化深深著迷於正邪衝突這類題材。我們可以從一本研究美國電影的民族誌,瞭解許多美國文化:明白人們如何解釋與協商某些符號,以及這些表達方式又如何回過頭來影響人們思考與實踐其生命意義。

 

(中略)

 

  紀爾茲認為,像公開儀式、國旗、節日這類文化形式都是符號體系,人們在這些符號體系內創造一個個蘊含文化意義的故事。人們藉由不斷述說這些故事,告訴自己關於自己的一切。

 

p.138-140

 

  部分人類學家將覓食生活過渡到動植物馴養培育這個過程稱作文化演進。對當代人類學家來說,演進只是意謂著改變──因此文化演進意指文化改變。若我們在此將演進解釋為進步,則是對事實錯誤的解讀。當人類採取馴養培育動植物的生活方式時,政治與經濟的趨勢也因此轉變。這些轉變包括永久定居生活的增加、人口密度的成長、慣常性的糧食短缺(這在覓食者如伉族人之中是非常罕見的)、對貿易的高度依賴性、全職專業分工者的出現(如專業的政治領導人),以及財富不均的現象。這些轉變最終帶進了一個新的技術──農業──使人類控制糧食來源以應付越來越多的人口。

  然而,採取農業的生活方式卻使人類付出了極高的代價,包括了健康的惡化、疾病以及社會不平等。由於人們只栽培某些種類的糧食作物,使得整體營養減低。此外,比鄰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不良的衛生條件以及隨之產生的疾病威脅,成為非常嚴重的問題。而貿易的進行更使得疾病有機會散播到遠處,也因此常對農業國家帶來毀滅性的結果。在社會不平等方面,儲存食物也促成了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經濟性分工。更確切地說,隨著大規模農業而產生出階級──不同的人群分工有著不同的資源取得方式──這樣的分群方式從不曾存在於覓食群體。

  我之前已經提到過,農業所帶來最嚴重的後果之一是人口的增長──農業的兩難。因為人口增加導致對產出的需求提升,而當農業產出增加後,人口卻也因此大量增加,隨之則是要求更高的農業產出。結果就是,自從農業誕生以來,世界人口數一直不斷地在增長。如同人類學家約翰‧包德利所指出的:

 

  人口相對快速成長所伴隨或促成的是人類的務農生活,這是有史以來人口統計學上最重要的事件。此事件標誌著長期以來覓食生活方式所建立的人口相對平衡的時代已結束,開展的是人口不斷增長的時期及其一系列相關的快速變化,這同時導致全面性的政治化、大規模都市文化的興起,以及最終工業全球文化的出現。

 

 

p.178

 

  處在今天這個世界中,大多數的人已發現我們的生活以相同的問題為中心:要生存,我們需要金錢;要賺錢,我們就必須有工作。這個必須履行的責任,反映在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思考我們自身與他人──我們越來越傾向靠著我們從事何種工作來定義自己。

 

p.208

 

  具體而言,通靈術的中心在於這樣的信念:亡者的靈魂棲息在活人世界以外的靈魂世界。這些亡靈透過不同的化身,可以數次返回物質世界,這有助於它們提升道德,而這是無限期地住在靈魂世界裡所必需的。例如,假使亡靈一直過著道德墮落的生活,他們可能必須透過許多化身,去學習獲致不朽所需的道德功課。

 

p.220-221

 

  在此,我敢說的是,當我們從真正的民族誌觀點(真正的「當地人觀點」)來研究信仰,我們可能會推論出:信仰也是由真實而具體的與超自然相遇經驗──各地的人們似乎都共享──所形塑。

  我懷著不安提出此觀點,因為我不確定我真的相信它,但透過文化比較及自己的民族誌研究,我相信/知道:信仰的素材有巨大的力量。並且,因為宗教信仰或許產生了最根本的民族中心主義,很少人可以真的超越它。但即使我們不打算走那麼遠,還是有一些基本課題能供我們學習:在我們可以宣稱理解其他人看似怪異的信仰之前,我們必須批判的檢視自身──無論我們是科學、藝術或宗教的研究者──多麼頻繁而有自信地否定他人的信仰,而不考慮我們的盲點是如何阻礙自己更深刻理解他人,如同馬凌諾斯基在1922年所說,「容忍與寬大,立基於理解他人的觀點之上。」

 

p.227

 

  人類學洞悉知識與行動的關聯性,人類學瞭解文化要教導人類的重要課題──這些都是複雜的課題,目的在刺激我們對社會以及對比此採取各種行動。人類學令我們思考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強大、文化如何建構人類生活的輪廓、文化如何產生造就人際隔閡的民族中心主義。

  最後我要說的是,人類學就像基奧瓦族的歌和吉恩的話語:人類學知識唯有化為服務人群的行動,方能永久流傳;我們唯有「理解其義」,方能賦予這首歌恆久的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