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書名:收藏沙子的人

作者:伊塔羅‧卡爾維諾

Isbn:978-957-13-6988-4

出版:時報文化

 

---

 

內容簡介:

 

「我在生命中一個又一個接續而來的文字沙堆裡究竟寫了什麼

 那堆沙此刻看來距離生活裡的沙灘和沙漠,如此遙遠。

 或許應該懂得見沙如沙,見字如字,

 我們才有可能理解世界如何被碾碎、被侵蝕,

 在沙中觀看世界初始的樣子。」──卡爾維諾

 

 

   卡爾維諾無窮的好奇心,和他獨特的想像力,都在《收藏沙子的人》一書中達到巔峰。他書寫生活中的遊歷,運用過人的智識,將眼前一個個物件,如同一個故事、一部小說般,鉅細靡遺地描寫出來。從楔形文字泥板、古羅馬的圖拉真柱,到古老世界地圖。從墨西哥神廟,到日本庭園。卡爾維諾的觀點犀利且經常帶來驚喜,他思考我們如何觀察,觀察如何形成知識。我們所觀看到的世界,是否如同這個世界原本呈現的樣子?

 

   1970年代旅居巴黎的卡爾維諾,偶爾交稿給報社談他參觀的展覽,他說每一個收藏的經驗,皆可視為一場存在主義的冒險。收藏者透由物件認識自己,旁人都說不起眼,但旅人為何收藏沙子?收藏既是對外在世界的探求,同時也是對自我心靈的探索。除了漫步展覽大廳留下的十篇紀錄外,本書還收錄了其他「被觀看的事物」,有些是閱讀,有些是旅遊,但對象都是看得見的東西,或討論觀看行為本身(包含觀看想像)。

 

   全書最後一部「時間的形式」,收錄卡爾維諾旅行伊朗、墨西哥及日本的遊記。其中九篇寫日本,篇幅最長,描寫他眼中的庭園、春宮畫、小鋼珠等。卡爾維諾認為,「看見」就是察覺差異,旅行無助於理解差異,卻能幫助你的眼睛功能從常態生活中暫時「重新啟動」,閱讀這個世界。

  

   眼睛是大腦的入口,「看見」的真實意義為何?從文字為何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緬懷摯友羅蘭巴特的肖像,大千萬象駐足眼前,卡爾維諾卻能不役於時間與常識的限制,深入心靈層次。約翰.伯格說:「觀看先於言語」。即使言語不能還原現實,本書卻不失去觀看視覺世界時的熱情與好奇心,所帶來純粹的直觀經驗,特別是喜悅。

 

   為世人所知的卡爾維諾是個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不斷探索敘事疆域的小說家,這本散文集大受好評之一在於他書中記錄的這些觀察,竟能與他的故事創作找到連結通道。他的散文、遊記、評論、演講毫不遜於小說成就。書中一篇他緬懷摯友羅蘭‧巴特的文章,他對媒體為羅蘭‧巴特過世訃聞上,究竟該歸類哲學家或作家的爭論,避之唯恐不及,他寫道「羅蘭‧巴特這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愛。」

 

   本書也是卡爾維諾在世時,最後一部出版的作品。男爵在樹上,目光卻不移不忘,流連人世間。觀看與想像是他的天賦與喜悅,如同日後無數讀者收藏他的文字,「一切都是為了愛」。

 

   「旅行就是一種敘事。

   有始有終走完旅程,無論那是人生的或文學的,

   都能讓人得到無與倫比的成就感。」──卡爾維諾

 

 

我特別喜愛卡爾維諾的小說,某部分是因為他的句子帶著優雅且精準的人文哲思,另一部分則是他有時會令我發笑(不過我的笑點很詭異啦,通常是一般人不會笑的點)

這本散文/評論集能像前述那樣敲中我的地方比較少,但確實能在文章的某個轉角看到亮點,同時也能體會卡爾維諾在面對不同事物的思考軌跡,覺得不錯。

 

但如果不是卡爾維諾迷或看過他的書,可能比較不容易欣賞吧(喂)

 

 

D*

 

---

 

p.81

 

  以前在新喀里多尼亞要傳遞和平與戰爭的訊息,必須用孟加拉榕樹皮揉成的繩子以不同方式結繩示意。一端打了稱人結的繩子,是提議軍事結盟,收到繩子的一方若接受結盟提議,只需在另一端打一個類似的繩結,再將此訊息送回原主手中,就締結了牢不可解的協約。反之,若是繩結上綁了一個小火把,熄滅的火把但有燒過的痕跡,便是向對方宣戰,意思是:「我們會去燒了你們的小屋」。若要向戰敗方傳遞和平訊息,就有點複雜了。因為事關勸慰對方回到已毀於戰火的村落中開始重建(勝利一方不會輕易在屬於他人及他人祖靈的村落定居),所以繩結會綁上一小節蘆葦、灌木和樹葉,那些是蓋屋所需的材料。

 

p.100

 

  與近年一些朝文化習俗、人工、非-真方向發展的攝影理論不同,巴特對於攝影的「化學」基本原理特別重視。攝影是某個東西,存在於那裡的某個東西流溢的光所留下的痕跡(這是攝影與語言之間的基本差異,語言可以說出一切不存在之物)。我們看著照片中那某個東西,是曾經存在而此刻已經不在的,這便是羅蘭‧巴特所說攝影的時間覆滅

 

p.105

 

  「對材料有愛,以及尊重。」梅洛蒂在他的一本格言小書《線條》中寫道。「愛是熱情,也可能變成恨:材料的運用對手工型的藝術家而言是生氣勃勃的一齣戲。尊重則像是合法分居,材料可以爭取其權利,然後關係降到冰點。真正的藝術家既不愛也不尊重材料,雙方關係永遠在『試煉中』,一切都可以走向毀滅(例如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他們的大理石雕刻作品。)」

 

p.109

 

  懷著敬意摸索每一個生命痕跡,考古驗證顯示出我們跟古人之間並無矛盾,而且古人之間也無任何矛盾。

 

p.131

 

  牆上的話語是建立在某人意志之上強塞給我們的,無論那人在高處或在低處,他把他要說的話擺在大家面前,讓人不得不看或不得不接收。城市永遠在傳遞訊息,永遠在論述,可是如果你不得不解讀論述,如果你不得不將之翻譯成思維或話語,如果這些話語逼得你無路可退,那就另當別論。不管那是歌功頌德的碑文或是一針見血的辱罵,終歸都是在不容你有任何選擇之際鋪天蓋地而來的話語:是攻擊,是蠻橫,是暴力。

  (平面廣告也是如此,只是廣告訊息少了一點威嚇與制約──我對「隱身幕後」的說客向來不太信服──多了一點防衛,而且成千上萬的同類競爭下,訊息也會彼此中和。)

 

p.189

 

  艾森哈特認為埃文斯個性內向,因此對集郵有所執著。我則認為促使他這麼做是基於一種用象徵寓意書寫日記的需要,記錄下心情、感情、美好經驗及核心價值。而他對集郵冊的懷舊奇想讓他漸漸孕育出一個由意識

掌控、具體而微的內心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是套組系統化的秩序,無中生有的嘲諷,名稱的分配權,還有以各種面貌不斷重複的朦朧景色中的淡淡憂傷。

 

p.191

 

  總而言之,看似內向的埃文斯並不是退縮不前的人,他其實看向未來,看向那些經過他慎重其事,一絲不苟又心懷愛戀一一挑選、認可、賦予名字的世間萬物。或許埃文斯對郵票的關注正是因為郵票具備頌揚功能,他想要對抗全世界那種官方的、步步為營的、郵局部門以官僚心態加諸在郵票深上的頌揚功能,於是便用一種私人的頌揚儀式以紀念最渺小的相遇,把那些獨一無二、無可取代的事物神聖化:九層塔、蝴蝶、橄欖。但並未妄想要在轉眼間就能將郵票變成過往雲煙的時間之流中將它們奪走。

 

p.198

 

  我覺得瑟拉菲尼的「真愛」是語言。(特別是書寫文字。口語難免還是洩漏出一絲憂心忡忡,我們看到話語如黑色濃稠的汁液從嘴巴流出,或是從張開的嘴巴裡用魚竿釣出)。書寫的文字則彷彿是生命體(如果拿針刺它會濺血),但是享有自主性和厚度,可以變成立體的、彩色的,可以掙脫紙張束縛掛在汽球上,或是跟著降落傘一起降落。為了讓某文字停留在紙張上還得用讓針線穿過環狀字母把它縫住。如果用放大鏡細看這些書寫文字,那細細的墨水線上有密密麻麻的意涵爬過,彷彿一條高速公路,彷彿一群人踽踽前行,彷彿一條有魚兒在戲水的河流。

  到最後(最後一幅版畫),所有書寫文字的命運無非是化為塵土,而書寫的那隻手也僅留下枯骨。一字一句從扉頁上剝落、碎裂、積累成一落落粉塵,這時候跑出來幾個彩色的小小活物,開始蹦蹦跳跳。於是那些變形和字母的生命之源,重新啟動它的生之循環。

 

p.205

 

  我初來乍到,仍處在眼前所見一切自有其固有意涵,而我無法評價的階段。但只消我待上一陣子,看著大家道別時不斷深深鞠躬,即便在車站也不例外,應該就會習以為常了。許多女士,尤其是上了年紀的女士,身著和服,背後的結在外套下像駝峰微微隆起,穿著白襪的腳只能踏著碎步快走前進。當一切在我腦中找到秩序和位置的時候,我就再也找不到任何値得註記的東西,看不見我眼前所見了。因為看見的意思是察覺差異,一旦差異消解於可預期的日常常態中,目光就會從光滑表面流過找不到停留點。旅行對理解的幫助不大(這一點我早就知道,不需要長途跋涉跑到遠東來才說服自己),但是有助於暫時重新啟動眼睛功能,閱讀世界。

 

 

p.217

 

  「這些您都喜歡嗎?」那位年輕學生問我。「我實在忍不住想,這些完美雅致是數百年來數百萬百姓的苦日子換來的。」

  「但是文化的代價不本就如此?」我提出不同意見。打造一個空間和時間,以供思索、想像和學習,需要累積一定的財富,而每一筆財富的累積背後定有辛勞、犧牲和受壓迫的晦暗絕望生活。每一個計畫或意象,只要是倡導能脫離世界的不公不義,則必然帶著另一種不公不義,否則計畫不會成形。

  「我們可以把這個庭園看做是『另一種歷史的空間』,順應另一種歷史法則而生的空間,」我想起不久前看佩托拉克的《歌集》,義大利當代詩人安德烈‧臧佐托在該書前言提到了這個想法。「就像是一個不同的空間和時間提案,以證明對喧囂和憤怒的全面掌控也有可能陷入危機……」

 

 

p.226

 

  最偉大的茶道宗師千利休,所行的茶藝之禮總是遵循極致簡約,茶屋和寺廟外的庭園設計也是如此。內心世界的運作透過身體韻律、手勢、路徑和出乎意料的感受反映到認知層面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