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讀書日:成為西蒙波娃

書名: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作者: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  

譯者:張葳

ISBN:9789860651812

出版:衛城 

 

___

 

內容簡介:

 

  她的一生精采動人,有對自由的沉思,對真理的信仰,對自身不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也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

 

  利用過去未面世素材,重新審視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西蒙波娃的一生。是目前最全面且立體的傳記,文筆優美,細緻動人。

 

 

  西蒙波娃,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女性知識分子之一。人們知道她那本暢銷全世界、被奉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人們也知道她實際投身法國女權運動,成功推動修法以改善女性處境、反對性別歧視,甚至催生政府成立女性事務相關部門;或者,人們也知道她與沙特有一段開放式戀情,他們奔放風流,卻又無比堅定忠誠,這甚至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然而,世人對波娃也有諸多誤解:《第二性》剛問世時,她成為法國社會嘲諷、抨擊、譴責,甚至羞辱的對象,從此之後,她的言行舉止、著述思想,無不遭受訴諸性別、因人廢言的攻擊。《第二性》的英譯本,也有諸多重要部分遭到刪節、修改,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不能真正理解波娃,直到二年,英語世界才見到《第二性》的原始全貌。當時的人們無視她的主體性,稱她為沙特的附屬品、情婦,或認為她淺薄、缺乏原創性、處處複製抄襲沙特的思想,各種舉止行動都只是刻意驚世駭俗、譁眾取寵。

 

  但事實上,波娃很可能才是促使沙特發展出存在主義思想的人。而她也在社會傳統無比強烈的束縛之下,努力成為一位具有獨特原創思想的哲學家、作家,將她所面臨的困境轉變為養分,透過書寫,活出了自己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她真誠面對世間的好與壞,對種種缺陷加以批判,甚至願意反思己身。她極為關懷女性群體,對於受她鼓勵的成千上萬名讀者,更是一一回信給她們,支持她們追求自己的人生。她關懷的核心,是自由,是愛,是希望人們都能夠、也認為人都應該要讓自身的哲學思想在生命的時間之流中開展,努力「成為」那個想成為的自己。

 

  西蒙波娃在世時,就已寫下許多回憶錄,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且涉及他人,所以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情被噤聲。凱特寇克派翠這本最新傳記《成為西蒙波娃》,則全盤檢視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最近幾年才公開的波娃日記與私人信件,補足了過往未曾被看見的細節,也澄清了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還原了立體而動態的細微面貌。本書不僅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

 

 

連假來看厚書啦~~~耶我看完了。

 

這本前一百五十頁我看不太進去,可能是因為文化和人物都不熟,又或者那種讀傳記時「要進入一個人人生的陌生感」讓我很卡,但一百五十頁之後我突然「喔喔喔有點意思」(是因為剛好到豐富的戀情還有人生思想開展的關係嗎?人類就是那麼八卦XD),後面就讀得很愉快。

 

到後面我最喜歡的是,由於作者把波娃的思想轉折仔細梳理,邊讀可以邊咀嚼波娃對自己(以及各種議題)的提問,很多問題甚至沒有解答,但她提問的方式,讓我很有啟發。常常讀著讀著我就會停下來,把那些問題也拿來詢問自己,是很幸福的停頓呢。

 

 

D*

 

___

 

p.10

 

  畢竟,是她的哲學形塑了她的一生,並促使她不斷思考並審視自己的生命。波娃是這麼說的:「你無法將哲學與人生分開,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哲學選擇。」

 

p.50

 

  「我由內在感覺到自己,卻是從外在看見她。」十八歲時的波娃已寫下她「觀察到一種常見的二元相對:由內部看到的自我面向,與由外部看到的自我面向」,而這樣的區分方式在她未來的著作中會占有重要分量。

 

p.75

 

  貝爾納認為某些類型的懷疑主義是空洞無益的,但也有一種具生命力的懷疑,承認人類心智有所限制:「我們的心智是如此有限,我們無法得知事物之始末;但我們能領悟始末之間的片段,也就是貼身環繞著我們的這一切。」

 

p.88

 

  她又開始思索自由。她寫:「人唯有透過自由的抉擇與事態的交互影響才能發現真實的自我。」她身邊的人談論「選擇」的方式好像這是件一旦做了就能一了百了的事(例如選擇結婚),但她從來不覺得決定是一件那樣的事,她認為每個選擇「都在持續成形中;每當我意識到某個選擇,都是一次重複的追認。」於是她做出決論:婚姻「在本質上是不道德的」──今天的自己怎能為明天的自己做決定呢?

 

p.225

 

  她說,如果要她現在提出質疑,她會問的是:人在認識到自身的自由後,又該做些什麼?

 

p.243

 

  早在一九四三年時,波娃已開始問著:在社會上,誰是有用的人、誰是沒用的人?而握有決定權的人又是誰?

 

p.246

 

  正如同波娃難以直視柯家姊妹眼裡所反映出她自身的模樣,書裡的芳絲瓦也面對了自我與他者的關係這個議題:

 

  「要相信他人也具有意識、也像我們一樣能意識到自身內在的感覺,這件事情近乎不可能。」芳絲瓦說:「對我而言,理解到此事是十分可怕的。我們會有種自己什麼都不是、只是別人腦海中的想像之物的感覺。」

 

(中略)

 

  波娃的小說提出了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承認他人如同自己一般,是具有意識、內在生活豐富的脆弱個體。另一種模式則拒絕看見此點,也拒絕接受互饋的可能性,而以理所當然的態度將他者視為可供我用之物抑或阻礙我路之物。

 

p.251

 

  沙特覺得人是自由的,因為無論處境如何,他們都能自由選擇回應自身處境的方式,從而「超越」現實性。而波娃提出質疑:「一個被關在深閨中的伊斯蘭小妾要用什麼方式超越現實?」擁有自由(亦即理論上有能力做出選擇)是一回事,在必須做出選擇的現實情境中擁有選擇的權力,則是另一回事。

 

p.260-261

 

  真正的問題是:在這世間,我們應該關心與努力促成改善的領域究竟為何?我們自身的行動--這是波娃對於「人為什麼要行動」一題的答案--因為你的行動就是世間唯一為你獨有之物,人藉著自身的行動才成為了自己。無論如何,只有你能創造或維持你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並非理所當然地存在--關係必須持續地被創造、日日更新。關係可能受到滋養而枝葉繁茂,也可能遭到忽視、濫用而永遠中斷。

 

(中略)

 

  他人的選擇會限制我們的選擇,而我們也會對自身的選擇做出限制。所以追求自由還不夠好——任何並非出於偽善,而是真心珍視自由的人,也都必須珍視他人的自由,並在行動時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行使自己的自由。

 

p.317

 

  要成為道德的人,我們必須做出波娃口中(沙特也這麼說)具原創性的選擇。我們必須選擇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複一再地做出選擇,「在每個抉擇到來的時刻做出決定,終其一生如此。」

 

p.336

 

  《第二性》的第二冊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出版,她的名言「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便是出於此冊。每位女性都歷經了成為地過程,並且仍身處過程之中;因此波娃想納入女人對於自身實際經歷的描述,說明女人在生命歷程中是如何被化為「他者」。同樣地,她自身的樣貌也未有定案、她仍然在成為西蒙波娃。

 

p.347

 

  她引用了海德格的說法:人類被「拋擲」到這個永遠事先具有意義--並非我們自己創造的意義--之世間。

 

p.429

 

  在《環境的力量》中的某個段落裡,波娃回頭談了納爾遜艾格林還有她跟沙特的「愛情約定」所面臨的難題,她意識到這當中有一個年輕時的自己誤以為很簡單的問題:「在感情中,忠誠與自由是否能夠和平共存?如果能夠共存,代價又是什麼?」

 

p.458

 

  五十八歲的吳爾芙在日記裡寫著:

 

  我厭恨老年的生硬,我感覺得到它正接近我。我整個人嘎嘎作響、滿懷怨懟。

 

  清晨草地上 腳步變得遲緩

  遲鈍的心 跟不上新的情感

  碎了的希望 如今復原太慢

 

  我剛剛翻開馬修阿諾德的詩集,並抄下了這幾句。

 

p.481

 

  波娃在《摩登時代》一期以「女性堅持」為名的特刊前言中寫著:在與性別歧視搏鬥的過程中,「遭到攻擊的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最私密、看似最確定之物。我們的慾望,我們得到快樂的方式,都遭到質疑。」女性主義者讓人們感到不舒服,但如果她們的話語真的毫無力量,人們不會嘲弄她們、將她們貶為潑婦、試圖在心理上操縱她們。

 

p.513

 

  早在波娃出生前,帕斯卡與齊克果等哲學家便批評笛卡兒與黑格爾等「系統哲學家」忘記了人生的意義--人必須在對於未來的茫然未知中前行,在無意義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波娃也認為,我們無法事先瞭解人生,因此對於自己成為的樣子與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感到焦慮。

 

p.524

 

  由內在性的面向觀之,波娃所看見的自己恆常處於「成為」的過程之中。她不相信自己的人生中有任何一個時間點可以代表「西蒙.德.波娃」的樣貌,因為「在人生中,那個所有人生片刻都能彼此和解的時間點並不存在」。每項行動都伴隨著失敗的可能性,而有些可能性只有在失敗之後才讓人見到其注定失敗之本質。時間會流逝,夢想會改變,而自我總還在遙不可及的彼端。如果有一件事是我們能從西蒙.德.波娃的人生中學到的,那就是:沒有人能在孤獨之中成為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