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星期六讀書日: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書名:窮人的經濟學:如何終結貧窮?

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 艾絲特‧杜芙若 (Abhijit V. Banerjee, Esther Duflo)

譯者:許雅淑, 李宗義

ISBN:9789869280303

出版:群學

 

___

 

內容簡介:

 

  在許多國家,貧窮線最初的設定是以食物的攝取為標準,認為飢餓是窮人生活的主要困境。隨之而來的扶貧政策,目標也在於解決飢餓問題,因此編列預算配發糧食或補助窮人購買糧食。這套政策背後的邏輯相信,攝取足夠的熱量之後,就能投入工作,賺取薪資養活自己,最後擺脫因飢餓而沒有體力工作的惡性循環。

 

  然而真是如此嗎?

 

  兩位作者蒐集資料後,卻發現糧食補助政策並未增加窮人對於主食的消耗量,他們寧可把省下的錢用來購買更美味的食物。窮人與一般人本無二致,人人都喜愛從食物獲得心靈的慰藉,但窮人卻被化約為一套投入熱量、產出動能的生理機制。

 

  本書即是兩位作者十五年來的研究成果,期間造訪數個國家,瞭解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的人們如何過活。這類關於貧窮的想像,就是《窮人的經濟學》所要檢視之處。

 

  以堅實科學精神,導正失敗社會政策。

  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

 

  本書藉由解答窮人「不合理」的行為與怪異的現象,剖析相關政策失敗的原因。為什麼窮人不使用免費的保健服務,卻願意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用?為什麼在同樣的班級,窮人家的小孩就是學不好?為什麼要先借貸才能儲蓄?為什麼貸款做生意,收入卻總是成長不了?

 

  缺乏資源的窮人錯失人生的各種機會,沒有實質參與社會的基本能力,而平白流失的人力與才華也是國家的損失。本書提供詳實的統計資料與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貧窮並非無法終結,關鍵在於以謙卑的態度傾聽窮人的聲音,誠實面對各項數據,讓窮人的經濟學取代菁英的經濟學,並且做為政策制定的依據。

 

 

坦白時間:我看這本書時一直在恍神orz

幫自己狡辯時間:閱讀時總覺得這本書的觀點都似曾相似,所以看著看著就睏了(被打)。猜測是因為這本書2011年就出版,後面觀點影響了很多人,進而讓現在的我覺得論述都很熟悉。好吧我知道我說什麼都是無用的……(默默逃走)

 

 

D*

 

___

 

p.5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藉由窮人的生活與選擇告訴我們如何對抗全球的貧窮問題。比方說,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微型借貸儘管有其實用之處,卻無法成為某些人所期待的奇蹟;為什麼窮人最後的下場是陷在對他們害處大於益處的醫療環境之中?為什麼窮人的小孩每年都去上學卻毫無收穫?為什麼窮人不想要健保?這一切就是要解釋為什麼過去的神丹(magic bullet)會變成今天失敗的構想。這本書大談希望在哪:為什麼用錢補助的效果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成效?如何讓市場上的保險更好?為什麼受教育少一點比較好?為什麼好的工作有助於成長?總而言之,為什麼希望很重要而知識很關鍵?為什麼挑戰看似巨大,而我們還要堅持下去不能放棄?回答這些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成功絕非遙不可及。

 

p.50

 

  歐威爾在《通往威根碼頭》精準捕捉到這種現象,他描寫貧窮家庭如何熬過經濟的困頓時期:

 

  他們不會埋怨命運,而是降低自己的生活標準,讓自己過得去就好。但是,他們降低標準的方式並不是少買奢侈品,只集中購買必需品,情況正好相反。如果你仔細想想,情況自然是如此,因此在幾十年的困頓之後,便宜奢侈品的消費是逐漸增加。

 

  這些「放縱的行為」並不是人們沒嚴格衡量就做出的衝動消費。無論是內心的驅動還是外界的施壓,他們都仔細思索過,而且反映出他們強烈的慾望。

 

(中略)

 

  我們常把窮人的世界看成是一個錯過許多機會的生命,質疑他們為什麼無法忍住不買,然後做點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的投資。另一方面,窮人可能會懷疑自己的生活是否還有任何徹底改變的機會與可能性。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看起來像是覺得任何值得犧牲的改變都需要很長的時間。這也解釋為什麼他們都專注在當下,盡可能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快活一些,有需要的時候就慶祝一番。

 

p.158

 

  家庭綁在一起得方式並不是因為家庭和諧,也不是因為有辦法有效率地分配資源與責任,而是透過一個不完整、非常粗糙,以及通常很鬆散的「契約」,劃清每個人對其他家人的責任。這項契約很可能必須透過社會落實,因為不論是小孩對父母,或者是妻子對丈夫,都不能站在公平的基礎上協商,但是如果家裡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份公平的資源,整個社會就可從中獲益。

 

 

p.215

 

  微型金融機構過於在意「零違約」的特色,顯然對許多潛在的借款者過於嚴苛。此外,小額信貸的精神的確與真正的創業精神存在緊張關係,創業通常脫離不了冒險,也難免會失敗。比方說,人們已經指出在美國模式中,破產相對稀鬆平常,而且不會背負過多的污名(和歐洲模式相比之下尤其如此),這大有助於美國創業文化的活力,反之,微型金融機構設立的規則不容許有任何閃失。

 

p.248

 

  大家老是擔心懶惰的窮人過度放縱。基本上,我們認為問題完全相反:當你追求的每件事都看起來遙不可及,就難以維持追求的動力,把球門(目標)搬近一點,才能讓窮人開始朝目標邁進。

 

 

p.288

 

  Accmoglu與Robinson將制度定義為:「經濟制度形塑經濟誘因,讓人有接受教育、儲蓄與投資、創新與採取新技術的動機。而政治制度則是決定公民控制政治人物的能力。」

 

p.328

 

  本書基本上只是鼓勵大家把事情看得更清楚。如果我們不再懶惰,不再習慣把每個問題都化約成同一套原則;如果我們傾聽窮人的聲音,並且強迫自己了解他們選擇的邏輯;如果我們接受自己有可能犯錯,也願意讓每個想法(包括嘗試)接受嚴格的經驗檢證,我們不僅可以打造出一個專滿有效政策的工具箱,也可以更了解窮人為何那樣過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