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讀書日: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書名: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

作者:李夏苹 

ISBN9786267063675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___

 

內容簡介:

 

  一個進過殯葬業、賣過線上遊戲寶物、

  做過房地產廣告文案和翻譯機中文編輯的另類基層社會課公務員,

  建議大家獨居安老該有的準備。

 

  趨勢話題「無緣社會」、「長壽地獄」之後,臺灣現場實況,基層公務員說給你聽。

  老死人生大事國家如何處理?計畫獨居安老個人如何準備?

 

  六十五歲算是人生的一個大考,之前所有累積的事物,無論是關係、負債、病痛,都會成為在轉職成「老人」這個身分時,無以迴避的重量。

  坐鎮區公所社會課老人福利櫃檯的我,何其有幸,在這些生命隕落之前,成為接住他們最後一張網子的一條絲線,提供或多或少的幫助。

  ──李夏苹

 

  李夏苹初入職場時,曾短暫待過殯葬業、賣過線上遊戲寶物、做過房地產廣告文案和翻譯機中文編輯,但都待不久。求職不順的她努力考上了公務員,原本在區公所處理文化行政業務,突然被調到社會課,負責老人福利櫃檯業務。

 

  有一天她被交辦處理一項「點交獨居老人遺產」的工作,讓她心中生起莫名恐懼,且冒出許多執行流程的疑問,「如果第一線的我們都不知道要怎麼做,那麼,一般人應該更難清楚國家是怎麼處理獨居老人的遺體和遺產?」為此她透過訪談、研究,並添入職場實際案例及個人反思來撰寫此書,試圖勾勒出老死大事在國家機器下可能的面貌,以及人們可以如何安排老後生活的誠摰建議。

 

 

我覺得孤獨死這個議題非常值得討論(這也是我看這本書的原因),也相信作者是個非常熱心、認真幫助民眾的公務員,但以書籍來說,這本書有點流水帳,更像是作者公務生涯的雜七雜八心得分享,孤獨死的內容則集中在「第六部 :如果孤獨死是你我的未來」這部分。因為我是被標題吸引進來,所以實際閱讀難免覺得讀到很多沒有期待讀到的東西。

另外這本書較多會是個人觀點(opinion)而非事實(fact),我覺得這樣的內容如果是在網路上分享小篇幅文章很合適,因為作者情感豐沛、文字淺白,很貼近生活,但如果集結成整本書就稍嫌單調。

舉例,像是作者實務上發現:「獨居死者有簽生前契約,卻因為法規規定三等親才能領屍體,導致殯葬業者無法領屍體所以無法照著死者想要的儀式辦理葬禮。」但書裡就發現了問題,然後,沒有了,他不會告訴你是否有其他解方。當然作者也只是個基層承辦人員,不能也不需要為法規的問題負責,但以閱讀體驗來說,讀者得到的疑惑很多,而實務做法較少,有點可惜。

 

 

D*

___

 

p.144

 

  S先生認為,在實務上處理獨居老人的遺體,有三個比較大的難題。第一個是很多老人的生活環境都很不理想,尤其遇到有囤物癖的,往往雜物堆積到連走路都有困難,偏偏他又死在裡面,屍體都爛了,還要硬著頭皮把他拖出去。第二個難題是,遇到有養寵物的人孤獨死後,寵物會啃食屍體,有時連眼球都會吃掉,沒辦法,寵物伴屍多天沒東西吃,太飢餓了。第三個難題,就是人性。怎麼說?從和家屬的對話中,慢慢會理解,為什麼這個死者明明有妻子有小孩,卻還是孤獨死多日才被發現?

  原來這些死者,在生前要不是欠了很多債務,就是脾氣很差,可能有家暴、情緒勒索、虐待或背叛的記錄,所以家屬寧可遠離他們,就連死了,也不想接手處理他們的後事。

  我聽著S先生分享的經驗,猜想著,他在做的工作,對這些家屬來說,或許提供了一種變相的正義。誠如《臨終者的孤寂》一書中所說:活著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死的時候就是什麼狀態。人會走向孤獨死無人送終,並不是偶然,而是其來有自。對許多人來說,接到S先生的電話,通知只要簽署放棄處理遺體的切結書,一切交給聯合奠祭業者(等同於交給國家)處理,連費用也不用付,真的會有種解脫感。

 

  「那我如果不簽呢?你們會怎麼處理?」訪談中,S先生模仿家屬反問。

  「您如果不簽的話,公所還是會做公告,發文給各縣市政府,對外宣達如果公告期間無人認領遺體,視同放棄遺體,國家就可以介入處理,到時候家屬不得異議。但是如果您現在簽名,死者就不用等公告期滿,有的是二十五天,有的是三十天,免去了這一段等待的期間,大體可以快速完成在世界上的最後一哩路。您也不用再掛心了。」

 

p.154

 

  美國心理學家貝克爾在《死亡否認》一書中提出,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是由於對自我存在的不確定性所引起的。他認為人類為了抵禦死亡的恐懼,創造出文化、宗教等各種意義體系,以期能超越對死亡的不安。貝克爾也提出了「恐懼管理理論」,認為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來自於對死亡的不確定性和無法控制感,因此會花費很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試圖解釋、避免及忽略死亡。

 

p.242-245

 

  科層體制內的公務員,因為權責不清、缺乏專業訓練,加上集體意識裡對陌生人死亡的不安,加深了對這項業務的恐懼。由於我們無法去訪問已經死亡的個案,無從得知他們對於孤獨死的感受,不知道在臨終前,他們是否感到害怕?現代化的死亡呈現與現實隔離的現象,在生命政治的作用下,人們習慣將死亡交付給現代醫療,然而,醫療陪伴下的死亡是理想的死亡嗎?

 

(中略)

 

  日本的孤獨死發展時程領先於世界,因此相關的討論也更為豐富。日本作家松原惇子在《長壽地獄》一書中,就提出了和一般認為「孤獨死是極其可怕的」全然相反的觀點。她在〈孤獨死是「理想的善終」〉這個章節,提到有次請遺物整理士,去和會員分享整理孤獨死現場的發現時,大家談到孤獨死的遺體,都忍不住感到害怕,尤其想像在酷熱的夏天,遺體發出的惡臭、腐爛和蛆蟲,都讓在場的會員感到孤獨死真的是令人害怕的事。

  但是作者松原惇子卻這麼說:「那些獨居的人,就算死了,身旁也沒有為他們難過哭泣的家人,也不用去張羅那些虛假的場面。如果身體長了蛆蟲,反正生前也付了那麼多的稅金給國家,這時就交給國家的行政體制去替他清除不就好了嗎?」

 

(中略)

 

  高齡九十三歲的日本精神科醫師中村恒子也有類似的看法,在她與五十五歲精神科醫師奧田弘美合著的書籍《微笑老後》裡,寫下她們兩人的對話:

  奧田:「恒子醫生總說,孤獨死一點都不可怕吧?」

  中村:「是啊!孤獨死沒什麼好怕的。死了不給任何人添麻煩,不是很棒嗎?我覺得,這是最理想的死法。」

 

  日本知名的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也在《一個人的臨終》一書中,談到比起醫療死和在安養院死亡,一個人獨居面對死亡,反而是她最為嚮往的方案。她很不解為和日本的老人在臨終前,都會被家人送去醫院,她覺得,在熟悉的家裡死亡,比起在醫療儀器、消毒水環繞下的死亡,要舒適多了。甚至有些癌末病人,選擇去安寧病房面對死亡,她也不是很認同,她認為選擇並堅持「在家臨終」,善用在宅送終人力資源的協助,才是實現終極幸福的方式。

 

p.273-274

 

  日本女演員樹木希林曾說:「如果當我們學會這樣想,其實得到癌症離世也許是最幸福的死法,因為它讓我們可以有時間去準備告別這件事。」

  我目前看過最美的死法,則是畢柳鶯醫師在《斷食善終》中提到海倫‧聶爾玲在《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所描述的其中一種美好的死亡:

 

  一九六三年,海倫的先生史考特寫下的八十歲的遺書:

  • 當我病危時,我希望能順其自然的死亡。
  • 我希望能待在家裡──而不住在醫院裡。
  • 我不希望有醫生在場,他們既不懂生命,又不懂死亡。
  • 如有可能,我希望能自己死在屋外的曠野上。
  • 在臨死前,我希望禁食,盡可能地不吃任何食物,也不喝任何飲料。
  • 我希望能清醒地體驗死亡的過程,因此,不要用任何止痛劑或麻醉劑。
  • 我希望能盡快地、悄悄地死去,所以:
  • 不用注射點滴及強心劑,不需輸血、食物和氧氣。
  • 在場的人不用悲傷和遺憾,他們需要保持鎮靜,表示理解和喜悅,平靜地共同體驗死亡的過程。
  • 神秘現象的具體化亦是一個廣泛的經驗領域。我在活著的時候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力量,當我去世的時候,亦能滿懷希望。死亡既是一種過渡,又是一種覺醒,它體現了生命過程的不同方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 的頭像
    D*

    ko-ko cu-ca Mockingbird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