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作者:戴倫‧愛塞默魯/詹姆斯‧羅賓森
Isbn:978-986-88793-4-8
出版者:衛城
───
先放上博客來上的介紹(我不太擅長為書做簡介orz):
為什麼有些國家十分富裕,有些國家卻異常貧困?為什麼窮國都集中在熱帶或下撒哈拉非洲,富國都在溫帶?帶來繁榮富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富裕的社會能夠一直繁榮下去嗎?一個社會的貧困與富裕,是如同《槍炮、病菌與鋼鐵》所說,受到風土與物種之類地理因素的影響呢?或是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也許是窮國的官員想不到好的政策?
作者的研究顯示,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由於命定的地理因素,也不是因為傳統文化作祟。糟糕的政策很可能不是因為執政者愚笨無知,而是他們刻意圖利支持其權力的特權菁英,代價是整體社會的利益。繁榮富裕的關鍵在於這個社會採行何種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
一個社會若能將經濟機會與經濟利益開放給更多人分享、致力於保護個人權益,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作者稱為廣納型制度,國家就會邁向繁榮富裕。反之,經濟利益與政治權力若只由少數特權菁英把持,作者稱為榨取型制度,則國家必然走向衰敗,即使短期之內出現經濟成長,卻必定無法持續,因為特權階級為了保有自身利益,會利用政治權力阻礙競爭,不但犧牲多數人的利益,也不利於創新,阻礙了整體社會進步。
數千年的全球史也說明,制度可以往更具廣納性的方向移動,也可能會倒退回較具榨取性的狀態,淺層的民主也可能被綁架成為實質的權貴政治。
中世紀的威尼斯因為採行較廣納的政治與經濟制度而邁向富裕繁盛,反過來又帶動制度朝更加廣納的方向前進,盛極一時而稱霸地中海。但早期的菁英豪族不甘於新人輩出瓜分利益,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民主制度下反撲成功,將威尼斯快速拉往封閉的榨取方向,因而導致它逐漸衰落。
簡單來說,這本書最大的重點是作者提出了"廣納型制度"和"搾取型制度",然後用了全球不同時期的國家和體制來說明上述兩種制度是如何誕生和延續,以及對國家經濟產生的影響。
這整本書有點像(特別長的)論文,以這兩個制度為核心,先是定義,再來大量的資料去佐證,最後再以作者們的理論,對多個國家做出未來情勢的預言;並加上陳述做出結論。
我個人覺得,《國家為什麼會失敗》這個書名其實有點偏離主題(因為這只是他談論內容的其中之一,而且用榨取型制度去解釋國家的失敗也太過片面),但如果是用《廣納型制度和搾取型制度》當書名,不怎麼一目了然,會較少人買或看(笑),所以屬於可理解範圍XD
這本書文筆流暢,思緒清晰,不過讀的過程中不會很興奮,就是感覺很工整。好啦這是經濟學著作,再說就有人嫌我吹毛求疵了(噗)
D*
───
p.111
從特定群體的成功或失敗可以得到一個清楚的教訓:有權力的群體通常反對經濟進步和開往富裕的火車頭。經濟成長不只是更多更好的機器、以及更多受更好教育的人的過程,也是與創造性破壞普及有關的轉型和動盪的過程。因此只有在預期會喪失經濟特權的經濟輸家、和擔心政治權力遭侵蝕的政治輸家沒有阻擋成功的情況下,經濟才會向前邁進。
爭奪稀有資源、收益和權力的衝突,轉變成對遊戲規則、經濟制度(這會決定經濟活動,以及誰可以從中獲利)的衝突。當衝突產生時,各方的願望無法同時滿足,有些人將被打敗和受挫,另一些人將成功獲得他們想要的收益。這種衝突的贏家是誰,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軌道有根本的影響;如果反對成長的群體是贏家,他們就能成功阻擋經濟成長,經濟將陷於停滯。
為什麼有權力的人不見得願意建立促進經濟成功的經濟制度,其中的邏輯很容易適用於政治制度的選擇。在專制政權中,有些菁英可以運用權力建立他們偏好的經濟制度。他們會有興趣改變政治制度,讓它們變得更多元化嗎?通常不願意,因為這只會稀釋他們的政治權力,讓他們更難以、甚至不可能建造能增進自己利益的經濟制度。我們在這裡又看到明顯的衝突來源。搾取式經濟制度的受害者無法期待專制統治者自願改變政治制度,並重新分配社會中的權力。改變這類政治制度的唯一方法是,迫使菁英建立更多元化的制度。
p.458-460
所有這些都是必然的嗎?過去兩百年來,西歐、美國、日本的富裕遠遠超過下撒哈拉非洲、拉丁美洲及中國,難道是由歷史、地理、文化或種族預先決定的?工業革命十八世紀從英國開始,然後擴展到西歐,又開枝散葉至北美及澳洲,這難道也是命定的?假設有一個世界,光榮革命及工業革命都發生在秘魯,然後秘魯人殖民歐洲並奴役白人,這有可能嗎,或只是歷史科幻小說的虛構?
要回答這些問題──甚至只是推論──都需要有一套理論來說明為什麼有些國家會繁榮富裕,有些則是失敗而貧窮。這套理論既要能夠清楚說明打造或妨礙繁榮富裕的因素,也要能夠指出其歷史的源頭。本書就是在提出這樣一套理論。任何複雜的社會現象,譬如世界上數以百計的政治體系之所以各有不同的經濟及政治軌道,若要追究起來,原因當然很多,因此,對於不同時空出現的類似結果,凡是將之歸於單一因素、過於簡單且一概而論的理論,多數社會科學家都不會加以採納,而是會尋求個別的解釋。但我們卻反其道而行,對新石器革命以來世界上經濟及政治發展的主要輪廓提出了一個簡單的理論。我們做這樣的選擇,當然不是天真到以為這樣一個理論可以說明依竊,而是相信他能使我們專注於比較,雖然不免因此犧牲掉許多有趣的細節。但成功的理論不一定忠實地複製細節,而是為許多過程提供有用且可靠的解釋,同時釐清是什麼樣的力量在運作。
為了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的理論在兩個層面上著手。其一,釐清榨取性與廣納性經濟及政治制度之間的區別。其二,說明廣納性制度為什麼會在某些地方出現,其它地方則否。理論的第一個層面談的是制度的歷史面,第二個層面是歷史如何塑造國家的制度。
廣納性經濟及政治制度與繁榮富裕的關係是我們的理論核心。廣納性經濟制度強化財產權,打造公平的遊戲場域,鼓勵新科技與新技術的投資,助長經濟成長,不像榨取式經濟制度則是少數人榨取多數人資源的體系,既無法保障財產權,也不為經濟活動提供誘因。廣納性經濟制度與廣納性政治制度互為支持。在政治權力分配上,廣納性政治制度傾向多元,且能達到某種程度的政治集權,並以此建立法治,為財產權及廣納性市場經濟奠定基礎。同樣的,榨取式經濟制度與榨取式政治制度也是互為支援。在權力分配上,榨取式政治制度將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這些人因此有動機為謀取私利維持並發展榨取式經濟制度,並運用所得的資源鞏固自己的政治權力。
縱使傾向如此,並不表示榨取式的經濟與政治制度就一定和經濟繁榮無關。相反的,人同此心,菁英階層也鼓勵盡可能地成長。但問題是,榨取式制度下的成長無法持久,其關鍵有二:其一,持久的經濟成長需要創新,創新又與破壞性創造不可分。而所謂破壞性創造,不僅經濟上以新代舊,政治上也顛覆既有的權力關係。菁英階層抓著榨取式制度不放,最害怕創造性破壞,抗拒唯恐不及,因此,任何由榨取式制度培育出來的成長終究會是短命的。其二,宰制榨取式制度的人無不是犧牲社會上的多數人以圖利自己,因此,在榨取式制度下,政治權力成為垂涎的目標,團體與個人爭相奪取。其結果是,在榨取式制度下永遠都有強大力量把社會推向政治動盪。
榨取式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合作無間,其結果就是惡性循環,榨取式制度一旦站穩了,就會沒完沒了。而同樣的,廣納性經濟制度與政治制度互動則產生良性循環。但話又說回來,無論惡性循環或良性循環都不是絕對的。事實上,有些國家歷史上雖然是以榨取式制度為主,但因為能夠打破窠臼並朝廣納性制度轉型,所以今天得以活在廣納性制度之下。我們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解釋這種轉型,但並非為歷史所決定。重大的經濟改變有賴於重大的制度改變,重大的制度改變則是現行制度與關鍵時期互動的結果。關鍵時期是指一個社會中崩解既有政治與經濟平衡的大事件,如十四世紀在歐洲許多地區導致將近半數人口死亡的黑死病;又如大西洋貿易路線的打開,為許多西歐國家製造了巨大的獲利機會;或如工業革命,為全世界的經濟結構提供既快速又具破壞性的改變。
社會的現行制度之所以各異,取決於過去的改變。每個社會的制度改變各不相同,原因是什麼呢?答案是制度漂移。一如生物種群的基因會因為在演化或基因的漂移過程中隨機突變兒逐漸漂離,兩個本來相同的社會也會在制度上分道揚鑣,但同樣也是緩慢的。利益與權力的衝突,以及間接的制度衝突,在任何社會都是常態。這種衝突經常會帶來難以預料的結果,甚至儘管它所發生的遊戲場域並不公平。衝突結果導致制度漂移,但這不一定是個累積的過程。換句話說,某一個點出現的小差異不一定會隨著時間而變大。相反的,一如第六章討論羅馬統治下的不列顛,小的差異發生,但又消失,然後又再出現。但不管怎麼說,當關鍵時刻來臨,這些因制度漂移出現的小差異就有可能舉足輕重,引導本來完全相似的社會分道揚鑣。
p.481
這裡有兩個重要的啟示。其一,要應付如今世界上諸多的失敗國家,外援並非十分有效的方法。根本還差得遠。要打破貧窮的循環,只有靠廣納性經濟及政治制度才有可能。外援在這方面通常幫不上什麼忙,而且目前用的方法也不對。重要的是要理解世界上不平等與貧窮的根源所在,才不至於對錯誤的承諾抱持任何希望。既然根源在於制度,在接受國既定制度的架構內,外援其實不太能做什麼以刺激持續成長。其二,既然廣納性經濟及政治制度才是關鍵所在,利用現有外援,至少是其中一部分,去促進這方面的發展,應該是有用的。如我們所見,由於有條件的外援要求現任統治者讓步,因此並不能解決問題。因此,反過來施為,用外援把權力圈之外的團體及領袖帶進決策過程,讓廣大人們得到權力,或許還比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