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作者:游旨价

繪者:黃瀚嶢,王錦堯

ISBN:9789869866255

出版:春山

 

___

 

內容簡介:

 

  ★由臺灣高山植物群擔任引路者,揭開百萬年來臺灣島與全世界的連結!

  ★以生物地理學的雙眼:生態與演化之眼,開展臺灣高山植物自然史詩

  ★突破島嶼的範圍、國界的限制、走入整個東亞甚至全球地史,大尺度深探演化的生命之網

 

  「福爾摩沙真是名符其實的東方之珠,她最美麗的,是生機蓬勃的樟櫧森林,以及生長在崎嶇陡峭高山上的巨大檜木與挺拔的臺灣杉。」──威爾森(Ernest H. Wilson)

 

  臺灣高山是生物多樣性的方舟、植物交匯之所,一處神奇之地。本書透過生物地理學的生態與歷史之眼,以臺灣高山植物為主角,打開臺灣和世界的連結,讀者將經歷一場場臺灣高山植物通往全世界的百萬年盛大冒險之旅。

 

  在地球歷史中,高山植物在不同的地質時期進入這座島嶼,臺灣雖然地貌歷史僅約六百萬年,但其原生植物體內深藏的自然歷史卻可追溯至數千萬年前。兩百多座超過三千公尺的臺灣高山上,演化的力量究竟是如何形塑高山植物的生存與繁衍?臺灣高山是喜馬拉雅山高山植物能到的極東、諸多北方溫帶植物南遷的終點,更是偶然中,自南半球而來的過客的落腳處,除了做為這些植物旅者的全球驛站,臺灣高山也孕育出許多特有物種,它們是如何在造山運動中成為真正的臺灣之子?

 

  我們熟悉的紅檜──大和民族口中的東亞第一巨木,是與加州巨杉齊名的世界級珍貴物種;充滿尖刺的小檗雖不被山友所喜,卻是百岳屋脊上最多變的高山植物,以十三種獨有姿態驚豔海外學人;早田文藏在《臺灣植物資料》(一九一一)中驚嘆著一株來自南半球澳大利亞植物相的神祕小草──山薰香,這個臺灣特有種如何帶我們走入達爾文著名的討厭之謎(Abominable Mystery)?從世界各地匯聚在臺灣高山的植物,見證了臺灣島的演進,也生動地保存了植物在板塊與島嶼之間旅行的記憶。

 

  本書以恢宏的視野,鋪陳出歷史上重要的植物、生物、地質、博物學者的科學原理與世界觀,並將歷史的機遇性與科學緊密結合;透過臺灣高山植物群相,作者對地球自然史做出不同向度的詮釋。人別無選擇而有國籍,但植物沒有國籍,研究植物的人,更沒有國界。曾經有許多博物學者來過臺灣,他們以為自己登上的只是一座海上孤島,卻驚奇地在小島上發現了一整個北半球的自然,他們在臺灣遇見家鄉的花草,看見想像中的物種。藉由認識高山植物的起源,我們得以突破島嶼的範圍、國界的限制,深探生物演化的生命之網,最終揭示的是,新生命觀,以及新土地觀。

 

 

這本書以高山植物的觀點(像是某種植物,是在幾百萬年前,經什麼方式從某地傳播到臺灣),來看到臺灣和世界千絲萬縷的關係。這種方式和以往以「人」的傳播為主軸的歷史大不相同,給我一種嶄新的視角,我很喜歡。

配合著植物的手繪插圖,讓這本書有種古典美。

 

另,這本書提到很多植物分類學的內容。這讓我想到,我小時候看大人討論問題時總是困惑,為什麼大家討論問題很難客觀分析該事物的優劣,而是夾雜的情感、情緒、還有比誰比較大聲,把觀點一陣亂輸出像是倒垃圾一樣就結束。

過了很久我才明白,把事物好好分析、整理是一種專業;把事情用一般人能聽懂的語言說明清楚是另一種專業,同時擁有這兩項專業能力的人,則少之又少。

我想這本書當得上此一形容。

 

 

D*

 

___

 

P.20

(摘自 洪廣冀-推薦序 一封代筆的情書)

 

  在閱讀《通往世界的植物: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時,讓我感動的便是旨价要為物性與人情「記其始」與「知來由」的自我期許與渴望。我也想起與哈佛大學分類學者David Boufford聊天的經驗。Boufford教授的研究室位於哈佛大學標本館,你得設法穿過重重標本櫃,才能找到這位名滿世界的東亞植物相權威。我開心地分享我在史料中讀到的分類學家,Boufford教授微笑著,突然跟我說,「如果這世界上有更多的分類學家,這世界說不定就沒有戰爭了。」真是個浪漫的人啊,我想。開始在學術界中討生活後,我好久沒有遇過這種浪漫。這也讓我想起,我曾花相當時間,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抄寫十九世紀哈佛植物學者阿薩‧格雷(Asa Gary)的信件。在一封信件中,面對心儀的女士,格雷在喃喃自語一串關於植物特徵與分類學家的日常後,他添了一句話:「你願不願意靠過來,看看萬綠叢中的一個我。」

  我跟旨价只有數面之緣,跟他的連結,主要是透過臉書,分享各式各樣的植物相關訊息。旨价有著長期對著植物喃喃自語之學者的特色。於是我寫了這篇文字,與其說是序,倒不如說是封代筆的情書。看到這篇文字的各位,我想幫旨价問道,「你願不願意靠過來?」

 

P.96

 

  在如今的東亞島弧上,臺灣是許多候鳥過境的中繼站,其中不乏有些在南北半球之間往返的鳥類。雖然我們並不知道臺灣在過去的地質時代裡是否也是候鳥停憩的驛站,但只要有鳥類往返於南北半球之間,從前述我們對山薰香果實和習性的瞭解,山薰香肯定有完成這趟漂洋過海旅程的潛力。此外,如果山薰香真的是靠海鳥傳播,那麼也許能解釋為什麼他只出現在臺灣而沒有在中國大陸西南的高山了,因為後者可能根本不再海鳥遷徙的路上。

  山薰香出現在臺灣的奇特現象,可能也與全球高寒生態系的分布特性有關。從全球尺度來看,世界各地都有高寒生態系的分布,它並沒有因為氣候寒冷的特性而局限分布在高緯度地區,它的出現只與全球高山山脈的分布有關。高寒生態系可以出現在熱帶的瓜地馬拉、也可以在溫帶的日本列島或是亞熱帶的臺灣,只要哪裡有高山,哪裡就可能有高寒生態系的存在。也正因為如此,許多高寒植物跟山薰香一樣都是植物界裡的環球旅行者,只要它們跟上命定的機運,翱翔四海,世界各地都有它們可以落腳的地方!

 

P.129

 

  在生物學的發展歷史裡,島嶼始終是啟發學者繆思的天堂。一個多世紀以前,達爾文與華萊士分別在加拉巴哥群島和馬來群島窺探出自然選擇的奧祕,為演化論打開先河。此刻,和我們朝夕相處的臺灣島又擁抱了什麼自然的奧祕?放眼東亞島弧諸島,日本列島僅有四種小檗,呂宋島和蘇門答臘島則各只有一種,臺灣是當中名符其實的小檗之島。在我心裡,小檗多樣性的起源正是藏在臺灣島內的自然奧祕。這些來自遠方高山訪客的後代,百萬年來適應這座島嶼的風土,逐步分化,最終成為了僅見於島上的特有物種。在未來的時光中,它們有可能繼續分化,或是不幸滅絕,這一個個情境都是島嶼生命演化過程的展示。我心裡知道,它們與這座島之間的連結是如此特別與深厚,一如特有植物在情感上給予我的羈絆。所以,當學生們覺得十年的歲月很久,我真的覺得這一切都還不夠長。

 

P.226

 

  歷史的價值之一,在於可以溯源。任何事物一旦不知道從何而來,就會讓人彷彿芒刺在背,做什麼事情都帶著一絲困惑。對於臺灣溫帶植物的起源,我也時常有這樣的感覺。曾經在日本和朋友們一同在山形懸賞紅葉,在北海道看白樺森林,美麗的溫帶森林一到紅葉季,滿山遍野的樹葉大規模的換色,真的比盛開的花朵還要妍麗。日本是中國-日本植物亞區的核心區,溫帶植物的演化基本上也服膺於這個亞區的自然史,和遙遠又年輕的橫斷山脈間的關聯極少。也因此,當時很羨慕日本友人不用煩惱這樣的問題呢。這兩三年在橫斷山脈走的多,發現那些在臺灣有的山毛櫸、槭樹或花楸,它們的物種多樣性在橫斷山上竟也毫不遜於日本列島,因此如果像前人般,只用型態的相似性來推論親緣關係以及起源地,肯定會很難找到答案吧。

  記得曾在日本紅葉季節路過東北地區的白神山地,那時儘管天候不佳,仍遠遠就能看見被山毛櫸樹海所染紅的山野。我不禁想起自己在臺灣唯一體驗過的高山紅葉季,在翠峰湖畔的山裡,臺灣山毛櫸在稜線上撐起了一樹又一樹的彩色天蓋。因為溫帶植物的連結,我也暫時忘卻了在異鄉奔波採樣的辛苦。

 

P.294

 

  不論如何,真正的臺灣高山也許不是鹿野心中的喜馬拉雅,亦不是我心中的橫斷。當我們在冰河的古流路上一步一步探索高山植物的身世,揭示它們和世界各地高山之間的連結,因而知曉了臺灣高寒植物的特色之後,我們會發現,臺灣的高山它哪裡的高山都不是,它就只是它自己。在冰河的往復之中,迎接來自他方的旅者,創生自己的後代,在島嶼上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