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心理師教你大膽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ISBN:9786269584420
出版:行路
___
內容簡介:
本書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實戰版本,
以專業而實用的結構,陪伴你發現「自己」最真實的人生故事。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上市首週,強勢竄上亞馬遜網路書店總榜TOP 100、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廣獲全球讀者肯定,並於年終獲選亞馬遜書店年度書籍TOP 10,長踞心理勵志類前茅,現正改編為電視影集。蘿蕊・葛利布在諮商室裡的動人故事,讓許多人看見真正的自己。成千上萬人在一頁一頁畫線的同時,也不約而同想問蘿蕊:可不可以請你重新統整這本書裡講過的道理,寫一本和原作一樣有啟發性的自助書?
蘿蕊決定回應大家的需求。
「偉大的故事都需要大膽修訂。你的人生也是如此。」
透過這本獨一無二的《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蘿蕊會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全面修訂自己的人生故事,幫助讀者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力量。為了讓這本書容易應用,蘿蕊同時結合了深具啟發的觀念、刺激思考的練習、深刻動人的提問,以及原作中廣受喜愛的真實案例。它能引導你重新檢驗自己的敘事,找出敘事中阻撓你成長的面向,使你成為自身人生故事的編輯,在改變故事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人生。
《聊聊2》融合經驗、思考與實用技巧,提供你發展出訴說自身故事的全新方法,讓你看見哪些故事該留、哪些故事該修,進而寫下你自己的巨作——人生。在這趟拋下對自己的既有認識的過程裡,你會感到驚訝,你會得到啟發,最重要的是,你會解開對自己的束縛。
▎本書選句(最前面數字為所屬章節):
(1)我們太習於掩蓋當下的事,而暫停有助於打破這種慣性,讓我們看見不同的角度。
(2)疼惜自己不代表忽視責任。忽視自己不但無法讓你從經驗中學到更多,反而只會讓你更苦。
(2)疼惜自己才能更全面地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是複雜的人,會學習、調整和成長,不是只有善的一面或惡的一面,也並非總是這樣或就是那樣。
(2)我們對自己所說的話,絕大多數都不會對我們關愛的人說出口。我們在心理治療中學習留意腦海裡的聲音,好讓自己學會以更好的方式與自己溝通。
(3)防衛機制會以超乎我們預期的方式,形塑我們的故事,它們會把問題複雜化,讓我們難以分辨和連結故事裡的情緒。
(3)不論(生命中的)主題與模式對你有沒有幫助,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它們一定在為某個目的服務。……雖然我們可以放任不管,舒舒服服地重複同一種模式十年、甚至二十年,但它終究會有不再奏效的時候。
(4)人天生傾向把新的資訊當成支持既定信念的證據,這種本能像打嗝一樣難以控制。在心理學裡,這叫「確認偏誤」。
(4)不論從哪個層面來看,吐露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都需要勇氣。……面對脆弱在任何關係裡都既是挑戰,也是贈禮。
(4)在學習聆聽別人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成為對自己更好、更溫和的聆聽者。請記得嚐嚐問你自己:我是怎麼聆聽自己的?
(5)觸碰和深究終極掛慮可以引人走向重大轉捩點,讓他們從疏離冷漠到建立連結,從懷疑自己到相信自己的可能性。
(5)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固然會妨礙改變,我們對未來的期望同樣會阻撓改變。我們以為未來是以後的事,殊不知我們每天都在心裡創造自己的未來。
(6)人之所以常在準備好改變的時候裹足不前,是因為真正的改變基本上是暴露弱點的行為。
(7)做下去才會懂,有時候你必須放膽一試,在明瞭一件事的意義之前先去經驗它。
我覺得這本書完全是因為《也許你該找人聊聊》大紅所以才出版(笑)
但相較《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動人的故事(或者說是小說),《也許你該找人聊聊2》就單純像坊間的心理學操作手冊,引導你找到方向。沒有說後者不好,但就是,相較來說比較普通。
也可以一看,但以我的見解,我很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聊聊2》就普通。
D*
___
p.50
我們在心中種下的故事生根越深,它們伴隨我們的時光就越久,其中一些甚至久到與我們的自我認知連成一氣,盤根錯節。我們是我們告訴自己的樣子。我們用故事訴說自己的人生,告訴自己曾經發生什麼事、我從哪裡來,還有我為什麼會這樣思考、那樣行動。不過,人生故事就像別的故事一樣,隨著說故事的角度不同,我們理解它們的方式也會不一樣。所以,在諮商室裡聽病人說話的時候,我不只會聽他們講每件事的來龍去脈,也會注意他們怎麼說這些事──他們相信自己的說法是唯一真相嗎?還是他們能靈活看待自己的說法,知道同一份人類經驗可以用很多方式敘述?
p.69
疼惜自己才能更全面地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是複雜的人,會學習、調整和成長,不是只有善的一面或惡的一面,也並非總是這樣或就是那樣。自我疼惜不只培養善待自己的習慣,也能讓你以更溫厚的態度待人處事。
p.96
承認恐懼有時候需要時間,對自己承認恐懼尤其如此。
p.145
好好聆聽的技巧(摘錄)
‧以愛為準──這是人人都應奉為圭臬的原則。在心中與自己對話的時候,也請帶著同樣的愛與好奇。
‧在學習聆聽別人的過程中,我們也要成為對自己更好、更溫和的聆聽者。請記得常常問你自己:我是怎麼聆聽自己的?
p.156
精神學家歐文‧亞隆講過,人有四個「終極掛慮」:死亡、孤獨、自由和無意義。
p.160
臨終時刻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麼動人。雖然到了生命的最後幾天或幾個鐘頭,沒有人不想尋求平靜、清明、諒解和療癒,但臨終時刻常常不是那個樣子。正因如此,現在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才那麼重要,在仍有餘力時更開放、更寬闊才那麼重要。
p.190
我常說領悟是心理治療的安慰獎。不論你在這個過程裡悟出多少道理,如果你出了諮商室之後什麼也不改,這些領悟就一點價值也沒有,心理治療也白做了。雖然這些道理能讓你懂得自問:「這種情況是別人造成的?還是我自己造成的?」但捫心自問之後要不要變、要怎麼變,選擇還是在你。溫德爾講過:「生命的本質是變,而人天生抗拒改變。」變與不變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很多人的主題,從夏綠蒂的酗酒到麗塔的自我孤立,都是如此。人之所以常在準備好改變的時候裹足不前,是因為真正的改變基本上是暴露弱點的行為。在你好不容易得到領悟、也卸下防備之後,做出改變雖然刺激,但也有點可怕,畢竟改變與失去總結伴同行,人不可能既有改變又一無所失。因此,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想改變,最後卻依然故我。這一章的目的就是要突破這個瓶頸。在你想為自己的故事做些改變時,你知道這樣做代表什麼嗎?──換個方式問:你知道這些改變會讓你失去什麼和得到什麼嗎?──了解這點,是付諸行動的先決條件。
p.192
改變其實需要更長的過程,像這樣:
‧第一階段:前思考期
不知道自己有問題,沒有想到要改變。
‧第二階段:思考期
承認自己有問題,願意談,(理論上)也不排斥付諸行動,但似乎沒有著手進行的動力。
‧第三階段:準備期
有意改變,也做了一些具體的行動準備。
‧第四階段:行動期
做出改變。
‧第五階段:維持期
可以維持自己所做的改變。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還是會有故態復萌或掉回舊情境的狀況──這是意料中事。更重要的是:改變維持得越久,就越不容易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