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undefined

 

書名:大賣空

作者:麥克‧路易士

 Isbn:978-986-6165-14-6

 出版:財信

 

 ───

 

 

內容簡介:

 

 

  在多頭市場大賺一筆無甚稀奇

  最甜美的勝利,在於眾人皆輸你獨贏

  2004年,距離史上最大金融風暴降臨前不過數年

  華爾街還瀰漫著樂觀氛圍——房價直漲、CEO分紅屢創天價、衍生性金融商品縱橫市場

  多數人都預言股市將再創新高

  此時,只有少數人察覺了榮景下的衰敗之氣,正著手操作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賣空……

 

  當美國股市崩盤於2008年秋季成為眾所皆知的消息時,其實早已是舊聞了。

 

  真正的崩盤,靜默的崩盤,早在一年前,在詭異的供給市場裡發生了。那是個隱於無形、連美國證管會都不敢或不想跨入的領域——債券與不動產衍生性金融市場。金融鬼才發明了令人費解的債券,從無法償債的美國中下階級剝削獲利;其中有著「美國房價必將不斷上揚」的詭異假設,以可疑貸款創造出的複雜債券組合更讓風險與日遽增。了解內情或知道可能後果的聰明之士眼見這種情況,亦只能暗自心驚。

 

 

其實我自己不太喜歡"預見史上最大金融浩劫之投資英雄傳"這個副標題,書中主角群的確預見了大多數人無法預見的金融危機,但其實他們也是在玩另一種金錢遊戲,對我來說稱不上英雄人物。

 

但這本小說的確有吸引人之處,也許是我很久沒看小說的關係,感覺久違的體驗了一直想翻下一頁、想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劇情的那種急迫感。而且就算是個完全金融門外漢的我也不會覺得看不懂。

(不過也沒能全懂就是了……至少書裡有說這個體系會那麼複雜就是刻意被設計得很複雜,所以我不懂也很正常吧)

 

 

D*

 

───

 

 

p.40

 

 

  當薪水成長停滯時,如何讓窮人覺得富有?就是給他們便宜的貸款。

 

  為了仔細檢查次級抵押貸款的每個組合,丹尼爾花了整整六個月的時間。當他完成任務時,他走出房間,告訴艾斯曼這個消息。所有次貸公司都成長得非常迅速,全都使用那種詭異的會計方法,掩蓋他們毫無實質收益,只有虛幻的會計收益,基本上具備了龐茲騙局的特質──為了維持獲利企業的假象,他們需要愈來愈多的資本,以創造愈來愈多的次級貸款。

 

 

 

p.44

 

 

  這其實是聯邦政府的問題。家戶公司在全美各地推銷這些詐欺式貸款,但聯邦政府都沒有採取行動。2002年底,家戶公司還庭外和解了一樁集體訴訟案,同意支付4.84億美元分給12個州。隔年,家戶公司以155億美元的價格,把自己和龐大的次貸組合賣給英國匯豐集團。

 

  艾斯曼對此大為震驚,他說:「我完全沒料到會發生這種事,這不是隨便一家公司,而是最大的次貸公司。它的業務擺明是在詐欺,政府應該將他們的執行長繩之以法,結果沒有,反而讓他們把公司賣了,執行長還賺了上億美元。我心想,什麼!竟然沒得到報應!」他原本對鉅額融資業的態度偏向消極,後來因為政治理念而產生變化。「那時我才開始明白這對社會的影響。」他說,「如果你要從頭改革法令,應該把法令設計成保護中下階級的人民,因為他們被剝削的機率太高了,然而我們現在的法律給他們的保護卻是最少的。」

 

 

p.105

 

 

   1980年代,抵押擔保債券的原始目的,是重新分配房貸的相關風險。房貸可透過管道,轉給願意以最高價買進債券的債市投資人,讓屋主支付的房貸利率因此降低。總之,創新的目的是為了讓金融市場更有效率。如今,不知怎的,同樣的創新精神卻套用在相反的目的上──將其複雜化以便隱藏風險。市場等於付錢請高盛的債券交易員把市場變得更沒效率。在薪水停滯不漲和消費蓬勃發展下,現金短缺的美國大眾對貸款幾乎有無限需求,卻不一定有能力償還。從華爾街金融商品設計師的觀點來看,這些人的財務命運是可以曲解成毫無相關性的。只要假設一個次貸集合和另一個次貸集合所面臨的風險不同(例如貸款集中在佛羅里達的次貸債券,和貸款集中在加州的次貸債券不一樣),金融產品的設計師就可以創造出安全的假象,而AIG FP竟然對這種假象信以為真。

 

 

p.109

 

 

  華爾街這種從債市擷取利潤的最新技巧,理論上應該會引起一些質疑才對。AIG FP的交易員按理來說應該都很精明,為什麼會做這些交易?如果信用違約交換是保險,為什麼這種交易不是以保險來規範?為什麼AIG不需要為這些交易預留準備金?為什麼穆迪和標準普爾會願意賦予80%的垃圾抵押債券和美國公債一樣的AAA評級?為什麼高盛裡沒人站出來說「這一切太扯了,這些信評機構是次貸的最終評價者,他們顯然不懂這些風險,他們的愚蠢正在塑造災難」?顯然這些問題在局內人腦中出現的速度都沒有另一個問題快──我怎麼做高盛剛剛做的交易?尤其當德意志銀行得知高盛率先開發出這種骯髒勾當時,還覺得自己晚了一步很丟臉。

 

 

p.126

 

 

  他們的會面就像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難題一樣:敘述者看似完全不可信,但故事聽起來卻又那麼真實。

 

 

p.184

 

 

  這下艾斯曼終於了解次貸機器的瘋狂了。他們一直向高盛及德意志銀行針對次貸債券從旁下注,賭BBB級次貸債券的命運,卻沒完全了解這些公司為什麼會那麼急著接這些交易。現在他和信用違約交換的對手面對面接觸,這下他終於懂了:經過CDO過濾的信用違約交換是用來複製實際房貸擔保的債券。信用不好的美國人申請貸款的速度,已經無法滿足投資人對最終產品的需要。所以華爾街需要他的賭注,用來合成更多的產品。「讓很多不合格的借款人貸款購買他們買不起的房子,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艾斯曼說,「他們現在乾脆憑空捏造一百倍!這是後來金融體系的損失遠比次貸債券的損失更多的原因。這時我才明白,他們需要我們讓機器持續運轉下去。我心想,這樣也行?」

 

 

p.192

 

 

  債券交易員愛躑骰子這件事倒是很有趣。擲骰子給玩家掌控賭局的錯覺(畢竟是自己擲骰子),以表面複雜的賭局設計掩飾根本的愚行。「不知怎的,這些人擲骰子時,他們真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左右骰子。」丹尼爾說。

 

  成千上萬的金融專業人員在樹年前大多還在做其他事,如今則是拿他們從次貸債券的獲利來擲骰子。艾斯曼一度比世上任何人更了解這個被資本市場遺忘得次貸產業。才幾年的時間,這行已經變成華爾街上驅動獲利與就業的最大動力,而且毫無經濟意義。艾斯曼說:「就好像看著一個毫無思考能力的機器停不下來一樣。」

 

 

p.222

 

 

  他仍在金融界,但除此之外,他彷彿是站在玻璃窗的另一邊,不敢敲那片玻璃。他是美國金融體系中,第一位在2003年年初就發現異狀(「為了放款而放款」)的投資人。金融市場發明複雜的金融產品,只是為了把錢貸放給永遠無力償還的人。

 

 

p.256

 

 

  華爾街交易員一向很善於在成功時爭功,在失敗時諉過,這點和華爾街公司在經營好時鄙視政府規範,在經營不善時又堅持政府幫忙紓困的做法如出一轍。成功都是自己的功勞,失敗都是社會的問題。

 

 

p.302-303

 

 

  「投資銀行業完蛋了。」六週前艾斯曼這麼說過,「這些傢伙現在才開始了解事態有多嚴重。就像你是牛頓之前的老學究,後來牛頓出現了,有一天你突然驚覺:『該死!我錯了!』」雷曼兄弟灰飛煙滅,美林賣身求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一周後也不再是投資銀行。投資銀行不僅完蛋,也滅絕了。艾斯曼說:「華爾街垮了,因為這才是正義。」他們之中唯一對自身角色(指對賭社會而致富這件事)感到有點掙扎的人是丹尼爾。艾斯曼說:「丹尼爾來自皇后區,他看每件事都得注意它的黑暗面。」

 

  對此,丹尼爾回應:「我們的做法是『做空這個市場,是在創造維持市場運作的流動性』,但這也是我們討厭的想法。」

 

 「那感覺就像在餵養怪獸一樣。」艾斯曼說,「我們一直餵養這頭怪獸,直到牠撐爆為止。」

 

  怪獸正在爆炸,但曼哈頓的街上卻沒有大事剛發生的跡象。即將影響每個人生活的力量,潛藏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這就是金錢的問題──金錢的運用會產生後果,但是那後果和原始行動之間相隔如此遙遠,所以我們從來沒想過兩者間的關係。你提供優惠利率貸款給沒能力償還的人,這些貸款不會馬上出事,而是兩年後利息上漲時才會違約。你用這些貸款組成的許多種債券不會在貸款違約時出事,而要等一些受託人釐清是否有足夠現金償付他們以後才會發生。最後,CDO的最終擁有者會收到一張通知:「敬啟者,我們很遺憾地通知您,您的債券已經不存在了……。」不過延遲最久的反應在這裡,在街上。聖派翠克大教堂前來來往往的人們,他們要多久以後才會知到剛剛發生了什麼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